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的中产梦及其影响因素

2014-12-04勾金华

当代青年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阶层态度理想

勾金华 顾 洁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在同全国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讲到:“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而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1]毋庸置疑,获得了教育的大学生拥有广阔的世界,也应该拥有更大的梦想。

在年龄阶段上,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人集中思考和规划个人未来的时期。[2]对未来的思考与设想是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3]通过面向未来的态度,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为精英地位而竞争的激励,通过把自己想象成在未来成功的精英,而形成对精英分子的强有力的认同。[4]研究大学生看待未来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在社会中的定位,因为它“是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同时也是个体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它与目标设定、对未来的积极期望以及个体的计划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于个体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5]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而在校就读大学生的梦想,仍延续着精英教育时期的中产梦。

二、研究切入点

目前,关于大学生对未来态度的研究主要是Nurmi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未来取向研究。[6]未来取向是个体对未来设想和规划的过程,包括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未来,自己目标、愿望或期望是什么,而这一过程是复杂的、多阶段的。[7]

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年龄呈正相关,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未来取向的重要时期。以16岁为界限,年龄较小的青少年比年龄较大的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弱,而未来取向的各个方面在16岁达到成熟,具体表现在年龄小的被试倾向于选择近期的较小奖励,而不是选择远期的较大奖励。[8]进入大学后,青少年个体的未来取向也会逐渐增强,大一新生处于对未来主要发展领域进行规划的过渡时期,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高年级大学生对未来各领域的探索水平逐渐提高,为将来的发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9]

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呈正相关。黄希庭等对大学生进行的研究发现:过去取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都较低,而自我认同较高的大学生大多是未来取向的。揭示了自我认同对时间洞察力结构的整合作用:高自我认同的大学生有着更大的现在广度、更积极而远景开阔的未来取向以及更强的时间整合,低自我认同的大学生则是过去广度更大,过去取向更多。[10]

未来取向与个体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积极的未来取向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努力程度都有积极的正向预测作用(Nuttin,1985;Bowles,2008;Barber,Munz,Bagsby 和 Grawitch,2009)。 个体未来取向拓展的范围越广,则个体对未来的态度越积极,学习成绩越好,未来取向高的个体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这一关系主要存在于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组别中,说明自我控制能力是其中的介变量。[11]

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对他们在学校中的表现会产生这么大影响,那么,我国当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取向或者态度如何及其影响因素成为本研究的切入点。本研究在S市,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一共抽取了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研,这些大学生分别来自部属高校、市属高校、二本高校等不同类别的高校,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为552份,回收率为92%。其中:女生占62%,男生占38%;一年级占48.4%,二年级占33.5%,三年级占12.4%,四年级占5.8%;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属于上层的占1.1%,中上层的占13.4%,中层的占61.6%,中下层的占19.9%,下层的占4%。

三、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的未来态度包括对近期未来态度和对远期未来态度:近期未来,即大学毕业后对找工作及继续求学的态度;远期未来,即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社会经济地位的预期。

(一)大学生未来态度情况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发展是很有信心的,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近1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找到可以满足生计的工作;仅7.11%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找不到工作。此外,有三成多的学生打算继续攻读研究生。

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远期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充满了期待与憧憬。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将处于社会的中层以上,其中一成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处于社会上层,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处于社会的中上层,三成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处于社会的中层,仅有4.4%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处于社会的中下层或下层。

大学生的远期未来态度与他们的近期未来态度之间是较为一致的关系: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大学生,超过七成把自己定位于社会的中上层或社会上层,极少有人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中下层或社会下层;认为自己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刚够生计的工作的大学生,仅有三成多一点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中上层及以上,而有超过一半的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中层;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大学生中,有六成以上定位于社会中上层及以上,三成不到的定位于社会中层;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则有超过三成的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中下层或社会下层。可见,大学生对未来的态度具有较强的一贯性,通过大学生的近期未来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他们的远期未来态度。

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学生的近期未来理想与远期未来理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大学生的近期未来理想调查中,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后仅能找到一份刚够生计的工作或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接近1/4,但在大学生的远期未来理想调查中,将自己定位于社会中下层,或社会下层,或认为远期未来还不能确定的大学生还不到1/10。大学生对远期未来乐观的“中产梦”与对近期未来不特别乐观的预测并不对等。

(4) 确定分辨系数0<ρ> <1,计算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中各点与点之间的关联系数rki(式6)再以全部关联系数构成关联系数矩阵R(式7):ρ

大学生对未来的态度是充满期待的,大学生对未来的梦想是中产梦。将这一调研结果与社会青年居民的整体未来态度相比较,大学生的未来态度明显偏高:对自己未来的预期大多处于社会中层或中上层,明显高于城乡青年阶层对自己未来的认同现状。有学者对我国城乡青年的阶层认同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青年认为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总体下移,并且出现‘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问题。从城乡比较的视角分析,农村青年主观认同的阶层地位比城市青年低,‘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现象也更严重”。本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青年大学生对自我未来所属阶层的预期,正属于“中间阶层”预期,探究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化程度对青年阶层认同的影响:“文化程度对城乡青年阶层认同有显著影响……而且是一种正向影响,即青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阶层认同也越高……受过‘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教育的青年,他们自我认同的阶层地位要高得多。”[12]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张文新等对大学生个人未来态度及规划的研究结果也比较一致,即认为我国当前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积极的规划和乐观向上的态度。[13]

表1 大学生近期未来态度与远期未来态度的交互关系(%)

(二)大学生未来态度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大学生未来态度的因素,我们使用OLS回归,建立了如下的模型(见表1)。

模型一、模型二是影响大学生近期未来态度的因素,模型三、模型四、模型五是影响大学生远期未来态度的因素。从模型中可以发现,专业、学习成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职业观、交友观对大学生的近期和远期未来态度都有较为显著影响;性别对大学生远期未来态度的影响较为显著,是否参加社团对大学生近期未来态度的影响较为显著。控制其他变量后,专业对大学生未来态度的影响是负向的,也即文科专业对未来态度最乐观,理科、工科、商科、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态度依次降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未来态度的影响在本文涉及的因素中最为显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大学生对未来的态度越乐观,尤其经济地位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家庭对个体的未来态度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职业观明确的大学生相对于职业观不明确的大学生,其未来态度越乐观。大学生近期未来态度对远期未来态度起到正向的影响作用,近期未来态度越乐观则远期未来态度越乐观。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未来态度的影响

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从社会下层、社会中下层、社会中层、社会中上层、社会上层依次上升时,大学生的未来态度也会逐步提高。现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建构自己的未来时,会与自己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状况相似,而这种趋势在较差学校的低产阶级青少年中有被加剧的可能,但却并不会出现在以学业为导向的高等学校的青少年中。[14]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家庭经济地位属于社会上层时,对大学生未来态度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相反,这一影响是负向的;家庭经济地位属于社会中上层时,对大学生未来态度的正向影响最大。在我国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研究中,张玲玲(2008)研究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和感受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五个指标——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与青少年对个人未来主要发展领域的探索、投入和情感体验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具体而言,在父母工作专业性强、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的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对其未来发展的态度越积极。[15]

表2 影响大学生未来态度的因素

2.学习成绩、参加社团对大学生未来理想的影响

3.职业观对大学生未来理想的影响

职业观越明确,未来理想越乐观,在大学生远期未来理想的影响上较近期未来理想的影响更为显著。职业观是联接大学生现在与未来理想的桥梁,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理想的途径。当大学生拥有较为明确的职业观时,他/她会以职业观为指导,有目的地发展自我的各项技能,从而离自己的理想职业更近,也离自己的理想更近。而职业观不明确的大学生,其未来理想更像一个空中花园,虽然很美,但还缺乏达到这个花园的有效路径。

4.近期未来理想对远期未来理想的影响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大学毕业后预期越高则对自己的远期未来预期越高。大学生未来理想的树立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扎根于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历史背景,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而形成的对自己未来的期待与憧憬,这一理想是串起大学生过去、现在、未来的线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大学生对自己远期未来的中产梦,也是建立在大学生对自己近期未来预测基础上的,大学生的近期未来与远期未来具有一定的一贯性。

四、建议

首先,大学生个人为实现自己的中产梦要重视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并初步确立适合自身的职业观和职业发展目标。大学是个体进行预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都会走上社会工作。现在的大学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小社会,“混日子”的“屌丝”想法并不真正适合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自己所在专业及非专业范围内的各种知识,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提高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实现自己中产梦的重要途径。

其次,大学要加强对软环境的营造,加强大学生职业观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中产梦提供支持。不少大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就算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在大学中不再重视学习,奉行“60分万岁”,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成绩差会降低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期,降低大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中发展的信心。大学应该重视对软环境的营造,在大学中形成学生积极比赛学习和发展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氛围,提升大学生对自己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和发展。大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都是有自己专业的学习,专业并不一定成为职业,究竟什么样的职业适合不同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什么的样的职业观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这些都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尝试,大学要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职业观教育与尝试的机会,使大学生树立较为明确又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观。

再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高的大学生,仍能靠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当大学生毕业就业难时,总会听到有人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家庭对大学生成长提供的机会、物质条件很重要,但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父代的权力阶层背景对子代本科毕业生获得优势职业阶层地位影响最强烈,但对子代获得基层管理储备干部/办事人员等一般资源含量的职业阶层地位而言,并没有显著的阶层传承差异。[17]所以,不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只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大学生都能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社会要树立对大学生群体的信心。当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一代,风笑天通过对媒介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表明国内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负面的,而将实地调查结果与大众媒介的报道进行比较,证实当前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独生子女形象与独生子女在社会中的实际表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结果揭示出一些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在对独生子女的形象建构中存在着某种“妖魔化”倾向。[18]而就业难、大学生蚁族等报道,以及极端校园伤害案件的频繁发生,又让公众戴上了看待大学生的有色眼镜。这样的社会舆论环境不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中产梦,并促使大学生梦想成真。我们应该形成较为宽松又具有引导性的舆论氛围,一方面使社会树立对大学生群体的信心,相信大学生群体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好好学习、发展自身各项能力,为实现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1]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86-98.

[2][9][13]张文新等.大学生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4):824-827.

[3]Erik H.Erikson.Identity and life Cycle[M].New York:Norton,1959:118.

[4]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华夏出版社,2006:279.

[5][6]刘霞、黄希庭等.未来取向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3):385-393.

[7]Nurmi J E.How do Adolescents See their Future: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Future Orientation and Planning[J].Developmental Review,1991(11):1-59.

[8]Steinberg,L.,Graham,S.,&O’Brien,L.Age differences in future orientation and delay discounting[J].Child development,2009(180),28-44.

[10]黄希庭、郑涌.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心理结构方式的投射测验[J].心理学报,2000(1):30-35.

[11]Barber,L.K.,Munz,D.C.,Bagsby,P.G.&Grawitch,M.J.When does time perspective matter?Self-control as a moderator between time perspective and academicachievemen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6):250–253.

[12]侯志阳、孙琼如.城乡青年阶层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3):53-57.

[14]戴必兵.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6.

[15]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博士论文,2008:31.

[16]邸卫敏、贾云秀、马沁芳.高校社团育人机制的跨文化研究——对中美高校社团的比较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33-35.

[17]李黎明、李卫东.阶层背景对本科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市场转型与分割的阶层再生产[J].社会,2009(5):114-131.

[18]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J].社会学研究,2010(3):177-198.

猜你喜欢

阶层态度理想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