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14-12-03陶卫
陶卫
摘 要:本文从学生、教师以及高校角度探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校园文化建设
21世纪以来,新媒体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所谓“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对于新旧的划分,会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而发生改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占总网民数的81%。[1]截至2013年12月,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新媒体在改变学生生活状态的同时,也建构着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模式,因此,探寻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十分必要。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新媒体逐渐展示了其优势,逐渐影响到各个群体。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新媒体给学生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际领域,幫助他们快捷地掌握生活技能,它还成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途径之一。
大学生们面对着海量信息,更多的是浏览,长时间使用新媒体会造成感知能力下降,虚拟世界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网络逐渐异化了两种交往方式,一种是网上交流高手,用各种方式与人打交道,另一种是在现实中沉默寡言。长期使用新媒体会造成学生对它的依赖,引起不健康或者亚健康。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影响的原因分析。第一,电子产品大范围普及。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是大学生的必备品,其超大容量信息存储以及便捷的搜索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此外,大学生对电脑的依赖感逐渐增强,查询资料时立马蹦出来的是谷歌、百度、搜狐等几大搜索引擎,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渗透很彻底。第二,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的新宠。短信、
QQ、MSN、微博、微信等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手段,不少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辅助学习,学习上许多资料的查询无形中为新媒体进入大学生生活提供了机会。第三,大学生生活迷茫。由于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单一,缺乏动力,他们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娱乐来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和新媒体之间的联系。
以上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媒体技术成为了大学生必备品,由此发挥着它的消极或者积极的影响。
二、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1)增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新媒体给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的时空限制,在满足学生追求时尚的同时,提升了校园文化影响力。新媒体在高校渗透以后,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品牌”,很多高校都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网站,比如天津大学的“天外天”、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网校”、西安交通大学的“中华行知网”等,建立主题性教育网站,增强了教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时效性。(2)拓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新媒体为广大师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提供了载体,他们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水平,也有助于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广大师生的思想活动空间不断拓展。(3)加快高校文化的开放。新媒体时代来临前,传统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封闭性。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社会性日益加强。新媒体成为校内师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校外的社会事件、价值观念也对校内师生产生影响。因此,新媒体为高校自身发展提供了舞台。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1)校园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新媒体的开放性在给校园文化生长提供肥沃土壤的同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被引入校园,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各种暴力、迷信等网络垃圾很多,这在增加校园文化管理难度的同时,也使高校校园主流文化遭到冲击。(2)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减弱。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文化传播的主体受到了挑战,榜样塑造以及说教很难对大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新媒体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在占据大学生时间和思想空间的同时,还腐蚀其心灵,使其陷入迷茫,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一种新兴力量,高校传统的引导功能逐渐遭到削弱。
21世纪是新媒体的时代,在新媒体技术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的有利方面,努力减弱甚至规避新媒体技术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力争将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契机,努力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一,拓宽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教育者要充分运用博客、飞信、QQ等新载体,通过网络空间和撰写文章等手段,以自身学术品格以及人格魅力感召引领大学生,鼓励建立涵盖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的微博,创建社团网站、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构建一体化的信息传播体系。此外,注意开发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软件和数据库。教育管理者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积极创建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数据库,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第二,融合新旧媒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失,新旧媒体应取长补短,发挥多媒体的综合效应。加强图书馆数据库开发,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办手机报、电子杂志,增强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可以利用新媒体即时互动的特点,开辟“网络访谈”、“手机论坛”等栏目,讨论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题,倾听并回应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和呼声。第三,打造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工作者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变化,利用新媒体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网上交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提升自身新媒体驾驭能力。针对其传播特点及规律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以写博客、写评论等方式熏陶感化学生,不断更新与拓展知识,保持知识体系的鲜活性。第四,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类信息时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评估能力、质疑能力、创造能力、制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借助开设课程、举行讲座、培训沙龙等形式,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新媒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新媒体的运用与体验之中,通过组建社团、媒体见习、媒体参观等方式提升其辨识能力。第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力量。首先,设立防火墙阻截不文明信息在高校中传播。其次,借助网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及时发布微博,对不良观点加以解释,对学生的不良情绪加以疏导。最后,选拔思想素质高、网络技术好的人员担任“意见领袖”,发挥引导作用。
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主流,高校应该积极应对,广大师生应该携手共进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努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推进校园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 《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