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R模型的河南省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动态关系研究
2014-12-03张程
张程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在此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经济建设重心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本文正是运用VAR模型对1978年-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来试图阐释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化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解释。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变迁;VAR模型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必定带来经济社会结构的全面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城镇化等诸多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劳动力转移的直接结果,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白重恩(2008)采用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对历史数据统计发现,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产品垄断市场的增加与劳动力环境的改变所致。古典增长理论当中,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其供给质量及供给结构决定着经济生产效率。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发达的工业部门以及欠发达的农业生产部门,而导致劳动力从较低边际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的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河南省的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
(一)河南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来自于各产业之间的边际生产率的差异。第二三产业的边际生产效率高于第一产业,劳动力便重新得到配置,有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根据河南统计局对147个县市区1.4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1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约为184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7.6%,转移劳动中从事第二产业的约占49%,从事第三产业的约占50%。
(二)河南产业结构的转变:河南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0.7%下降到2012年的13.3%。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升到2013年的56.6%。第三产业由1980年的18.1%上升至如今的32%。总体呈现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占GDP比重逐渐上升且第二产业即工业占GDP比重上升较快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解释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1978—2012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解释
河南省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关系。VAR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A1Yt-1+A2Yt-2+……+ApYt-p+et。Y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A是矩阵系数,p是内生变量之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e是扰动项。
变量及数据解释:劳动力转移(LDZY)本文中采用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河南1978—2013的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指标。产业结构变迁(CYJG)本文中采用二、三产业产值占河南省GDP的比重作为衡量河南1978—2013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指标。为减小异方差的影响及实现非线性化关系的线性化处理,对以上两变量做对数处理,即LnLDZY,LnCYJG。
三、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VAR模型分析的前提是变量具有平稳
性,所以首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分析。这里运用ADF检验方法对lnLDZY,lnCYJG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LDZY,lnCYJG均不平稳,但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所以本文通过研究DlnLDZY,DlnCYJG来研究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关系。
(二)滞后阶数和平稳性检验。滞后阶数根据AIC、SC值最小来确定,由表可知当AIC、SC值取最小时,最优滞后期为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对于滞后期为1,两个内生变量,特征根有两个。特征根倒数的模为0.814162,0.965588。所以至此,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VAR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可以建立滞后期为1的VAR模型。接着进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检验。
(三)脉冲响应分析。如图所示即为lnLDZY,lnCYJG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是追踪一个系统对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效果。当一个变量作为因变量时,来自其他变量包括因变量自身的滞后值的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扰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的路径变化。第一张图反映了lnLDZY受自身以及产业结构转移的影响冲击。给劳动转移一个正的标准差冲击会使自身同向浮动,响应曲线呈扁平倒u型。劳动转移始终受自身冲击影响,但并没有呈现出较强较弱的强化趋势。再看劳动力转移受产业就够调整的冲击影响。在第一期为0,之后随时间推移,其冲击影响越来越强。整体来看,劳动力的转移受自身正向冲击的影响,其强弱变化较小,但始终伴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即劳动力向更高边际效率的产业转移。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张图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受自身以及劳动力转移的冲击响应。产业结构受自身冲击强度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受劳动力转移的冲击强度逐渐增强,其在第六期相交。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更主要原因来自于劳动力的转移,即随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向更高边际效率的产业流动,逐渐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把VAR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各随机扰动项的冲击,以观察不同冲击结构的重要性。从第一张图中,在0期,劳动转移的冲击完全来自于自身,在随后,逐渐平稳下降。来自于产业转移的冲击,有0期的0,逐渐上升至百分之十几。所以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产业结构转移仅取得了次要作用。第二张图中,在初期产业结构转移主要来自于自身作用受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小,在16其左右相交,达到各50%左右,并且受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有不断上升趋势,受自身冲击影响不断下降。所以得出结论,劳动力的转移逐渐成为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在1978—2012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并且二三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劳动力的转移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自身,即劳动力从边际效率低的第一产业,向边际效率更高的二三产业转移。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劳动力的转移来说是一次要原因。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言,劳动力的转移是主要原因,即由于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而形成了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此政府应做好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指引工作,尤其是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变人口优势为人才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形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本支撑。
参考文献:
[1] 白重恩.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经济研究 2008.8
[2] 周振华.劳动力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经济.2006.5endprint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在此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经济建设重心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本文正是运用VAR模型对1978年-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来试图阐释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化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解释。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变迁;VAR模型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必定带来经济社会结构的全面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城镇化等诸多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劳动力转移的直接结果,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白重恩(2008)采用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对历史数据统计发现,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产品垄断市场的增加与劳动力环境的改变所致。古典增长理论当中,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其供给质量及供给结构决定着经济生产效率。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发达的工业部门以及欠发达的农业生产部门,而导致劳动力从较低边际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的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河南省的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
(一)河南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来自于各产业之间的边际生产率的差异。第二三产业的边际生产效率高于第一产业,劳动力便重新得到配置,有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根据河南统计局对147个县市区1.4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1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约为184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7.6%,转移劳动中从事第二产业的约占49%,从事第三产业的约占50%。
(二)河南产业结构的转变:河南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0.7%下降到2012年的13.3%。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升到2013年的56.6%。第三产业由1980年的18.1%上升至如今的32%。总体呈现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占GDP比重逐渐上升且第二产业即工业占GDP比重上升较快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解释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1978—2012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解释
河南省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关系。VAR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A1Yt-1+A2Yt-2+……+ApYt-p+et。Y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A是矩阵系数,p是内生变量之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e是扰动项。
变量及数据解释:劳动力转移(LDZY)本文中采用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河南1978—2013的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指标。产业结构变迁(CYJG)本文中采用二、三产业产值占河南省GDP的比重作为衡量河南1978—2013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指标。为减小异方差的影响及实现非线性化关系的线性化处理,对以上两变量做对数处理,即LnLDZY,LnCYJG。
三、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VAR模型分析的前提是变量具有平稳
性,所以首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分析。这里运用ADF检验方法对lnLDZY,lnCYJG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LDZY,lnCYJG均不平稳,但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所以本文通过研究DlnLDZY,DlnCYJG来研究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关系。
(二)滞后阶数和平稳性检验。滞后阶数根据AIC、SC值最小来确定,由表可知当AIC、SC值取最小时,最优滞后期为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对于滞后期为1,两个内生变量,特征根有两个。特征根倒数的模为0.814162,0.965588。所以至此,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VAR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可以建立滞后期为1的VAR模型。接着进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检验。
(三)脉冲响应分析。如图所示即为lnLDZY,lnCYJG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是追踪一个系统对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效果。当一个变量作为因变量时,来自其他变量包括因变量自身的滞后值的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扰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的路径变化。第一张图反映了lnLDZY受自身以及产业结构转移的影响冲击。给劳动转移一个正的标准差冲击会使自身同向浮动,响应曲线呈扁平倒u型。劳动转移始终受自身冲击影响,但并没有呈现出较强较弱的强化趋势。再看劳动力转移受产业就够调整的冲击影响。在第一期为0,之后随时间推移,其冲击影响越来越强。整体来看,劳动力的转移受自身正向冲击的影响,其强弱变化较小,但始终伴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即劳动力向更高边际效率的产业转移。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张图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受自身以及劳动力转移的冲击响应。产业结构受自身冲击强度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受劳动力转移的冲击强度逐渐增强,其在第六期相交。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更主要原因来自于劳动力的转移,即随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向更高边际效率的产业流动,逐渐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把VAR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各随机扰动项的冲击,以观察不同冲击结构的重要性。从第一张图中,在0期,劳动转移的冲击完全来自于自身,在随后,逐渐平稳下降。来自于产业转移的冲击,有0期的0,逐渐上升至百分之十几。所以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产业结构转移仅取得了次要作用。第二张图中,在初期产业结构转移主要来自于自身作用受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小,在16其左右相交,达到各50%左右,并且受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有不断上升趋势,受自身冲击影响不断下降。所以得出结论,劳动力的转移逐渐成为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在1978—2012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并且二三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劳动力的转移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自身,即劳动力从边际效率低的第一产业,向边际效率更高的二三产业转移。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劳动力的转移来说是一次要原因。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言,劳动力的转移是主要原因,即由于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而形成了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此政府应做好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指引工作,尤其是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变人口优势为人才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形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本支撑。
参考文献:
[1] 白重恩.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经济研究 2008.8
[2] 周振华.劳动力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经济.2006.5endprint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在此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经济建设重心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本文正是运用VAR模型对1978年-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来试图阐释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化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解释。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变迁;VAR模型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必定带来经济社会结构的全面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城镇化等诸多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劳动力转移的直接结果,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白重恩(2008)采用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对历史数据统计发现,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产品垄断市场的增加与劳动力环境的改变所致。古典增长理论当中,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其供给质量及供给结构决定着经济生产效率。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发达的工业部门以及欠发达的农业生产部门,而导致劳动力从较低边际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的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河南省的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
(一)河南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来自于各产业之间的边际生产率的差异。第二三产业的边际生产效率高于第一产业,劳动力便重新得到配置,有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根据河南统计局对147个县市区1.4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1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约为184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7.6%,转移劳动中从事第二产业的约占49%,从事第三产业的约占50%。
(二)河南产业结构的转变:河南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0.7%下降到2012年的13.3%。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升到2013年的56.6%。第三产业由1980年的18.1%上升至如今的32%。总体呈现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占GDP比重逐渐上升且第二产业即工业占GDP比重上升较快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解释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1978—2012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解释
河南省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关系。VAR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A1Yt-1+A2Yt-2+……+ApYt-p+et。Y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A是矩阵系数,p是内生变量之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e是扰动项。
变量及数据解释:劳动力转移(LDZY)本文中采用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河南1978—2013的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指标。产业结构变迁(CYJG)本文中采用二、三产业产值占河南省GDP的比重作为衡量河南1978—2013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指标。为减小异方差的影响及实现非线性化关系的线性化处理,对以上两变量做对数处理,即LnLDZY,LnCYJG。
三、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VAR模型分析的前提是变量具有平稳
性,所以首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分析。这里运用ADF检验方法对lnLDZY,lnCYJG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LDZY,lnCYJG均不平稳,但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所以本文通过研究DlnLDZY,DlnCYJG来研究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关系。
(二)滞后阶数和平稳性检验。滞后阶数根据AIC、SC值最小来确定,由表可知当AIC、SC值取最小时,最优滞后期为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对于滞后期为1,两个内生变量,特征根有两个。特征根倒数的模为0.814162,0.965588。所以至此,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VAR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可以建立滞后期为1的VAR模型。接着进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检验。
(三)脉冲响应分析。如图所示即为lnLDZY,lnCYJG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是追踪一个系统对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效果。当一个变量作为因变量时,来自其他变量包括因变量自身的滞后值的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扰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的路径变化。第一张图反映了lnLDZY受自身以及产业结构转移的影响冲击。给劳动转移一个正的标准差冲击会使自身同向浮动,响应曲线呈扁平倒u型。劳动转移始终受自身冲击影响,但并没有呈现出较强较弱的强化趋势。再看劳动力转移受产业就够调整的冲击影响。在第一期为0,之后随时间推移,其冲击影响越来越强。整体来看,劳动力的转移受自身正向冲击的影响,其强弱变化较小,但始终伴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即劳动力向更高边际效率的产业转移。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张图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受自身以及劳动力转移的冲击响应。产业结构受自身冲击强度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受劳动力转移的冲击强度逐渐增强,其在第六期相交。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更主要原因来自于劳动力的转移,即随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向更高边际效率的产业流动,逐渐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把VAR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各随机扰动项的冲击,以观察不同冲击结构的重要性。从第一张图中,在0期,劳动转移的冲击完全来自于自身,在随后,逐渐平稳下降。来自于产业转移的冲击,有0期的0,逐渐上升至百分之十几。所以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产业结构转移仅取得了次要作用。第二张图中,在初期产业结构转移主要来自于自身作用受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小,在16其左右相交,达到各50%左右,并且受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有不断上升趋势,受自身冲击影响不断下降。所以得出结论,劳动力的转移逐渐成为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在1978—2012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并且二三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劳动力的转移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自身,即劳动力从边际效率低的第一产业,向边际效率更高的二三产业转移。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劳动力的转移来说是一次要原因。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言,劳动力的转移是主要原因,即由于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而形成了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此政府应做好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指引工作,尤其是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变人口优势为人才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形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本支撑。
参考文献:
[1] 白重恩.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经济研究 2008.8
[2] 周振华.劳动力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经济.20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