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性疲劳的测定方法及恢复措施①

2014-12-06张佳琪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8期
关键词:机能机体手段

张佳琪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辽宁沈阳 110102)

运动性疲劳的测定方法及恢复措施①

张佳琪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辽宁沈阳 110102)

本文综合了运动员的主观感觉和生理生化指标等测定疲劳程度的方法,概述了恢复运动性疲劳的物理手段、营养补充、心理暗示等常用方法和措施,为更好更快的恢复运动员身体机能和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了有效途径。

运动性疲劳 物理手段 营养补充 心理暗示

至今为止,人类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随着人们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科学技术在竞技领域的渗透和运用,使运动成绩不断逼近人类的极限,这就迫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加大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由此造成的疲劳若没有得到积极充分的恢复,不但会降低运动成绩,甚至会提前结束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因此,探究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推迟疲劳的产生,测定机体疲劳程度,科学快速的恢复疲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通过对运动性疲劳的测定及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常用手段方法做简要综述。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在主观上很容易理解,但用客观的表述来阐明运动性疲劳则不那么容易。在对运动性疲劳机制的不断探索中,对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也是百家争鸣。在王瑞元主编的《运动生理学》中,对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做了准确统一的描述:“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

2 运动性疲劳的测定

2.1主观感觉与观察测定

疲劳时,运动员往往面色苍白,四肢酸痛无力,希望停止运动。部分运动员伴有恶心呕吐、口干、虚脱等症状。目前也有运用计算机进行人的脸部识别来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2.2形态与体重

机体长时间站立或者进行长时间运动,如马拉松等或导致下肢组织液增多而引起围度的增加,增加幅度与站立或运动时间成正比;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运动会消耗体能及排汗等会引起体重的下降,下降的程度也与站立或运动的时间正相关。因此,形态和体重的变化可以作为评定疲劳的指标之一。

2.3心率

心率是反应机体疲劳与否的最常用指标。每日清晨清醒后起床前进行一分钟脉搏测定,若结果与前一天相同或略有下降,说明机体机能状况良好,且具有加大训练量的潜力;若结果升高或升高10次以上,则说明机体疲劳,应休息或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2.4肌力

早晚进行握力与背肌力的测定,其差值与疲劳程度相关;测量呼吸机的疲劳程度可以使用连续5次肺活量测定法,运动前后测量并比较,下降者为疲劳的表现;肌电图上从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收缩的时间也会明显增长,肌电图的振幅幅度也表现出明显增大。

2.5神经系统机能

疲劳时反应时延长,膝跳反射阈值增高,植物神经功能降低。

2.6感觉机能

闪光融合频率测定时,闪光融合频率下降,视觉功能下降可认为机体存在疲劳;皮肤空间阈若升高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升高1.5~2倍存在轻度的疲劳。

2.7心电图

疲劳时,心电图上有T波出现,重度疲劳可能使该波倒置。

2.8尿蛋白

尿蛋白是反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有效指标,运动后进行测试并和第二天晨起后即刻测得的结果作比较:若运动后尿蛋白成阳性,第二天为阴性说明运动员机能良好,能够耐受训练,并有加大训练的潜力;若第二天尿蛋白仍为阳性,则提示机体仍处于疲劳,应降低运动强度或减少运动量。

2.9尿胆原、胆红素测定

训练后尿胆原高于清晨,同时血红蛋白下降说明疲劳存在,不能适应训练,应做调整;若训练后尿胆原低于清晨则运动员无疲劳或疲劳较轻。

2.10血尿、血红蛋白、血色素的测定

运动性血尿能反映运动强度的大小,若出现血尿应及时调整,表明疲劳存在。血红蛋白的值若在训练开始时下降,经过一段时间持续下降说明机体疲劳积累,必须调整训练。若测得的血色素值长期低于正常值则应考虑有慢性疲劳存在。

2.11唾液的PH值

由于运动会使体内PH值下降,所以也会导致唾液PH值降低,因此,用试纸或滴定法测试运动前后唾液PH值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疲劳。

3 疲劳的恢复手段和方法

3.1教育学方法

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科学安排运动训练,通过改变训练内容、手段和强度,训练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训练结束后做到必要的整理活动等,可以推迟机体疲劳的出现,加快机体疲劳的恢复。

3.2心理学方法

运动员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积极主动的参加运动训练会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调整、自我暗示、放松训练和气功等手段[2]。运动后,应选择安静、空气新鲜的地方休息,听些放松的音乐[3],深呼吸或想象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有效的减轻和缓解疲劳。

3.3吸入氧离子

在运动后采用氧气及负离子吸入的方法可以加快机体内代谢产物的排除,快速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提高循环机能和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4]。

3.4营养手段

能源物质的补充对疲劳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中通常通过补充磷酸原,维生素和矿物质,肌酸、L-肉碱、谷氨酰胺、1,6-二磷酸果糖、碱性盐等特殊营养品以延缓运动性疲劳和加速运动后疲劳恢复,提高运动能力。[5-8]

3.5中医药补剂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一些中药补剂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改善循环代谢,稳定情绪,有助于睡眠等重要功能[8],且不含禁用成分,有的可以加速和损伤恢复和提高有氧代谢水平,因此,中药补剂能够有效促进运动员机体的疲劳恢复。

3.6休息和睡眠

积极性休息和睡眠是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最重要的手段,积极性休息对由紧张和比赛引起的肌肉和精神的疲劳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可以通过在公园、海边散步、听音乐、钓鱼等起到积极性休息的效果[8]。此外,运动员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在睡眠时,基础代谢率降低,各个器官系统可以得到充分的调节,避免疲劳积累。

3.7其它

理疗、按摩、热水浴、电刺激、红外线等很多方法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恢复疲劳的方法。

4 小结

疲劳是由于机体运动而产生生理性改变的客观存在[9]。疲劳不能及时恢复累积的结果将导致过度训练,引起病理性疲劳。掌握和利用疲劳的测定方法,综合运用科学的恢复疲劳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但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方法还很有限,在不久的未来,延缓疲劳方法的出现、加速疲劳的恢复可能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必由之路。

5 展望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运动性疲劳的监测和恢复手段也在不断的进步更新。目前,中药、中西医结合等手段已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运动训练的疲劳恢复中。此外,将基因芯片技术运用到运动性疲劳的监测和消除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追捧[10],定将为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5-18.

[2]龚斌.浅析体育与音乐的关系[J].湖北体育科技,2001(6).

[3]姚鸿恩,郑隆榆,黄叔怀.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5.

[4]孙红梅,孙军,文鹤.营养补充与抗运动性疲劳[J].山松体育科技,2002,24(1):26.

[5]张雪梅,李菲菲,王海军.运动性疲劳与维生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12:14-18.

[6]马云.对田径运动员服用肌酸的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16(3):219-221.

[7]孙红梅,孙军,陈文鹤.营养补充与抗运动性疲劳[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1):24-26.

[8]欧阳萍.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24-326.

[9]王友良,郭宝政,李国鹏.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的探讨[J].财经界,2007(3):290-291.

[10]冯炜权.对运动疲劳机制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433-437,443.

G804.23

A

2095-2813(2014)10(a)-0013-02

张佳琪(1990—),女,沈阳体育学院,硕士在读,运动生理学,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猜你喜欢

机能机体手段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邓俊峰作品选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每月新鲜
刑法机能新探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