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初步探析
2014-12-06何晓美贾文彤
何晓美 贾文彤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神圣殿堂,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学校体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体”——身体方面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还可以在“德、智、美”方面展示出绝对的优势。国家对于学校体育的要求,在法律的范围之内,通过学校体育政策的方式体现出来。
学校体育政策隶属于公共政策范畴,按照公共政策的领域划分,学校体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范畴中“文教政策”下的“体育政策”。学校体育政策是体育政策的下位概念,它是体育政策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具体规范。本文中比较倾向于将学校体育政策理解为党和国家在学校体育方面的原则、策略、措施和办法的总和。它具有公共政策的强制性、权威性、针对性、灵活性、时效性的特点,还有本身的层次性、利益相关性和效果滞后性等特点:层次性反映的是国家统治者在学校体育领域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利益相关性是指保护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权利和利益;效果滞后性指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间接而且长期方能体现出来。
1 梳理1949~2012年的学校体育政策发展
1.1 初始阶段(1949~1976年)
1949年公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提倡国民体育”,《共同纲领》在当时有着国家临时宪法作用,国民体育大多还是由学校体育教学来实现的,这为学校体育的立法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50年第一个对前苏联访问的体育代表团回国后,体总筹委会确定了学习前苏联经验发展体育运动的方针,恢复经济时期,着重抓普及,把重点放在学校、工厂和部队。随即1951年发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和《关于推广广播操的联合通知》,指出了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中提出:“在全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厂矿、学校、部队和机关的青年中,广泛地开展体育运动,以增强人民的体质。”1953年的《关于正确方针学校体育运动,防止伤害事故的联合通知》和1955年发布的《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国防体育活动的联合通知》,范围局限于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两方面,大多出发点为国防建设,但也确实对规范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1960年发布的《关于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游泳活动的联合通知》和《关于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运动竞赛的联合通知》围绕着第一届与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而颁布,明确学校将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基地。
1.2 逐步发展阶段(1977~1994年)
经历文革浩劫后,在1977年10月马拉松会议得出一个可行性方案——《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高考政策出台,停滞10年的大学车轮重新转动起来,转动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1979年扬州会议通过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高等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后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国家体委和卫生部联合颁布试行,由此拉开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行政法规建设的序幕。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真正进入了法制的轨道,之后国家教委颁布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中的体育卫生工作。199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通过基础课学习,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1.3 快速发展阶段(1995~2004年)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结束了体育工作长期无部门基本法可依的历史,当年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体育法规体系,成为确保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法律保障,使我国高校体育迈入依法治体的新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中要求“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在随后的几年,学校体育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稳步推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2002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一政策对于化解不同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但还缺乏预判能力和预警能力,因此提高政策的预判力也是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同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出台;同时,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于这一年出台,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而后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它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同时199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不再施行。
1.4 深入发展阶段(2005~2012年)
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学校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但是这也导致学校体育工作的考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竞技体育赛事的成绩,学校侧重于对少数青少年运动员的培训,将主要力度投入到了竞技运动比赛的训练中,没有权衡好多数学生与少数运动员的体育活动指导;面对我国青少年身体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肥胖率高居不下,近视率也持上升趋势,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这与新课程改革相呼应,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2007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于当年年底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它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活动内容,培养顽强意志品质的有效活动形式,至2013年4月已经开展了6届,每一届都会有不同的主题。2011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和《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两项政策是贯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前者要求“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参加科学健康、生动活泼的体育和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后者对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真正可以享受体育最本真的目的——娱乐,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 发展至今仍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运动时间冲突。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文化课与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冲突的矛盾。通过体育运动缓压放松健身的愿景在实际中是学生不得不匆忙吃饭,准备晚上上课,大多学校会为学生安排晚自习或者夜间选修课。
(2)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甚至在一个地区之内也会差别很大,使用一个评价标准未免过于苛刻,虽然学校体育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是校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但是对于评估却是统一的标准。比如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年度评比,传照片到网站,这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3)缺乏预警能力。学校体育政策的实施首先就要有实施方案,却少有学校制定预警方案,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生问题就会手足无措,应当在一开始就预见到某种情况可能出现,做好准备工作。
3 建议
(1)制定预警方案,加强监督,及时沟通。首先校方制定一项合理的实施方案、预警方案和监督措施之后,通过研究论证无异议后方可进入实施过程,及时沟通并把握实施方向,出现问题及时追根溯源,这对于今后政策实施方案的修改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学校与家长沟通,适度体育锻炼提高学习效率,由家长监督孩子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最后学生自身加强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自控能力,尤其在当今电视和网络的诱惑之下。但也是需要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对社会思想方向引导,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四维一体的监督模式。
(2)帮扶结对。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教育局可以将经济发展相对富裕地区的学校与经济发展处于贫困地区的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在师资方面和学校体育资源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把教学经验可以相互交流,尽量平衡这中间的贫富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3)完善激励机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校体育政策的实施与考评可以由当地体育局与教育局共同制定,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考评。比如对于“帮扶结对”的两所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尽量保证二者做到共同进步。
4 结语
建国以来学校体育政策从围绕“国防建设”、“一切为了国家建设”到遵循学生“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体育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这种改变体现出国家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更是多方面、多角度、多种途径地为将来的栋梁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一项好的政策实施远比一项好的政策出台更难,周密的实施与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将宏伟蓝图铺就于现实中。
[1]沈建华,孙海春,龚文浩.我国学校体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研,2000,21(1):9-12.
[2]刘宁,刘静民,张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12):88-92.
[3]彭雪涵.改革开放时期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文本解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76-79.
[4]贾文彤,梁丹青,郝军龙,等.高校体育改革若干政策法规的回顾与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2):9-11.
[5]杨青松.我国体育政策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19-23.
[6]朱迪.高等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7]程洪玲.学校体育的依法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6: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