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贝引起日光性皮炎一例
2014-12-04于学红张喜清苏芳
于学红 张喜清 苏芳
·病例报告·
贻贝引起日光性皮炎一例
于学红 张喜清 苏芳
患者女,52岁,因面部、双手背胀痛、瘙痒2 d来诊。患者2 d前去河边洗衣,约2 h后自觉面部及手背皮肤发胀、灼热、刺痛及虫爬感,未在意,继续洗衣1个多小时回家,发现面部、双手背肿胀伴痒痛不适,遂到当地医院就诊,以面部浮肿待诊收住院,给予中药(不详)、呋塞米消肿利尿治疗无效,第2天病情持续加重,当晚双侧眼睑高度浮肿不能睁眼、口唇外翻,患者感面部、双手背刺痛难忍并伴有头痛、头晕、乏力,不伴发热、关节痛,无恶心、呕吐及呼吸困难,急转来我院。患者平素健康。追问病史,发病前1天晚上及发病当天早晨均进食过大量贻贝(图1),无其他可疑食物、药物服用史,无特殊可疑物接触史。患者回忆去年春季有过进食贻贝后第2天面部轻微浮肿,约1 d后自行消退,但因家人同食均无类似症状而未在意。
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及双手背呈显著的非凹陷性浮肿,表面紧张发亮,触之质地较硬,双侧眼睑肿胀不能睁眼,口唇外翻,张口受限(图2),双侧颧部、手背有紫红色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其他非外露部位未见皮损。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细胞沉降率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抗核抗体无异常。诊断:贻贝引起日光性皮炎。
治疗经过:给予地塞米松15 mg/d静脉滴注,3%硼酸溶液冷湿敷,同时忌食海鲜、避光。连续治疗3 d后,面部及双手浮肿明显消退,灼痛及痒感减轻,将地塞米松减为10 mg/d,病情进一步好转,2 d后改为泼尼松30 mg晨顿服,带药出院并嘱其继续避光。出院7 d后复诊皮损基本消退,无不适症状。
图1 贻贝(沿海地区大量养殖)
图2 患者面部肿胀,其上见散在的瘀点、瘀斑,睁眼困难,口唇外翻,张口受限
讨论贻贝在中国北方俗称海红,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青黑褐色,沿海地区大量养殖,其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沿海居民常有食用。推测本例患者发病原因可能是贻贝体内含有某种光感物质,患者食用后经日光较长时间照射后于机体内引起光化学反应而致病,其个人体质是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动物引起的日光性皮炎较为罕见,有报道泥螺引起日光性皮炎[1]。研究者发现泥螺体内含有较高的铁、锌、镁及硫酸盐,其黏液、卤液及内脏中呈现较强某种红色荧光,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血清铁略高于正常,尿中亦出现类似卟啉的红色荧光[2]。本病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①皮肌炎:本病特征性皮损为以眼睑为中心的眶周水肿性紫红色斑及Gottron征;肌炎症状;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关节痛等;肌酶升高;特异性抗PM-1、抗Jo-1抗体;肌电图、肌肉活检示肌损害;②皮肤卟啉病:常有家族史,查血和尿卟啉异常;③烟酸缺乏症:皮炎为本病最典型症状,常在肢体暴露部位对称出现,形似晒斑,常伴有舌炎及腹泻以及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本病的治疗以避光和对症处理为主,严重者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
[1]吕娅妮,许静,姜启君.泥螺-日光性皮炎1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14(1):47,52.
[2]薛幼声,阮骧,肖启超,等.泥螺日光性皮炎调查研究初步报告[J].中华皮肤科杂志,1965,11(6):379-381.
2013-03-27)
(本文编辑:吴晓初)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4.01.025
264200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