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反馈机制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2014-12-05刘淑红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经验形式建构

刘淑红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1 引言

反馈是指施控系统先给受控制系统输入一个控制力或信号,然后根据受控系统的返回信号调整控制力或信号的过程[1]。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在技能练习过程中的行为,收集运动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实施的重要手段。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作为反馈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单一“师—生”反馈形式,这种教学反馈模式造成了当前体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单一的“师生”反馈模式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重要地位,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宰,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实施者更是教学过程的决定者。而学生则成为反馈机制的作用对象,被动地接受反馈的过程和结果,其主动性和主体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被弱化和忽视,教学效果难以获得;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师生”反馈的单一模式,将“知识传授”放在了绝对核心的位置,在这种单方向的知识灌输中,学生被当作纯客体,变体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教师的作用被简化为传输其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学生学习的意义也同样被弱化了,学习等同于接受,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则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被扼杀了[2]。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自反馈机制的体育教学模式,分析了其内涵与特色,探讨了其操作与实践,其主旨正在于探索一种彰显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2 自反馈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自反馈机制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以自组织理论作为内隐的思想源泉,结合系统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产生的新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和模式。基于自反馈机制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在于学生自主反馈、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实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2.1 反馈中心的转移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反馈的中心是教师,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都是以信息集的形式反馈到教师手中,然后再由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而自反馈机制的核心在于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它是建立在学生为中心的反馈圈里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者,而是反馈的中心,具有了自我的“反馈和调整”能力,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提出问题,而老师则成为“帮助者”和“引导者”,他们不再以传统的单方向的灌输为主要手段,而是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启迪促进学生自我对学习问题的再认识、再理解,通过学生自我的认知和建构过程来达到对知识、技术、技能的认识和掌握,从而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这样的“自反馈”教学模式,必将使学生在“自反馈→教师帮助→自调整→再次自反馈→教师再帮助→再次自调整→……”的链条中不断成长。

2.2 重教向重学的中心转移

随着国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体育教学的中心和基点正在潜移默化中从重教向重学转移。“教”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的过程,“学”才是真正的知识内化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并赋予这些经验以意义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知识的建构,决不是发生在主体之外,也更不可能是客观的已经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只是去发现和寻找的过程,而是从每一个学习者的主体出发的自我创造的过程。正是这种教学基点的转移,促使体育教学过程不再只单纯的关注“教”,而是重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作为标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而建立引导型的自反馈式教学模式则更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2.3 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互换

自反馈式体育教学的核心在于突出学生主体性,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全部教学活动中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体验到自身的智慧力量和热情向上的动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这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教师的意愿和选择方向决定着学生的前进方向,学生只能做出被动的应答和反应,学生的角色基本上是一个接收者和旁观者,丢失了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过程,被组织和确定性便会自然的成为体育教学主旋律。然而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教学过程丰富性、多样性的源泉。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存在的意义也就背离了教学的本来面目。而在自反馈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对象、被执行者,而是成为依靠自我反馈调整能力而不断发展的主宰者和创造者。

3 自反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特色——对于学生主体性的三种新认识

3.1 强调学生自我主动地建构性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建构性能力是存在差异性的,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和技术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比对所有的表征对象。自反馈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就是认识到了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差异性,意在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创新,凸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建立起一种新的教学秩序。而这种建构性能力突出表现为内生性的自主内化能力和自主迁移能力。自主内化能力主要指从传统的知识堆砌到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优化、更新以及对于知识框架结构的重建。自主的迁移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建构主义的同化方式,即意味着学生将新知识嫁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以原有经验为背景去理解新知识、新信息、生成新意义,将它们同化到已经构成的结构(先天的或习得的) 之中。同时,学生的同化性的结构又会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即顺应,从而形成自我的内化能力。[3]二者相辅相成,其有机的统一共同促进了学生自我建构性能力的培养。

3.2 强调学生自我运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过程

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过程, 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要对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的由外部信息所决定, 其意义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体育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量的堆积, 它同时包含新、旧经验的碰撞、冲突、融合、演进,而这种新旧运动经验之间的双向互动才是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4]以自我为中心的反馈循环中,强调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者的运动经验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和融合下得到不断的内化和积累,其并不是对过去事务的简单重复,而是确认了经验以及整个认识的能动与发展的过程。

3.3 强调学生自我运动潜能的激发与超越

“潜能是指个体存在的潜在的能量与能力”。[5]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在意想不到的强刺激条件下,这种抑制被解除,蕴藏在人体内的潜能会突然爆发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这就是潜能的开发。体育运动中的运动员的能力,表象上是一种躯体能力,而实际上则包含有心理因素在内,正是这一心理因素的存在,才使表象的躯体能力在某一时刻被激发出来。如运动过程中的超量恢复现象,就已经被证明与心理因素的作用有着显著的关联。自我运动潜能的激发主要得益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内省反馈过程,其反馈的形式表现为参与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感知、意志、精神、思维和控制能力的多重作用。许多出色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创造出优异成绩,都是不断超越和激发自己运动潜能的结果。以自反馈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教学正是认识到自我运动潜能激发和超越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倡学生内省的反馈过程,不断地向自我发起挑战,使心理素质、身体机能和运动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4 自反馈式体育教学的操作与实现

4.1 基于自反馈时间点的操作与实现

在基于自反馈机制的体育教学模式中,自反馈形式是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之中的,并不仅仅只是指体育课,而若是以课堂授课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轴点,那么在这一条时间轴上基于时间点分析便形成了:前、中、后三种反馈形式。

4.1.1 体育教学中的前反馈形式

前反馈形式在体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反馈形式以自我为中心,依靠本身所具有的体育知识和运动经验对之后体育教学的一种预判,这种预判可能是模糊的和不准确的,但可以对体育教学中会出现的困难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偏差采取预防措施。因此,体育教师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基础和技术状况,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而学生则要对新内容进行适当的预习。第二种反馈形式表现为一定性质上的自我学习趋向的表达,建立在潜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的体育教学过程,首先可以避免过程中盲目性的出现,于此同时其本身更是一种主体性的流露,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过程满足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这种意愿表现为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诱致性,更有利于使教学的目标与效果达成一致,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促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则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即将到来的学习之中。

4.1.2 体育教学中的中反馈形式

中反馈形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认识的过程,通过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和补充。此时对经验进行最直接的、批判性的公开考察,将自我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老师传授的知识技巧)联系起来,构建一种过去、现在、未来相交织的经验网络,伴随这种网络的重新搭建,也就基本完成了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凝结。其反馈形式主要分为外显性反馈和内隐性反馈。外显性的反馈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行为结果的知悉性反馈,在技能动作刚刚形成的时候,学生对于自己所作的动作正确与否的判断主要是通过自己对行为结果的知悉性反馈来理解的。[6]例如,投篮是否投中,跳高是否跳过杆等。但对自己运动过程中的动作姿态是否正确,往往不易察觉。这时教师以及其他学生是旁观者,就可以为其提供较多的纠正和规范。这种实时的信息输入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效快捷的反馈源,通过不断的改进,学生在自我反馈的基础上实现技能的学习。内隐性的反馈主要是把学生作为个体的人来看待时,一般会瞬间产生三种反馈。其一是人的反馈神经的联系,其二是人脑的机能性反馈,其三是人脑与机体和躯体的反馈连接。人体任何运动的反射活动都包含着返回冲动,当人体进行体育活动时,骨骼肌的收缩活动是实现各种各样的运动动作的效应器,肌肉中的肌梭接受肌肉收缩长短的刺激,肌腱接受张力变化的刺激,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皮质的一定区域,经分析综合而引起一种本体感觉。[7]尽管这种主观感觉具有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但通过对技能动作反复的练习,大脑皮质运动区会对传入信息不断加以校正,使动作逐渐变得精确、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反馈信息是串联运动技能形成中各个组成要素的主线,并把持着主体对于自身肌肉、骨骼、心理、感觉、体会、平衡感等综合因素的全方位融合。因此,培养学生基于本体感觉和经验的自反馈能力,对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的完整统一,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1.3 体育教学中的后反馈形式

后反馈形式主要是在体育教学之后进行自我反思的反馈形式,通过回忆、体会、理解,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再组织、再深化、再理解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四个环节。反思是这四个环节的综合,是结合一定的经验与理论探求改进的途径。这包含着对过去经验的批判,以及对于知识的重新认知。教学过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的终结,甚至才真正是学习的开始。总结教学之后的收获、心得是对知识的一种梳理和选择,通过这种后反馈形式的学习,对原有的经验进行重新的解码和建构,从认识层次上得到一个新的提高。同时,必要的教学评价也是后反馈的重要形式,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做出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全面评价,并采用多种方式形成与学生之间的多维反馈,[8]这不仅给教学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信息资源,也为学生提供有实践价值的经验和衡量尺度,为近一步的提高与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 基于自反馈作用效果的操作与实现

自反馈的作用效果主要是指把系统输出的信息的一部分返回输入端,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使系统实现控制,克服环境扰动带来的不稳定性,得到一种动态平衡。[9]其本质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成为了自身的主宰者,他们不再为某个外在的明确目的所束缚,同时教师的作用从控制转向引导,引导学生结合自我的情况达成一种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中的平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等这些饱含人文关怀的词语才能真正在体育教学中落实,而体育教学也才能真正走入更为丰富多彩、彰显个性和创造性的新情景。[10]体育教学中的自反馈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类:即正反馈形式和负反馈形式。

4.2.1 体育教学中正反馈效果

自反馈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正反馈效果,指的是以运动行为和运动表现中所反映的动作特点作为自我系统的输出信息,强化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的运动优势以及运动特点,通过正反馈的形式作用于自我,调节自我的运动状况,提高自我的运动成绩,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突出学习者不同的个人能力,形成富有个人风格的运动特点,是正反馈效果作用形式的主要目的。

4.2.2 体育教学中负反馈效果

自反馈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负反馈效果,则指的是以在运动行为和运动表现中反映的问题作为自我系统的输出信息,通过不断比较标准形式,减少目标差,以负反馈的形式作用于自我,调节自我的运动状况,纠正运动中出现的错误,从而形成对于负反馈的正确认识。运动中出现问题是常见的也是普遍的,所以注重体育教学中的负反馈形式,更具有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5 结语

教的有限性与学的无限性这对矛盾体导致我们不能期待通过有限的教学过程完成无限的体育学习过程,这就需要在有限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自组织的体育学习能力,以此不断自我的完善学生的体育要求。而自反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就在于自组织的体育学习能力的建构,这种以促发自组织为导向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一种依靠自我组织不断进行建构的能力,它使体育素质根植于学生内心之中并且能够不断地自我生长,这种由内到外(而不是传统的由外到内)的教育观,是对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的一种颠覆。

参考文献:

[1] 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73.

[2] Freire.F.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c,1970: 53.

[3] 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8-91.

[4]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21):32-36.

[5] 沈永江.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潜能开发[J].教育评论,2014(11):99-101.

[6]卞康荣.论体育教学中的反馈调节[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3):20-22.

[7]邹师.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8(3):33-35.

[8] 刘亚敏.教学评价中双向多维反馈模式的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7):37-38.

[9] 史金平.论体育教学的反馈控制[J].大同医学专科学报,2005(1):40-41.

[10] 邵桂华.我国体育教学目的论的梳理与评判—自组织体育教学目的论的构建[J].体育科学,2005,7(25):72-78.

猜你喜欢

经验形式建构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建构游戏玩不够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