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语境下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4-12-03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译者

董 辉

(唐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唐山 063000)

引言

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目的在于通过翻译工作者的桥梁作用,向世界各国人民宣传中国光辉灿烂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中国的文化地位。由于该领域处在翻译学和民族学的交叉位置,研究工作难度较大,其进展并不太好。[1]尤其是全球语境化使它面临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希冀对之前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情况进行回顾,取长补短,为以后少数民族英译工作的发展创造更良好的条件。首先,从多方面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典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其发展现状,提出贯彻意义、提高标准、提高译者素质等对策,以综合提高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效果,推动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工作的发展,从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中国五千年文化。

一、全球语境下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史研究的意义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在全球语境下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有必要通过英语翻译及研究的方式,把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向世界传播。这是因为:

第一,全球语境下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有利于民族认同和国家稳定。文化是立国之本,除了经济基础外,还要有文化遗产这种上层建筑。如果民族文化消亡,那么人民将失去信仰,国家和民族也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2]。

第二,全球语境下英语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来说,英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媒介,它为我们开拓了一种新的保护形式,即通过翻译的方式,将少数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这些年,中国已经不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单纯的看作是将其保护并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而是将我们的民族文化推向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体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融入世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从简单的少数民族文化介绍,到复杂的宗教和文学典籍。世界人民已经逐渐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并因此对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产生了向往。

第三,全球语境下崇尚文化多元化及各种文化和谐共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的保护和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3]。我国从立法,以及各地方政府颁布的地方性管理条例,从各个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保护与宣传,是同等重要的行为,甚至于宣传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措施。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显示出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4]。

二、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文化的多元性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文化时代音符。在文化多元性的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学典籍的翻译,特别是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已经成为了外语界的一大热点。近几年,已经有部分少数民族典籍被翻译成英文,比如《萨迦格言》等[5]。

三、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标准

标准,即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翻译标准,就是指导翻译实践的规矩。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标准,通常归结为两点:

忠实原著。忠实原著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内容的忠实,其二是对写作风格的忠实。内容主要指作者所阐述的具体的事物,比如时代,人物,背景,观点以及作者的立场等。风格则指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风格。

语句通顺。语句通顺也就是译文要能够清晰地表达意思,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不能过于晦涩,使得人难以理解。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典籍英译领域中,主要有三类译者,其一是在翻译中坚持追求完全的忠实原著,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译文晦涩难懂;其二是“宁顺而不忠”,这类译者的文学色彩较为浓重,以郭沫若、钱钟书、傅雷等人为主要代表,这种方式使译文容易偏离了原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从某种程度上变成译者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失去了翻译的原始目的。其三是我们最欣赏的一种,也是最为支持的一类人,这类人坚持忠实原著与语句通顺相结合,尽可能的做到两方的平衡,从而能够较为完整地传达原著的文字信息[6]。

四、全球语境下民族典籍英译优化路径

全球语境下民族典籍英译优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资源,保证民族典籍英译的健康发展。鉴于当前民族典籍英译尚处在起步阶段,译作数量、译者队伍水平、翻译理论研究、项目资金等各方面资源都较为匮乏,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好有限的翻译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民族典籍英译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统一部署和规划。现有的条件下,要想短时间内把所有的少数民族典籍都译成英文,是不现实的。为避免选取民族典籍原本时的随意性,也为节约有限的译者和资金资源,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应重点选取一些最能代表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的典籍作品作为当前对外翻译推介的对象,尽量避免轻重不分、无的放矢、浪费有限的翻译资源等问题,以期在有限的翻译条件下取得最佳的成果。

(二)加强民族典籍英译的译者队伍培养,做到有才可用

作为翻译活动主体译者队伍的存在,是民族典籍英译得以实现的最根本条件,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典籍的对外推介需要大量的合格的翻译人才参与其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关措施,加强民族典籍英译的译者队伍培养,做到典籍英译能够有才可用:

近年来,河道整治工作一方面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河道整治工作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很难推进。这种尴尬的境遇是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需求不能很好融合以及一些宏观政策的影响。因此,河道整治工作需要做一些改变。传统的边岸固化方式未考虑到河流本身的特质,强硬的对自然环境加以干预和破坏。所以,现阶段的河道整治工作要重新规划,要考虑人的需要与河床演变的自然规律,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河道演变的适度性,如此才能做出合理的河道整治方案[2]。

第一,以老带新。由典籍英译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牵头,鼓励广大中青年学者积极参与,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典籍英译队伍,在民族典籍翻译的实践中锻炼、培养翻译人才。第二,教译结合。通过在少数民族高校中设立少数民族典籍英译这一课程,在教学中发现并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从而保证译者队伍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第三,校企合作。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联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演艺、民族工艺品、文化旅游、民族艺术等以民族文化特色为主导的产业、单位和部门,举办各种以推介民族文化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外语训练班、培训班,或派遣翻译专业的学生到这些企业和部门实习,既帮助企业培育了推介民族文化产品的人才,又为高校的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积累了经验、解决了科研资金不足等问题。

(三)利用全球信息一体化,加深民族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做到有据可依

民族典籍翻译,离不开相应的翻译理论支持。当前,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理论研究严重匮乏,根本形不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时政府的引领与倡导就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10月、在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首届民族典籍翻译专题研讨会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典籍翻译理论研究的良好开端,但还需将其定期化、常态化。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举办全国性的典籍英译研讨会,并且就相关的翻译方法,翻译标准以及相关民族文化进行研究与探讨,开办自己的刊物和报纸,征集关于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文章,完善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理论体系。此外,全球语境下民族典籍英译理论研究要有国际视野,扩大学术理论交流也是有必要的。

(四)加大民族典籍英译科研项目的申请审批力度,做到有资可助

为解决严重制约民族典籍英译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在政策制定、科研规划、资金预算上对民族典籍翻译方面有所倾斜,使这一边缘化领域能得到尽量多的资金支持,做到有资可助,为有志于民族典籍英译事业的有识之士解除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吸引更多文人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来。

(五)引入跨学科合作机制,全面综合发展

民族典籍英译并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因为它横跨的知识面很广,关于民族典籍的英译研究工作势必要涉及民族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翻译学领域的学者即使再努力,想要完成这种综合了多门文化的学科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它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韦汉教授,作为在外语科研与其他学科联手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引路人,他组建本院科研队伍对少数民族典籍进行英译的做法,很值得每一位译者效仿[8]。民族典籍英译也可以借鉴引入跨学科合作机制,联合民族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各领域的人才,集众学科学者之所长,形成一个由跨学科、多样化人才组成的合作团队,来共同完成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五、对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史研究的展望

一定程度上,我们首先要学习国内外已有的作品,尤其是一些大家的研究方法,比如勒弗维尔、皮姆、王克非等人,他们针对文化史和社会学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领会。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翻译学专家提出了关于翻译的四条规则:(一)翻译史研究需要针对译作出现的时间、地点、社会起因进行阐述和解释;(二)翻译史研究需要针对的是作为人类的读者,而不是普通的典籍文献;(三)翻译史的应该围绕译者所处的社会范围环境展开;(四)翻译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学习古人的经验来发展我们的现代社会,这种研究方法会有很大的启示。为什么旅美华人译者和美国本土译者,以及汉学家、大学教授和畅销书作家等不同身份的译者群,对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推进中西文化的相互借鉴和交流,解决西方世界构建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精神危机等。“研究不同文化的接触,重要的问题也许不在于它们是冲撞还是契合,而是在于接受一方如何认识、取舍、融合、激发,这是一个比较与选择的过程。”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研究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翻译文化史论的研究,因为中国少数民族典籍的英译也会涉及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磨合。译者进行工作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疑惑的感觉:为什么真正高水平、高文化层次的,反映中国少数民族典籍文化的译本却没有小说作家所写的带有个人思想情感,并不是那么完善的译本更容易被寻常民众认可。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翻译质量的高地,更应该让其在文化交流中有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这是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所缺少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关于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对普通民众的接受力。

其次,应该真正地做好对译本和史料的搜集,同时,也借鉴翻译界其他学科的研究,如一些名著典籍。分民族、分区域地梳理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本,具体地研究典籍中记载的相关文化。通过借鉴翻译界其他学科,认真地研究挖掘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真正做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全球语境下以外国少数民族典籍汉译史为镜,有助于我们以他者的眼光来对中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更科学有效地研究少数民族英译工作。

结语

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是我国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水平,对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少数民族典籍英译还存在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理论研究深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到位等问题。面对困境,我们要对症下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典籍英译路径,从而真正地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在全球语境下求生存和发展。

[1]苏慧慧.“语言生态”视角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典籍英译[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61-63.

[2]杨 静.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85-87.

[3]王治国.集体记忆的千年传唱[D].天津:南开大学,2011.

[4]彭 清.传播视角下的民族典籍英译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4-85.

[5]黄彦君.中国少数民族典籍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6]常 芳,张志刚.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文本的情景语境构建研究——以《少郎和岱夫》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3:368-372.

[7]刘艳杰.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以满足说部之创世神话《天宫大战》英译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377-378.

[8]黄中习,陆 勇,韩家权.英译《麽经布洛陀》的策略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08:169-173.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译者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