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奥工程与南京城市文化的保护

2014-12-01骆正林

新闻爱好者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社区体育青奥会城市文化

骆正林

【摘要】举办大型运动会是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机遇。南京举办青奥会,获得了一次很好的城市推广机会,得以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示南京精彩的城市文化和辉煌的建设成就。青奥会已经结束,总结南京在城市文化建设与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其他城市举办大型运动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南京青奥会在场馆建设过程中能够坚持“节俭”理念,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资源,保护了南京城市的文化生态;青奥工程建设较为成功地体现了南京城市特色,有效提升了南京城市的旅游形象和精神气质。当然,在青奥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项目跟风搭车、搬迁力度过大、建设性破坏等问题。

【关键词】青奥会;青奥工程;城市文化;公益价值;社区体育

举办大型运动会是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机遇。大型运动会需要进行必要的场馆建设,需要整治城市的基础设施,因此举办城市可以借场馆建设的机遇,将城市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如伦敦市在建设奥运工程的时候,通过加大对伦敦东区的投入,彻底改变了伦敦东区贫民窟的形象。南京在申办、筹办、举办青奥会期间,通过必要的青奥工程建设,对南京城市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再造,向世界有效展示了十朝古都的历史遗韵和现代风貌。南京青奥工程的建设大大丰富了南京城市文化的内涵,青奥会的举办有效提升了南京城市的文化软实力。青奥会后,我们重新审视南京青奥工程建设,既有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宝贵经验,也有可供其他城市参考的启示与反思。

一、挖掘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体现青奥会节俭办会的理念

奥林匹克运动信奉“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的理念。然而,近30年来在商业化运营模式的作用下,现代奥运会逐渐出现了体育精神异化的现象。由于商业、政治和名利等因素向奥运会的渗透,奥运会越来越被国家主义、兴奋剂、金钱贿赂、过度运动等问题所困扰,很多运动员逐渐沦为金钱和政治的机器。虽然国际社会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且采用了各种方式来遏制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然而这种异化的趋势依然愈演愈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奥委会为了正本清源,精心策划组织了青奥会。为了逃避金牌主义、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弘扬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国际奥委会对青奥会进行了一系列有别于奥运会的改革:首先主张节俭办青奥会,压缩青奥会的办会规模,摈弃奢华、宏大、壮观的场面,鼓励主办城市利用现有的场馆资源;鼓励不同性别、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运动员,联合组队参加青奥会,有的项目明确规定一个国家只允许男、女各一名运动员参赛;比赛过程中组委会不设奖牌榜,不升参赛国的国旗、不奏参赛国的国歌,只升奥林匹克的会旗、只奏奥林匹克的会歌等。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一直提倡“节俭的奥运模式”和“平等的奥运模式”,甚至不断要求压缩奥运会的规模和费用。[1]为了缓解越来越重的运动会成本,很多国家都在想方设法降低场馆的投入。2012年伦敦市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依然成功地举办了一届节俭、有特色的奥运会,奥运会场馆很多是临时场馆或利用原有场馆。201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走进2013年游泳世锦赛的多处比赛场地,人们都不难感受到1992年奥运会和2003年游泳世锦赛的印记。因为原来搞游泳比赛的场地还在搞游泳比赛,原来搞跳水比赛的场地还在搞跳水比赛,即使原来不是搞游泳比赛相关项目的场地,改造之后会用作游泳比赛场地,非但不觉唐突和生硬,反倒觉得多了一份对节俭办赛的理解和对匠心办赛的亲近”[2]。2010年第一届青奥会在新加坡举行。新加坡青奥组委会力争不向政府伸手要钱,原计划需要修建三个新的比赛场馆,但最后还是改为对18个场馆进行改造;青奥会新闻中心是租的一栋写字楼,奥运村用的是南洋理工大学教工宿舍;青奥会纪念品的专卖店是在街头临时搭建的……据媒体报道,新加坡青奥会的投资总额为1亿多新元(相当于5亿元人民币),而且绝大部分资金是由民间赞助的。新加坡举办了一届节俭、成功的青奥会,体现了“小国大智慧”。

正因为青奥会是对奢华奥运会的拨乱反正,所以,南京青奥会也努力坚持节俭和亲和。2013年5月30日,来自亚洲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家媒体,集中采访了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杨卫泽就亚青会的准备情况向各国记者做了说明,认为南京办亚青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要超越自我,消除鸿沟;另一大挑战是不铺张、少花钱。南京将“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节俭简约办会,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要将亚青会办成一个最节俭、最简约的综合性运动会”[3]。此后,在青奥会工程的建设中,南京基本守住了节俭的底线,青奥会的比赛场馆主要利用了现有的场馆资源,它们包括:江宁区体育中心、方山体育中心、南京奥体中心、五台山体育馆、龙江体育馆、南京赛马场、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玄武湖铁人三项赛场、南京水上运动学校、南京体育学院、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帆船赛场和南京钟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等。新建的比赛场地主要是南京青奥体育公园,青奥会期间橄榄球、曲棍球、沙滩排球、小轮车等比赛将在此举行。应该说青奥场馆建设,除了青奥体育公园这个重大项目之外,很多场馆是改建原有场馆或搭建临时建筑,整个青奥工程建设总体上体现了节俭的追求。

二、通过青奥工程建设,提升了南京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大型运动会对城市进行集中整治,提升城市的形象几乎是国际惯例。伦敦东区曾是码头和工厂集中的城市“死角”,英国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将伦敦东区作为“肮脏”的代名词。狄更斯的代表作《双城记》的开篇,对工业化时代的伦敦进行过精彩的评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双城记》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就是伦敦东区。借助2012年奥运会的机遇,伦敦市不仅改善了伦敦东区的居住环境,而且也让伦敦东区成为伦敦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样,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大提升了北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向世界展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形象。endprint

南京举办青奥会既是一个体育的盛会,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盛会。南京青奥会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城市办会的经验和教训,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在环境、安全、交通保障等方面为青奥会的举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青奥会的场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为南京城市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南京青奥体育公园建设是一个精心规划的项目,它的地理位置是河西三条重要城市轴线(即体育文化轴、商业文化轴和青奥文化轴)的跨江交会点。“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01.6万平方米,其中体育建设用地约56.4万平方米。”[4]公园的布局结构、建筑造型紧扣江、河、“水”的关系主题,通过富有流动感和张力的曲线,把“波浪”“潮涌”“水滴”等自然造型,抽象为场地和建筑的规划设计元素。青奥公园主体育场被设计成“江鸥展翅”的造型,显示了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整个青奥体育公园的建设体现了南京的滨江特点,彰显了因“水”而开放的城市个性,拉动了江北浦口地区的经济发展。江南河西青年文化体育公园,集中了南京眼观光步行桥、奥林匹克博物馆、青奥村等工程,青奥会后这些工程已经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符号。

南京青奥工程的建设,较好地体现了青奥会的精神,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肯定。2013年1月19日,罗格第二次访问南京时对奥运村的建设规划、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赛后场馆的使用均表示满意,认为符合他缩减开支、力戒浮华的主张。在建设青奥体育公园、青奥村和34个场馆的维修改造等工程中,南京组委会着眼长远和未来,着眼城市居民的福祉,将奥运会精神、中国文化和南京元素融入奥运建筑中。在2014年8月青奥会举办前后,南京组委会推出了77项文化教育活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朋友共享了丰盛的南京文化大餐。和北京奥运会相比,南京青奥会更加注重青少年文化教育活动,参赛运动员能够全程参与举办城市安排的各种文化活动。在青奥村、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行知社会实践基地、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京鱼嘴湿地公园、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等文化教育场所举行的各种文化教育活动,让南京成为外国青少年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更让外国游客在青奥会期间感受到南京的城市个性和城市精神。可以肯定地说,南京青奥会不仅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会在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上影响参赛运动员。赛后这群年轻人将会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忘记南京,甚至有人会终身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大使。

三、控制了场馆建设、城市改造的规模,但仍有一些工程搭车上马

举办亚青会、青奥会,除了必要的场馆建设之外,当然需要配套的城市建设。但是,城市建设需要尊重城市建设的规律,需要考虑城市环境的容纳能力,不需要借“迎青奥”的招牌,集中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建设和改造。南京组委会在筹办青奥会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媒体向社会承诺控制青奥工程的建设规模。但是,因为南京目前正处在旧城改造的关键节点,一些工程还是借口青奥会搭车上马。据南京本地媒体报道,有关部门在青奥会前进行了“大规模城市环境整治和重量级的公共交通建设”,“南京确实正在进行包括了主城区62个重点片区、近700万平方米危旧房和城中村的改造等城市环境改造工程”。[5]2013年7月21日,《现代快报》专题报道了青奥会前南京城市建设规划,报道提到《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南京规划三年推进计划(2013—2015)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涉及416个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15964.552亿元。[6]

图1 2013年7月21日《现代快报》A14版的部分报道内容

南京在青奥会前推出以“绿色、智慧、人文、惠民”为内涵的城市建设改造“千日行动”,该行动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和搬迁工作。只要在百度中输入“青奥会、工程建设”关键词,就会出现一大批关于南京城市建设和拆迁的报道。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南京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时指出:“原本就交通拥堵的城西地区雪上加霜,不少市民把对城市大搞建设的不满情绪撒向了青奥会。”南京还投入千亿元在河西地区建设新的城市中心,其中3年内投入139亿元建设青奥村配套工程。“在不少南京人看来,解决过江难、物价高、房价高、老城保护等问题远比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更为急迫。”青奥官方网站转载过江苏新闻网的一篇报道,标题是《河西召开动员大会 青奥会等工程正建设改造中》,在这篇报道中,建邺区委书记表示:“河西地区的建设任务是南京全市攻坚战中最重的,包括青奥重点工程在内,整个河西地区有700万平方米的高端载体在建,有11个城中村和危旧房地块,132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

青奥会只是一个运动会,它绝对不是一个大箩筐,能够装下所有的城市建设项目。因受我国现有的建设文化的影响,一些部门总愿搞“献礼工程”“庆典工程”。南京一些城市建设项目与青奥会没有直接关系,但领导、建设、规划部门总愿和青奥会捆绑起来,也许这样可以要资金、要政策、出成绩。和燕路跨线桥设计60年、现龄15岁,2013年7月13日该桥被爆破,建设纬一路晓庄广场隧道,工程“预计青奥会前全部完工”。市民反映青奥会前市政建设、乱停乱放占用盲道,市住建委表示要在青奥会前扫清“盲道地雷”。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如“重点以‘共建共享千日行动计划为纲领,高标准推出新一轮城市建设”“集中力量狠抓了重大功能板块、道路交通、生态环境、民生城建、城乡统筹等方面,使得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7]。至于南京市青奥会生态休闲区配套服务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南京银杏湖农业观光休闲有限公司),则跟青奥会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也打上了“青奥”的烙印。一些部门的“赶时髦意识”“搞运动意识”,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上马,整个南京城变成了“大工地”。很多项目是GDP思维、政绩工程、都市化竞赛、资本逐利的结果,而与青奥会本身没有太多的联系。

很多工程建设的初衷都是好的,工程的最终功能也是好的。南京借助青奥会将河西地区建设成国际风情街,让河西具有国际性城市中心的品质,这本身体现了青奥工程建设“绿色、智慧、人文”的理念。但城市的时空环境对各种工程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过度延伸了青奥工程、过度放大了城市建设,即使这些都是“好的项目”,也会让城市欠下环境、资本、人文的债。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城市。人们选择城市更多考虑的是人文环境、人居环境,只有民风淳朴、环境整洁、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城市,才能吸引投资商和游客的眼光。青奥组委会官员曾经表示:“我们办青奥会就是要使得南京现在不折腾以后永远不折腾。”[5]但南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该说折腾过大,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少数市民对青奥会的不满,也损害了南京在本地市民心中的形象。endprint

四、青奥搭车项目扩大了搬迁规模,城市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城市传统文化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先民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国外很多城市非常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很多古老建筑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财富和骄傲。“世界上保留较好的历史名城,如巴黎、伦敦、罗马、威尼斯等,新城大都建在旧城之外,古城则定位于博物馆、旅游城、购物城,通过立法严格保护,对历史建筑和街区只做非常有限的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从而保留了旧城的历史风貌。”[8]弗吉尼亚州①的威廉斯堡曾是美国殖民时期的首都,美国定都华盛顿后这个小镇逐渐被人淡忘,后经穷传教士古特温和大富翁小洛克菲勒的共同努力,小镇被保护、修缮成美国殖民时期的博物馆。今天威廉斯堡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象征,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美国人世代相传的思想薪火。法国圣福瓦修道院偏居小镇“孔克村”,但它一直是朝圣者的歇脚地、修行者的避难所。1972年,法国北部下诺曼底古镇贝弗龙启动了拯救和修复古镇计划,完整保存村落原貌和鲜活淳朴的原生态乡村生活。“镇上只有一家面包店、一家小超市和为数不多的几家咖啡馆与餐馆”,“建于1928年的‘理发师咖啡馆,依旧保持着只提供饮料、允许顾客自带食物进店的传统”[9]。意大利的维罗纳老城区完整保存了中世纪的风貌,城中古迹涵盖了从古罗马至哈布斯堡王朝的各个时期;罗马城依然保存着古罗马时期的圆形竞技场,市政府定期在此举办露天歌剧表演,等等。

著名城市批评家居伊·德波认为“城市化”是对城市的毁坏,那些打着文化名义建设的景观,埋葬了城市的历史和记忆,是“一种既缺少传统乡村的自然关系,也缺少历史城市的直接社会关系”[10]。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有记忆的城市才有活力和生命力。“建筑是时代的语言,也是时代的精神。什么样的时代,就产生什么样的建筑,封建时代的明朝,为皇室不计成本建造了紫禁城;工业革命时代,钢铁铸就了埃菲尔铁塔;在当代中国,我们也有鸟巢、水立方为人称赞,成为中国发展的象征。”[11]然而,国内很多地方虽然GDP一路高歌,但仍然缺乏对城市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深入理解,世界观依然停留在“食色,性也”的基本欲望层面。一些城市缺乏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在房地产、旅游经济的刺激下一再上演“建设性破坏”,他们“对名人的‘核心价值视而不见,结果胡拆乱迁,以新改旧,重建山寨,然后设门岗站保安开始收门票”[12]。在工业化思维的作用下,城市昔日熟悉的参照物被摧毁,城市发展的集体记忆被湮灭,城市形象越来越标准化、脸谱化。一些城市的传统文化街区成了房地产瞄准的对象,城市在“拆”“建”中丢失了文化身份和精神家园。广州民国建筑金陵台和妙高台,虽握着政府的“缓拆令”,但还是在2013年被拆除。城市每个时代的建筑都蕴含着先人不同的审美观,保留这些建筑能够让市民延续先民们的精神和思想。即使我们同意对一些陈旧的文物进行重建,也不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集中完成。因为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集中拆除古建筑进行重建是一种“审美独裁”,是对审美心境和精神生活的犯罪。何况全国各地集中大拆大建,让空气污染变得相当严重,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城市政治家和管理者是要检讨和反思的。

青奥工程建设的规模是有限的,但搭青奥车的拆迁却不少。城市拆迁要求南京人有历史的眼光和优雅的风度,能够恪守信仰、保护绚丽的历史遗产,能够在现代和传统的融合中找到城市建设的新思路。然而,在百度中输入“青奥会、拆迁”两个关键词,会出现很多媒体报道过的青奥拆迁新闻,细读这些新闻,感觉南京在拆迁思路上应该“保守”一些。从一些报道的标题中,读者可以看到有关部门的拆迁决心,如《为保证青奥会前完工 地铁三号线拆迁月底必须完成》(《现代快报》)、《南京建邺区法院着力推进涉青奥项目拆迁工作》(《江苏科技报》)、《浦口区花卉大道拆迁项目完成 为南京青奥会重点配套工程》(《南京日报》)、《建邺区将拆迁183万平方米 崭新形象迎接青奥会》(中国江苏网)等。2012年12月16日,《现代快报》以《南京青奥前花400亿用于拆迁 分1万套保障房》为题报道了青奥工程的拆迁工作,文中援引有关领导的话:“不少高楼下面是村庄,这叫‘高加‘庄;不少新楼旁边是破楼,这是‘新加‘破。”在新一轮的改造中相关部门向区县递交了责任状,“南京江南八区预计耗资400亿元左右用于拆迁,南京市将拿出1万套保障房用于拆迁安置,以期改善南京市人居环境和困难群众的居住状况”。这项巨大的改造工程有两大节点:“2013年8月亚青会召开前,要完成赛会场馆和主要通道周边的城中村危旧房改造任务;2014年6月底青奥会前,要完成全部项目的改造任务。”青奥会前南京很多动迁任务列入了政府工作计划,有着青奥会的时间节点,很多搬迁和建设任务似乎完成得“不错”。但是,大量搬迁也给城市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压力,人们不禁会问:老城南没有了“老市民”后,如何保护古城的生活方式、人文风情?

图2 《现代快报》绘制的亚青会前南京动迁的主要任务图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馈赠过南京很多珍贵文物。南京是民国的首都,民国建筑更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存。然而,近年媒体也发现南京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物的珍惜和爱护的力度不够。2012年5月19日,《人民日报》以《文物保护为何频频失守》为题,反思国内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该文的“引题”是“南京张治中公馆,几次‘维修后成了假文物”;“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无人管变身停车场”。[13]明孝陵中的四方城,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塑造孝子形象,为父亲朱元璋树碑立传、增建的碑亭,其真名叫“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四方城的屋顶本已在岁月流火中消失,但2013年由南京工业大学负责对其维修,终于给它加上了重檐歇山顶。媒体报道称:“凌空高悬的挑檐、色彩艳丽的图案、金黄色的琉璃瓦……这一切,让历经600多年风雨的四方城焕发容光。”[14]殊不知,随意改变文物的外观,其实是对文物的一种戕害。近期,类似的新闻还不断出现:市民王本炽家的老宅2012年被列为南京市级文保单位,2013年7月16日晚老宅被“误拆”;江南贡院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科举考场,2013年7月游客发现夫子庙地区出现了两个“江南贡院”:原来“江南贡院”对面的建筑上挂起了“江南贡院”的牌匾,并且已经开门售票;老的“江南贡院”已经被围挡起来拆迁,准备建设“科举博物馆”。备受瞩目的南京中央公园建设工程,将建设玄武湖和紫金山牵手的空中绿坡,但“绿坡对太平门外现有景观改变比较大,南京明城墙还要整体申报世界遗产,而改造的部分,恰恰在明城墙外面,有潜在的风险”[15]。目前“空中绿坡”因申遗的原因,有关部门决定暂时停建该项目。当然,这些工程其实多与“青奥工程”无关,但很多项目还是冠冕堂皇地借“迎青奥”之名拆迁。endprint

五、注重了青奥工程的公益价值,通过社区体育提升市民精神

竞技体育固然重要,但群众体育、社区体育更重要,因为它们关系到国民体质的健康状况,也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种族的未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他们的公园和运动场一般都建在市中心或近郊,公园和运动场是市民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伦敦奥运会让世界在观赏到奥运会的时候,更感受到英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成就。英国“早在1960年的沃芬顿报告(Wolfenden Report)中就提出了‘社区体育(Sport in the Community)的概念。明确了地方政府要重视社区体育发展的任务。”[16]232005年英国在获得第30届奥运会主办权后,英国政府借助奥运会的能量,出台了一系列大众体育政策,扎实地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在一系列体育战略规划中,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改造的投入大约占总经费的25%。”[16]25和奥运会一些标志性设施建设相比,英国政府将更多的钱投入到建设和维护现有场地设施上。英国政府的文化、媒介和体育部下面,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奥运交付管理局(The Olympic Delivery Authority, CDA)”,它与伦敦遗产发展集团(London Legac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共同负责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设,在规划之初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场馆在赛后的社区体育功能。

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伦敦奥运会期间,也较多关注了英国社区体育的发展。2002年9月7日,白岩松在“新闻1+1”中专门做了一个专题《运动场上无运动!》,以此来反思我国体育运动场馆的建设和使用。节目以安徽“巢湖体育场成菜地”开篇,反思我国体育场馆的现状,片中披露沈阳绿岛体育中心、哈尔滨工人体育馆、山东菏泽牡丹体育场等体育设施都“英年早逝”,被拆除变成了房地产开发的目标。节目中播放了在奥运会期间,央视拍摄的一些伦敦社区体育的画面:体育场馆很多建在市中心,更多小型的体育场地散落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城市公园和运动场随处可见打球、跑步、晒太阳的市民;伦敦奥林匹克运动场充分考虑赛后的使用,奥林匹克公园在奥运会开幕前就向市民开放。我国的城市主要是投巨资建设“两菜一汤”(即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体育设施主要考虑城市形象,远离市区和社区,忽视后期的运营和使用。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评论:伦敦奥运会也许有很多很多问题,但如果将“奥运会”这三个字拿掉,伦敦能够给北京和我国很多城市上很多课。其实,在我国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同样重视社区体育,香港寸土寸金,但是随处可见运动场地和在场地上运动的人们。

体育设施不能仅仅考虑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应该让更多的市民能够融入城市生活、融入体育运动。南京曾经举办过十运会,一些比赛场地的使用并不理想,“新闻1+1”曾批评南京赛马场成了“停车场”,而白马公园的十运会激流回旋场地早已废弃。南京青奥公园在青奥会前将建成一座现代化体育公园,它将“成为(南京)江北的体育中心,亚洲一流的体育休闲综合场所”。“青奥体育公园的工程实施内容包括运动赛场、大型场馆、房屋建筑、河堤泵站、道路桥梁、景观绿化、市政管线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青奥会曲棍球、小轮车、橄榄球、沙滩排球赛场,青少年奥林匹克培训基地、‘长江之舟健身休闲综合体、市级体育中心、体育公园开放场地及周边市政配套设施等。”[17]即使贯彻了节俭的原则,但青奥会相关工程的投入还是巨大的。现在青奥会已经结束,南京市委市政府、市体育局应该认真盘点青奥遗产,将更多的场馆向社会开放,大力推动南京社区体育、群众体育的发展。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社会舆论引导与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为2012ZDIXM035)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弗吉尼亚是美洲第一个用英语命名的地名。第一批到达美洲的英国殖民者,他们每次碰到印第安人的时候,总能听到印第安人发出类似于“virgin”的叫声。因为伊丽莎白女王在英国被尊称为“童贞女王”(Virgin Queen),所以早期移民向女王汇报、请示,将他们最早登陆的地方称为“Virginia”。

参考文献:

[1]陈立基.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观[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2-53.

[2]钟文.传承的力量[N].人民日报,2013-07-22(15).

[3]鹿伟.亚青会期间南京不限行 鼓励机关干部带头少开车[N].现代快报,2013-06-03(A8).

[4]蔡玉高.南京开建青奥体育公园[EB/OL].人民网,http://sports.people.com.cn/h/2011/1227/c226949-2393235671.html.

[5]申冉.伦敦之后让奥运圣火在南京激励三代人[EB/OL].中国新闻网,2012-8-20[EB/OL].http://www.chinanews.com/ty/2012/08-20/4120453.shtml.

[6]赵丹丹,鹿伟.城西干道年底通车 宁芜铁路明年启动改造[N].现代快报,2013-07-21(A14).

[7]杜晓明,等.今天,亚青会倒计时50天打开厚重的城门,南京欢迎你![N].现代快报,2013-06-27(封6).

[8]周斌.旧城改造别切断文化肌理[N].人民日报,2013-07-15(24).

[9]王芳.打造“最美乡村”[N].人民日报,2013-06-20(23).

[10]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0.

[11]刘方明.没有灵魂的地标只是一堆砖头[N].人民日报,2012-07-12(4).

[12]刘巽达.消费文化名人应叫停[N].人民日报,2013-06-14(5).

[13]西风.“张公馆”被挂牌叫售引广泛质疑 城市应该对历史担责[N].现代快报,2012-06-26(B1).

[14]余乐.戴上“大高帽”四方城穿越回600年前[N].现代快报,2013-06-18(封2).

[15]孙兰兰.玄武湖紫金山“空中绿坡”取消了[N].现代快报,2013-07-24(封13).

[16]王磊,司虎克,张业安.以奥运战略引领大众体育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体育科学,2013(6):23.

[17]李捷,张璐.奋战南京青奥体育公园项目 为城市留下宝贵遗产[N].南京日报,2012-07-23(A4).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编校:张红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区体育青奥会城市文化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青奥会自来水保供工程管道穿越滁河的防洪评价
青奥会研究若干重点领域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