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美脲、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2014-12-03符关浩林尤冠琼海市中医院内一科海南琼海571400
符关浩 林尤冠 (琼海市中医院内一科,海南 琼海 571400)
糖尿病(DM)进展至一定阶段后,胰岛功能多已衰竭,很多患者口服降糖药仍控制不良,尤以老年DM患者多见〔1〕。美国糖尿病协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共识指南均建议尽早给予基础胰岛素(FINS)〔2〕,但FINS虽然能消除高血糖所致的“葡萄糖毒性作用”、利于胰岛功能恢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但高FINS用量易产生高胰岛素血症,导致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并发症〔3〕,尤其是老年DM患者极易出现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高达70% ~80%〔4〕,这不仅会使病情持续发展或反复发作,重者还会发生昏迷,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本文将格列美脲、甘精胰岛素联合用于老年DM患者,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70例,男45例,女25例;年龄60~79〔平均(66.5±2.6)〕岁;病程6~28个月,平均(12.5±5.6)个月;体重指数(BMI)23.6~31.4 kg/m2,平均(25.1±2.2)kg/m2。纳入标准:(1)年龄60岁以上;(2)符合1999年WHO 糖 尿 病 诊 断 标 准〔5〕,为 T2DM,空 腹 血 糖 (FPG)≥8.5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BG)≥12.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3)单纯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和/(或)双胍类降糖药物,剂量稳定1个月以上,未使用FINS;(4)资料完整,按时服药,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慢性胰腺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内分泌代谢病史,合并急性感染和急性并发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停用原治疗方案,改为口服格列美脲,每天早餐前30 min服用,起始剂量1 mg/次,根据血糖结果调整剂量,增加1 mg/次,最大剂量4 mg。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生产,生产批号:40E550)每晚22时皮下注射1次,起始剂量0.2 IU/kg;对照组注射诺和灵30R(丹麦诺和诺德制药公司生产,生产批号:PW50009),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起始剂量0.5 IU·kg-1·d-1。两组均每隔2 d监测FPG及三餐后2 h PBG,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血糖目标值 FBG 5.0~7.0 mmol/L,2 h PBG 6.0~10.0 mmol/L,待血糖基本控制后将胰岛素调整至最小维持量,疗程3个月。
1.3 效果评价 在治疗第0、12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PG、2 h PB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HbA1c,记录低血糖(根据 Whipple三联征确定〔6〕:发作时血糖<3.9 mmol/L,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发生情况、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BG×FINS)/22.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独立样本R×C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定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FPG、2 h PBG、HbA1c、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比较FPG、2 h PBG无显著差异(P>0.05),而HbA1c、HOMA-IR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s,n=3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s,n=35)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时间FPG(mmol/L)2 h PBG(mmol/L)HbA1c(%)HOMA-IR观察组 治疗前 12.1±2.1 13.2±8.6 9.1±1.4 3.4±1.61)治疗后 8.2±1.31)9.4±2.41)7.2±2.71)2)2.2±1.51)2)对照组 治疗前 12.5±2.0 13.6±8.8 9.1±0.9 3.4±1.4治疗后 8.9±1.71)9.8±2.61)7.5±2.61)2.8±1.2h
2.2 两组患者低血糖、FINS用量比较 观察组发生低血糖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0.05)。观察组 FINS 用量为(0.31±0.19)IU·kg-1·d-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55±0.26)IU·kg-1·-1d(t=5.34,P<0.05)。
3 讨论
T2DM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FINS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及靶组织对 FINS敏感性降低〔7〕。研究表明〔8〕,初诊 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仅为正常的50%,老年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每年下降10%,以致口服血糖药不能控制而需要胰岛素治疗。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胰岛素是预混重组人胰岛(诺和灵30R)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本研究表明,两种胰岛素都能较好地控制血糖,但甘精胰岛素对HbA1c的控制及改善胰岛素抵抗更为优越。本研究还证实甘精胰岛素更有利于减少低血糖反应,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对心脑血管的不利影响。任志玲〔9〕也得出类似结论。本文认为这与两种胰岛素的生物作用有关,诺和灵30R属双时相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有明显峰值,高峰时容易造成低血糖,为避免高血糖的产生,就需要减少剂量,FPG就会升高,血糖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10〕;而且有效作用时间仅持续10~16 h,为控制基础血糖,需要注射2次/d,造成不便。甘精胰岛素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注入皮下后缓慢释放,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与人胰岛素的生物效价及半衰期相同〔11〕,作用时间长达24 h而无明显峰值,能够更有效地维持基础血糖,很少引起低血糖现象〔12〕;只需注射1次/d,与就餐时间关联性不强,临床使用方便,且不影响其疗效,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变异小,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格列美脲在临床已广泛用于老年DM患者,临床益处已获证实。首先格列美脲不增加体重,使FINS分泌相对减少,较少引起饥饿,患者就会减少进食,体重不会增加;格列美脲的胰外作用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量减少〔13〕。其次,格列美脲促FINS分泌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性,葡萄糖浓度增加会使FINS分泌增加,葡萄糖浓度降低,FINS分泌减少,即使增加格列美脲浓度,FINS分泌也没有显著增加,从而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14〕。甘精胰岛素和格列美脲,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胰岛素的疗效,很好地模拟了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使胰岛素峰值浓度与餐后血糖高峰吻合,降低了低血糖事件发生的风险,且胰岛素用量少,更易于使血糖达标〔15〕。综上所述,格列美脲、甘精胰岛素联合用于老年DM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低血糖风险小,FINS用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翁建平.对糖尿病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基础研究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2):166-71.
2 童钟杭.2型糖尿病的现状及其防治策略〔J〕.浙江临床医学,2009;3811(2):113-5.
3 李社莉,王 晶,李 亚.糖尿病患者738例并发症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406-7.
4 刘卫东.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8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66-7.
5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8-80.
6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3.
7 Pershadsingh HA.Treating the metabolic syndrome using 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s that selectively modulate peroxise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J〕.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06;38:766-81.
8 刘彦娥.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和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453-5.
9 任志玲.甘精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估〔J〕.海南医学,2011;22(13):14-6.
10 廖胜松,王小平.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33-4.
11 洪天配,田 勍.基础胰岛素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J〕.药品评价,2011;8(15):18-21.
12 朱新建,曹朝阳,徐风华.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锗尿病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0;53(12):928-9.
13 吴 桢,周树娥.目前临床评价最优的磺脲类降糖药——格列美脲〔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6):54-5.
14 贾安海.格列美脲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2;5(8):1244-5.
15 赵向晖.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