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中国认知老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4-12-03夏石勇彭华茂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夏石勇 彭华茂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认知功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事件的各种心理功能〔1〕。认知老化是指与增龄相关的认知功能的变化趋势。认知功能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如记忆力减退往往会引起焦虑、情绪低落〔2〕。认知损伤会更加影响老年生活,老年痴呆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认知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以及人格、行为的改变,对患者和家人的生活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本文旨在探明认知老化的规律、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选择检索项:题名/关键词/摘要,模式:模糊匹配,范围:全部。以“年老化、老化、年老、老年化、认知老化、认知衰退、认知损伤、认知障碍、老年痴呆、毕生发展、老龄化”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1981~2010年。对检索到的所有文献摘要进行人工查阅,并在检索到的文献参考文献中查找属于认知老化的相关文献予以补充。论文入选标准为:①实证研究的被试有老年人或综述性文章的内容是关于认知老化;②公开发表在国内正式期刊的论文;③论文第一作者所在地为大陆;④论文为中文。最终筛选出文章244篇。
1.2 分析类目 在参考国内有代表性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3~5〕,最终确定了7个分析类目,分别是:①研究主题;②文献发表年代;③文献来源与基金支持;④研究方式;⑤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⑥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⑦研究对象类型及城乡分布。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采用指标主要是百分比、频次等。
2 结果
2.1 文献发表年代分析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研究较少,仅有5篇,以后逐年递增,在21世纪的前后10年,5年内的论文数量翻番,2001~2005年发表论文83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4.02%;由此可见,虽然我国认知老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但随着年代的推进,研究数量呈不断上涨趋势,其中1986~1990年18篇,1991~1995年31篇,1996~2000年41篇,2001~2005年83篇,2006~2010年66篇。在2006~201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21世纪初的5年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0篇以上;这表明,近年来国人对老年人的认知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2.2 研究主题分析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涉及感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其研究领域的分类存在差异,由于老年人存在认知衰退,对认知老化的研究还有认知损伤、认知干预等。
本文将认知老化分别按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两个层面对所有研究进行主题分类。在研究内容上,分为认知功能正常老化和病理性老化两大类进行分析。其中,认知功能正常老化又分为感知觉、注意与意识、记忆、思维、言语、智力和其他7个子类,此处的智力是指按照巴尔特斯的毕生发展观分类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病理性老化分轻度损伤和老年痴呆2个子类。关注病理性老化44篇,11.07%研究老年痴呆,6.97%研究轻度损伤。关注认知功能正常老化的研究占绝大多数(81.97%),而其中,研究记忆的占33.61%,9.43%研究智力,4.92%研究感知觉,3.69%研究注意与意识,2.46%研究思维,0.41%研究语言,27.46%研究其他。
在研究层次上,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干预和预防的研究。其中,描述性研究是指对认知老化现象与规律的研究,解释性研究是指对认知老化机制及认知老化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认知老化研究层次与年代的交叉表分析发现,关于认知老化现象与规律的研究,是所有认知正常老化的研究中开展得最早的,基本上是逐年稳步增长;而关于认知老化机制的研究较认知老化现象与规律开展得晚,大规模的进行是在21世纪的10年,目前成为了认知老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关于认知干预的研究在1990年前后的10年开展较多,中间有10年没有人继续进行,但从2006~2010年的5年间,又有人开始进行,但其数量远远不及认知老化现象与规律、认知老化机制的研究两类。见表1。
表1 认知老化研究层次变化趋势(n)
2.3 文献来源与基金支持分析 关于认知老化的研究来源较广。其中,在《心理科学》(48篇)、《中国老年学杂志》(38篇)、《心理学报》(35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5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32篇)、《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动态)》(22篇)6种杂志上共发表210篇,占86.07%。来自于其他杂志的文献较少:《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均为4篇;《应用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为3篇;《心理研究》2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中国康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科学通报》、《中国康复医学杂志》、《自然科学进展》、《医学研究杂志》、《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军总医院学报》11种杂志上各发表1篇。
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往往反映人们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同时也代表一个研究领域内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6〕。本次研究的244篇论文中,有资金资助的为151篇,占总量的61.89%。属国家级(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资助项目的有79篇,省(部)级37篇,市级(4篇)和院校所内部(16篇)也有资助,值得一提的是,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基金支持的研究有42篇,这些研究绝大部分受到了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支持,且有7篇受到了国际基金支持。由基金支持的力度、范围和形式可以看出,认知老化的研究受到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充分重视。
2.4 研究方式分析 近30年的老年心理学文献中,独著论文的有30篇,占总篇数的12.30%,合著论文占87.70%。在合著论文中,2人合著的论文占23.36%,3人合著论文占26.23%,4人合著论文占18.44%,5人合著论文占8.61%,6人及以上合著论文占11.07%。由此可见,合作研究已经成为认知老化研究的主要方式,其中,尤以2~4人的合作研究方式最为明显。
2.5 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分析 以文献所有作者的单位为准,对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机构合作(此处指不同研究单位之间合作进行研究)、研究所(此处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师范院校和医院是老年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分别占总研究的29.92%、22.95%、16.39%和13.93%,4者共203篇,占83.20%。中科院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研究达20多个,此外,医院之间包括精神卫生中心(所)之间3.28%多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而综合大学7.79%,医学院校4.92%,其他普通高校0.41%,疗养院0.41%。总的来看,研究力量的机构种类较多样化。
2.6 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分析 认知老化各地区研究力量发表的论文中,北京市的最多,为124篇,占总研究的50.82%;其次是上海34篇,占总研究的13.93%;而其他省份中,研究占总量的百分比均在5%以下,且在黑龙江、海南、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云南等地没有1篇研究,福建、江西仅分别有1篇和其他省市的合作研究,有意思的是,江苏与其他省市的合作研究有3篇,数量是独立研究的3倍。研究数量排名前三的北京、上海二市的论文数量占总数的64.75%。由此可知,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2.7 研究对象(来源)类型及城乡分布分析 从1981~2010年这30年间发表的244篇论文中,研究对象的老年被试取样仅有12篇是在全国各省市的城乡大规模取样,而这些基本上是流行病学调查研究,4篇在县郊乡村取样外,其余228篇的老年被试均在城区取样。
对于城区老年被试的(来源)类型进行进一步分析,86.89%的被试来自社区,而对于来自心理/神经科(医院/中心)或者普通医院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的则较少,分别为6.94%和6.25%。此外的被试来自单位退休职工、军队离退休干部、福利中心和敬老院等地方。
3 讨论
3.1 在关注认知老化核心领域的同时拓展其他领域的研究从文献研究内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关于认知老化对记忆的关注多于其他主题,尤其是关于言语的,基本上没有涉及,而作为认知中的重要内容思维,研究数量少的同时研究分布也非常零散,6篇文章涉及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这在一方面有利于核心问题的深入研究,但同时也造成其他领域少有人问津,而感知觉、注意等认知功能对认知老化可能具有基础性作用,各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对于最终探明认知老化的奥妙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领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与加强。
在研究层面上,对于认知老化机制的研究逐步取代认知老化现象和规律成为重点,但也存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对于认知老化机制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模型建构仍然不够。我国近30年的认知老化研究,最初以认知老化现象和规律为重点,到认知功能随龄变化的规律基本达成共识时,研究者们更关心认知老化的原因,而中断的干预研究也重新开始。由描述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转变,进而开展干预预防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这符合一般科学研究的规律。目前干预研究数量较少,一方面说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维持与促进工作亟待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关认知老化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大量待探讨与澄清的问题,继续深化认知老化机制研究是提高干预研究效果的重要前提。
3.2 认知老化的研究整体水平较高 文献来源分析结果显示,86.07%的研究发表在《心理科学》、《中国老年学杂志》、《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动态)》6种杂志上,除《中国老年学杂志》外,其他都是心理学的相关核心期刊。其他期刊也主要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期刊。由此可以说明,认知老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性,且整体水平较高。
3.3 认知老化研究渐受关注,日益发展 从论文发表年代来看,进入21世纪的头5年(2001~2005)里发表的认知老化方面的文章接近过去20年发表的相关文章,而2001~2010年的10年间发表的文章占30年发表的文章的61%,数量的剧增说明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投入到认知老化的研究当中。
从基金支持上来看,近2/3的认知老化研究获得了基金支持,这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基金支持的研究近80%,有27.8%的研究课题受到了2项以上的基金支持,并且有7项研究获得了国际基金的资助。在报告了基金支持的计量学文章里,姚本先等〔4〕对安全感的研究发现,仅16.86%的研究获得了基金支持,这远少于认知老化研究获得基金支持的比率。
3.4 合作研究已成趋势,仍需继续深化加强 从研究方式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近9成的研究是通过2名以上的研究者合作完成。而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近1/3的研究是2个以上的研究机构通过合作完成的,从研究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11.07%的研究由2个以上的省(市、区)的研究机构共同进行。这些都反映了合作研究在我国认知老化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但合作机构的类型较单一、机构合作非常态化、合作区域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依然很明显,如果能在充分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机构的跨领域性、研究合作的日常化和区域覆盖更广尤其是对于没有进行相关研究的地区的覆盖的前提下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对于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各类机构长期投入本领域的研究,对于全国各地区、各类老年群体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进而推动认知老化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5 缩小地区差异,充分发挥核心研究力量作用 研究力量地区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出极大的不均衡性,其中,北京、上海两地的研究大大多于其他地区的研究,尤其是北京地区更为突出,这可能跟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地区有专门的机构(中科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和稳定的研究力量,形成重点研究机构与稳定研究力量的优势在于可以对认知老化的某些特定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研究,有利于认知老化研究的发展。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核心力量的参与下,通过机构合作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和有长期从事认知老化研究意愿的中青年研究者的培养,以点带面开创我国认知老化研究力量强大、研究体系完善、研究领域系统、研究成果丰硕的新局面。
3.6 拓展研究人群,服务社会发展 由于研究经费、人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认知老化的研究对象大多从城市社区取样,对于农村老年群体的关注极少,以农村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主要是调查性质的,通过社区样本得到的结果能否推广到占大多数的我国农村老年群体,这个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除此以外,已有国内的研究者通过国际合作开始认知老化的跨文化研究,虽然刚刚开始,数量少,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动向,通过跨文化研究了解老年人的认知心理一般特性和我国老年人的特性,能对认知老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未来需要多进行一些国际合作,在充分比较的同时引入国际视角,丰富我国认知老化的研究内涵与外延。
1 吴振云.我国老年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6;16(5):266-8.
2 吴振云,许淑莲,孙长华.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J〕.中国人口科学,2001;(ZL):57-60.
3 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2):123-5.
4 姚本先,汪海彬,王道阳.1987~2008年我国安全感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9;29(4):93-6.
5 余益兵,葛明贵.世纪之交中的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计量学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1):79-83.
6 肖 宏,杨如华.科技期刊基金资助指数的作用及其意义〔J〕.编辑学,1994;6(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