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①

2014-12-05罗亮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9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阳光大学生

罗亮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昆山 215300)

1 高校阳光运动发展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学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身心素质没有相应提高,反而出现了体质整体下降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推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和鼓励更多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使得“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观念深入学生心中,融入青少年学习生活之中。阳光体育、阳光体育运动都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其主要内容包括:(1)要求学生学会两项及两项以上体育锻炼技能;(2)每天锻炼1h;(3)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几个等级以上;(4)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5)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近年来,高校作为青年集合地,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以及高校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带动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让校园生活更显生机勃勃,大学生身体素质更加健康,崇尚锻炼与运动的校园文化更具特色。

2 高校阳光运动发展可持续面临的困境及根源

2.1 困境与不足

2.1.1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出现了形式主义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之初受到了高校的重视与响应,但在完成上级检查和前期的基础性任务后,一些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就停滞不前,更多时候是以应付的方式开展。如一些高校体育设施没有及时更新,对班级与大学生的活动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一些数据统计甚至出现了虚假造表的问题,口号式推动活动的趋势明显。

2.1.2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覆盖面不够

阳光体育推崇“全员运动、全生健身”的理念,不是精英体育运动,而是大众体育运动在高校的积极发展。然而,据调查,部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重竞技体育、轻基础体育,重比赛、轻锻炼,甚至“重男轻女”现象都十分突出,表现为一些班级体育运动开展不平衡,覆盖面不够广。

2.1.3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保障力度不足

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在管理、服务与保障三个维度进行支持,需要资金、师资、阵地与载体的配套支撑。然而,高校中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不紧密,体育专业教师指导热情不高,专项资金投入不够,场地措施与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相比,更是“僧多粥少”。

2.2 影响因素

2.2.1 体制因素

我国教育大环境以学校管理为权威,以教师为主导,体育教学与教育同样受到这种体制的影响,阳光体育运动也成为自上而下推动,由学校管理方为主导的一项工作,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在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些校领导受到传统体育无用论的影响,不重视阳光体育运动,有的领导担心安全问题,限制性开展活动。

2.2.2 场地因素

场地与器材设备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最为基本的物质保障,离开了这些,一切体育活动都是一纸空谈。近几年,一些高校对场地与器材的投入不够,设备更新存在很大的困难,经统计,缺少场地器材(64.10%)、场馆的管理形式与学生的使用矛盾(35.6%),体育活动组织不完善(42.3%)等问题是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

2.2.3 学生及家庭因素

有很多家长认为学好文化知识才是最好的出路,体育更多是一种娱乐或者副业,大多不鼓励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担心影响学业。而大学生在大学虽然学业压力不重,但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因此,积极参加职业规划、考证拓展、理论辅导,一旦出现体育与专业学习、文化相冲突时,首先会选择牺牲学生的体质健康去学习其他科目。此外,学生主观因素等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着深刻影响,如学生的性别、年级、兴趣爱好、健康的生活态度与习惯、性格、意志品质等。

2.2.4 教师因素

体育运动是一项专业的教育,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引。当前,一些体育老师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这是有客观因素的。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智轻体”“分数至上”的现象,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教学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甚至“同工不同酬”等现象普遍存在。这都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而教师指导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量以及激励机制没有建立,教师热情更加受到打击。

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机制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要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在内的协调发展,包括人类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中蕴含着鲜明的“以人为本”“协调与持续”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既要满足“需求”又要控制“需求”的发展目标,要求既能满足当前的需求,还得满足长久的需求。具体到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这一理念要求活动开展既要让大学生实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短期目标,又要完成掌握运动技能、获得终身体育能力的长期目标;既要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又要做好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组织上的高效性。具体到可持续发展观在阳光体育方法论运用方面,这项活动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项机制的协调建设,需要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需要各项理念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是能够适应自身调节内部结构与功能需要的设置,而不断发展的一种制度化集合,是在不断变化过程中能够满足或者适应外界的需求,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机制体系和特性,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效益和效果,这才是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构建的动力所在。

3.1 构建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发展相配合的整体性机制

整体性机制就是全面地协调好体育运动的组织开展,使阳光体育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体育运动发展的推动力。阳光体育运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能替代高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因此,整体性机制建设就是从提高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全局出发,以全面性的活动模式为主导,糅合阳光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高度紧密,构建长效机制。

3.2 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开放性机制

开放性机制主要是指制度层次上的开放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以及形式方面的开放。对阳光体育运动应该鼓励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引导为主,而不是管理过度。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形式要不拘一格,要以有效参与为导向。

3.3 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动态性机制

主要是在时间层面上的进步与跃进,以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为依托和目标,推动活动在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深入发展,给阳光体育活动带来新的思路与空间,争取从大众化体育到特色化体育甚至精英化体育的动态发展。

4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1 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组织保障和监督机制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工程,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从方案到具体负责单位,从组织上、体制上、人员上和财力上都要建立工作机制,提供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动态监测与指导,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次数、比例、满意程度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情况等进行考核。

4.2 构建形式多样的活动品牌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上,要坚持“丰富多彩、百家齐放”,充分利用各类优质的体育条件资源,不断改善体育活动方式,利用各种条件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体育活动,使“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多姿多彩,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体质健康的“阳光学生”。

4.3 以发挥体育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阳光体育必须要有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因此,为了保证所有在校学生享有参与体育的权利,要进一步将体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延伸到所有在校学生中,通过调整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组织、完善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参与体育的需求。

4.4 以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运动可持续发展

学校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创造各种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会,提高体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并根据实际需要配齐配强优秀的体育教师,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让大学生的阳光体育真正得到科学正确的指引,让师生在体育中交流感情,提高活动热情。

[1]林顺治.耗散结构视域下“阳光体育”生态系统发展机制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5).

[2]李华.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4).

[3]王文清.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阳光大学生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体育运动
走,出发!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走在阳光路上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呆呆和朵朵(13)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