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
2014-12-01哈艳秋张大鹏
哈艳秋+张大鹏
【摘要】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长期指导着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它的内容包括: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公开地向群众表明立场指明方向;扩大群众的监督;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强调新闻报道要拿事实说话;讲求新闻的针对性;注重调查研究;关心作风建设等七个方面。当前,学习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就是为了更加主动地应对时代变化,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群众观
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并高度评价他为中华民族独立、繁荣、振兴和中国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奋斗的辉煌人生和伟大贡献。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邓小平始终重视群众路线问题,把群众路线提高到党性的高度来看待,在邓小平理论中有多处涉及新闻宣传工作要重视群众路线的问题。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出发,强调党要密切联系群众,这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新闻宣传思想上,是他在不同历史时期从群众观点层面对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丰富和完善,对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紧密联系群众生活的具体要求。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并正确指导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闻宣传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群众观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正是基于这种唯物史观的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并将其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二是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然后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由此可见,新闻宣传工作属于群众工作的范畴,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群众路线做过许多精辟论述,这些观点包括“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拿事实来说话,反对形式主义”的观点、“三贴近”原则以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等等。这些理论阐释,为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强化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并逐步形成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从战争年代开始到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并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
二、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点
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点,来源于他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直忠实地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群众观。在指导思想上,邓小平强调在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和扩大群众的监督。在新闻宣传实践中,邓小平要求新闻工作者拿事实说话,注重调查研究;办报要关注“群众的议论、群众的思想、群众的问题”,培养良好的文风和过硬的作风。
(一)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把它变成人民群众自己的主张
毛泽东同志早在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就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意义给予明确说明:“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1]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指出:“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把它变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主张,并且组织人民群众加以执行。”[2]225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深刻全面地领会党的方针政策,懂得党制定政策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依据,准确生动地宣传党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在进行政策宣传时,要紧密结合实际,结合群众的切身利益,针对群众的思想和需求,深入浅出地解释党的方针政策,找准党的主张与群众利益的契合点,并由此展开去,随着群众实践的进展,政策宣传也步步深入,最终使党的政策落到群众行动的实处。
(二)公开地向群众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指明正确的方向
坚持真理,敢于并且善于同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展开斗争,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的着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针对党内极少数人的怀疑情绪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1979年3月,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此后又针对当时新闻宣传工作中的问题,在1980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地、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他向全国新闻界提出,正确的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确立和发展的,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同妨碍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斗争。
可以看出,在表述的侧重点上,邓小平强调将新闻媒体作为有力的武器,对不同时期的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进行尖锐的批评,教育人民,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在实践中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表现。
(三)扩大群众的监督,让群众通过新闻媒体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
邓小平一贯重视党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1957年的《共产党要受监督》一文中,他写道:“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如果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这里的监督,除了一套章程以外,也包括了新闻舆论某种程度上的监督。所以邓小平接着补充道:“发扬民主不会妨碍统一领导,扩大群众的监督很重要,那么,什么是群众的监督呢?所谓群众监督,就是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中新闻媒体是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利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endprint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党报党刊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渠道。20世纪80年代初对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山西省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以及商业部长在饭庄吃饭不付款的批评报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使人们对改革增加了信心和力量。到了90年代,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以批评性报道著称的栏目面世并受到中央领导的鼓励和群众的欢迎,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走上了一个新的轨道。
(四)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强调新闻报道要拿事实说话
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宣传受到群众信任的前提。他要求新闻工作严格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邓小平早在1961年就指出,报社发社论,提出口号,不要搞一般号召,而要扎扎实实地告诉人们怎样做。1962年,针对“大跃进”以来由新闻界带头刮起的“浮夸风”邓小平批评道:“这几年在我们党内滋长了一种不如实反映情况,不讲老实话,怕讲老实话的坏风气。有意弄虚作假,是不好的……”对新闻宣传夸大成就的倾向,他说:“切不可过分夸大自己的成就,切不可把我们的事情说得太美满了。”[3]262针对夸大缺点的倾向,他说:“报纸上正确批评的作用应该肯定,但是应该注意不要把个别的现象当作普遍现象,不要把局部的东西夸大为整体。”对新闻宣传的形式主义问题,他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小平同志的这些讲话和指示,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就是强调:“我们的宣传,要拿事实说话,要防止在群众中造成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印象。”[3]366
(五)讲求新闻的针对性——办报要“结合实际”“考虑对象”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两者的结合,就是邓小平对新闻宣传要“结合实际”“考虑对象”的要求,即讲求新闻的针对性。这一办报思想来源于他丰富的新闻工作实践,在担任《红星报》主编时,他就让报纸内容贴近红军战士的实际生活和战斗,因此深受红军指战员的喜爱,大家都称赞《红星报》是“革命的喇叭”。1950年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又指出:“我们的报纸要登中央发的一般消息,但作为地方报纸,新华总社的广播稿不一定全用,要适当选择、改编、压缩、提炼,要考虑对象,能不能看那么多,看了懂不懂。”[2]50他对如何办好西南《新华日报》提出过加强针对性的具体要求:“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领导同志和办报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当地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报社要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针。”[2]146
(六)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
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思想体系中都闪耀着这一思想光辉,并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包含着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人民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把群众的新问题、新思想和新创造集中起来进行总结和传播。为了密切联系群众,邓小平还要求新闻工作者重视和研究读者听众的来信来访。他说:“从领导来看,办报是大家办报,从新闻工作者自己来看,也是大家办报。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办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把读者来信加以综合研究,常常就能看出来。”[2]150
(七)关心作风建设,身体力行提出明确要求
新闻工作的作风反映着新闻工作的面貌。邓小平十分重视和关心新闻工作的作风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他早期革命生涯新闻宣传实践中的身体力行和作为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和强调。
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邓小平有过两次重要的新闻宣传实践,一次是在法国,他协助周恩来创办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一次是在苏区及长征途中,主编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无论是在赤光还是红星报,他都身体力行,培养和树立了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作风。比如在创办《赤光》时,他就克服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亲自刻蜡板和油印,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油印博士”。担任《红星报》主编后,他把报纸办得相当活泼,有的版面图文并茂,使报纸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他还要求,一般的新闻只要百八十字,通讯也不能超过二三百字。这个时期的《红星报》上经常能够看到生动活泼的短新闻、短通讯,作风由此可见一斑。
在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体系中,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邓小平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说:“那些只顾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而不惜败坏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光荣称号的人,广大群众表示愤慨是理所当然的……有些混迹于艺术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简直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4]43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对于当时的新闻宣传领域有着非常现实的警示意义。他同时对所有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4]40
新闻宣传的作风与文风之间本来就密不可分: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作风好了,文风就不会坏;文风不良,作风必然不良。邓小平把握这一规律,使他的一系列论述,既针对作风建设,又针对文风建设,对新闻宣传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发表意见,显得有的放矢,具体而实在。endprint
三、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新闻宣传工作说到底还是群众工作
近年来,我国新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新的传播技术的运用,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群众(受众)已不再是简单的被告知、被引导的对象,而是能够自主发布信息,乃至制造舆论事件的主体,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不但要向群众真实描述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需要在充斥各种矛盾的社会运行中,披露事件真相、解释变动原因、剖析环境影响、说明发展趋势。前不久的湖北黄石食品药品监管局“天价制服”失实新闻报道,由于记者对所掌握的新闻线索没有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核实,对国家政策做了断章取义的误读,导致消息刊发后给当事人和媒体公信力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研读其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就是为了更加主动地应对时代变化,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二)培育对基层对群众的心理认同
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尤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甚。一些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靠跑会议、混机关、拿材料写新闻,这样如何能拿到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只有怀着对基层、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对“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心理认同,转变工作态度和方法,深入基层一线、各行各业,体验群众的酸甜苦辣,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得到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和诉求,写出群众爱看的新闻。
(三)练就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良文风
改文风,关键是去除空和假,倡导短实新。首先是要抓住中央关注、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有了共同话题才能有共振共鸣,群众看了报道才会觉得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报道才能够深入人心。其次是对于热点问题要主动发声,用事实确立认知。当下的舆论场,特别是网络舆论场,热点频出,众说纷纭,不少混淆视听者混杂其中,扰乱人心。对于热点问题,媒体应敢说早说,抢占话语权,积极披露真相,用事实战胜谣言,赢得受众的关注和信任。再次是善用群众语言包括适度运用网络语言。运用好群众语言,既能增强报道的思想性、针对性,又能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近些年,媒体在运用群众语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给力”“死磕”“史上最……”等先后见诸主流媒体,在青年读者特别是网民中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当然,运用网络语言,一定要注意适度,对于主流媒体来说,还能“给力”说明依然年轻,总是“给力”说明还不够成熟。
(四)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采写新闻的方式很多,但归根结底,走基层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习近平说,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新闻宣传战线走基层的意义毋庸多言,但不能停留在一时一地,满足于一两篇鲜活的作品,关键是要成为一项常态工作。在制度层面,要建立量化标准,将走基层纳入人事考核范围,成为提拔晋升的重要参考;在业务层面,要长期策划一些走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让年轻记者在实践中逐步培养深入基层的习惯,掌握如何走基层写出鲜活报道的本领;在推广层面,要运用博客、微博客等新媒体刊登优秀的走基层作品,在全社会形成支持走基层、参与走基层的品牌效应。
新闻传播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昌明、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了解国情和民情,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大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13.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哈艳秋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大鹏为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工作人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编校:董方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