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2014-12-03苏怡

企业导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生态经济

苏怡

摘 要:通过对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生态经济,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规划区域协同发展等措施。

关键词:生态经济;辐射带动;区域协同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型经济体,大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湖南省委省政府也将“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建设‘四化两型,促进‘三量齐升,努力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今年工作的总要求。就长株潭地区而言,县域生态经济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发展和壮大县域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株潭区域经济腾飞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举措。

一、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经湖南省政府申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

2007年12月14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该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区内共有七县一区、四个县级市。长株潭经济发展情况见下表:

表1 长株潭经济概况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长株潭地区GDP总量达10539亿元,已经突破万亿大关。相比2010年的6716亿元增长了近57%(不考虑通胀),经济总量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表2 长株潭各县域经济概况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长株潭各县市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发展最好的长沙县和浏阳市已经接近突破1000亿元,其中长沙县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19170元。与此同时,GDP最小的炎陵县却只有不到50亿。

表3 长株潭各县域面积、人口及GDP占比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株潭区域总面积28096k㎡,其中县域面积25997k㎡,占比92%;县域人口923万,占区内总人口的65.93%;县域GDP4738亿元,占总GDP的44.96%。县域土地面积较大,有较大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空间,人口相对较多,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可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区域发展来看,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有所加快。2013年长株潭各县域经济GDP占比近45%,较2010年县域经济GDP(2911亿元)占总GDP(6716亿元)43.34%的比重增加了1.62个百分点。其中,株洲县域实现GDP 995亿元,占株洲市GDP的51%;长沙县域实现GDP 3163亿元,占长沙市GDP的44.22%,湘潭县域实现GDP 579亿元,占湘潭市GDP的40%。长株潭县域GDP占比达45%,由此可见,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为长株潭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次产业的增长和产业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间的联系、比例关系各不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差别。

表4 长株潭各县域三次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2013各县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随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步完善。2013年,长株潭地区实现GDP105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64亿元,第二产业5963亿元,第三产业401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35:56.68:38.07。长株潭县域实现GDP473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01亿元,第二产业3139亿元,第三产业1096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6:66.26:23.14。均呈现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良好局面。县域经济中发展最好的长沙县本年GDP为97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1%,其三次产业结构也由上年的6.7:72.4:20.9调整为6.7:71.3:22。浏阳市本年的GDP为924亿元,同比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72.4:20.9调整为6.7:71.3:22。

二、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生态经济总量仍相对较小。长株潭地区虽然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000亿元大关,但其县域经济总量仅有4738亿元,经济总量仍相对较小。在201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长株潭还有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和望城县入围,排名依次为:25、65、73、92。而在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中,湖南省只剩下三个县市入围。长株潭县域经济排名第一位的长沙县名列全国百强县第13位,浏阳市排名第47位,宁乡县排名第56位,其余均未能入围百强县。同时,2013年排名全国百强县(市)第一名的江阴市实现生产总值2706亿元,几乎与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三个百强县的生产总值相当,占长株潭县域经济总合的57%。从上述数据反映出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经济总量较小,与其他发展较好的县域经济相比差距较大。

(二)地区内县域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综合2013年经济发展数据来看,区内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湘潭市下辖三县市经济总量只有579亿元,仅占株洲市下辖5县市GDP总和的58%。同时整个株洲市下辖5县市GDP总合又仅与一个长沙县相当。另一方面,各县域生态经济单体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其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差巨大。GDP总量最大的长沙县接近1000亿元,而最小的炎陵县只有不到50亿元,相差近20倍。各县市的GDP增速差距也在逐步拉大,2013年GDP增速最大的是浏阳市,达14.5%;而增速最小是的攸县和茶陵县,只有10.2%,相差了4.3个百分点。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对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不利影响。endprint

(三)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长株潭县域城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0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2.87: 62.15: 24.98, 2013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66.26:23.14,仍是典型的“二、三、一” 结构类型。县域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表现缓慢,三次产业内部问题较多,存在第一产业不优,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大的现状。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过大,这与生态经济发展是相违背的。第一产业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第二产业方面,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县域内部与县域之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过度依赖资源。第三产业方面,在资本的逐利性和县域财政有限供给下,服务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城乡需求。

三、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生态县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充分利用长株潭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走生态之路。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必须强化资源环境管理,建立生态经济园开发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方能使县域生态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生态技术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创新应用生态技术助推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的投入与扶持,加快生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进行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走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

(二)利用优势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发展。长株潭区域各市县处于城郊结合部,发展市县的区域性城市对于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打造以中心城市为发展极的核心、以县域中心城镇、小城镇、集镇为“卫星”的城市体系作为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县域生态经济的作用,延伸城市产业链,构造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心城市与县域生态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通过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用战略眼光发展周边县域小城镇。

(三)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平衡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把相关资源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实现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长株潭区域县域生态经济要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之路,首先对县域内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研究规划,实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其次对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实现跨县域的分工协作。显然要实现跨县域间的分工协作非常困难,但是非常必要。必须要突破行政区划,才能形成长株潭地区跨县域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实现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耀初.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2)

[2] 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李玉倩.县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定位与对策建议[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6)endprint

(三)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长株潭县域城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0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2.87: 62.15: 24.98, 2013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66.26:23.14,仍是典型的“二、三、一” 结构类型。县域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表现缓慢,三次产业内部问题较多,存在第一产业不优,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大的现状。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过大,这与生态经济发展是相违背的。第一产业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第二产业方面,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县域内部与县域之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过度依赖资源。第三产业方面,在资本的逐利性和县域财政有限供给下,服务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城乡需求。

三、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生态县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充分利用长株潭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走生态之路。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必须强化资源环境管理,建立生态经济园开发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方能使县域生态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生态技术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创新应用生态技术助推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的投入与扶持,加快生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进行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走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

(二)利用优势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发展。长株潭区域各市县处于城郊结合部,发展市县的区域性城市对于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打造以中心城市为发展极的核心、以县域中心城镇、小城镇、集镇为“卫星”的城市体系作为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县域生态经济的作用,延伸城市产业链,构造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心城市与县域生态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通过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用战略眼光发展周边县域小城镇。

(三)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平衡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把相关资源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实现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长株潭区域县域生态经济要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之路,首先对县域内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研究规划,实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其次对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实现跨县域的分工协作。显然要实现跨县域间的分工协作非常困难,但是非常必要。必须要突破行政区划,才能形成长株潭地区跨县域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实现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耀初.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2)

[2] 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李玉倩.县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定位与对策建议[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6)endprint

(三)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长株潭县域城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0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2.87: 62.15: 24.98, 2013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66.26:23.14,仍是典型的“二、三、一” 结构类型。县域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表现缓慢,三次产业内部问题较多,存在第一产业不优,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大的现状。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过大,这与生态经济发展是相违背的。第一产业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第二产业方面,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县域内部与县域之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过度依赖资源。第三产业方面,在资本的逐利性和县域财政有限供给下,服务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城乡需求。

三、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生态县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充分利用长株潭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走生态之路。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必须强化资源环境管理,建立生态经济园开发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方能使县域生态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生态技术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创新应用生态技术助推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的投入与扶持,加快生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进行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走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

(二)利用优势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发展。长株潭区域各市县处于城郊结合部,发展市县的区域性城市对于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打造以中心城市为发展极的核心、以县域中心城镇、小城镇、集镇为“卫星”的城市体系作为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县域生态经济的作用,延伸城市产业链,构造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心城市与县域生态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通过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用战略眼光发展周边县域小城镇。

(三)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平衡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把相关资源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实现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长株潭区域县域生态经济要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之路,首先对县域内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研究规划,实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其次对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实现跨县域的分工协作。显然要实现跨县域间的分工协作非常困难,但是非常必要。必须要突破行政区划,才能形成长株潭地区跨县域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实现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耀初.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2)

[2] 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李玉倩.县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定位与对策建议[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6)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发展贵州生态经济
基于生态经济的城市体育市场构建
南昌市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经济建设探讨
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经济建设研究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路径分析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