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大学生减肥现状调查分析
2014-12-01丁书姝
梁 岭,李 涛,丁 虹,丁书姝
(皖南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肥胖指的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超重和肥胖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流行的程度,我国大学生的肥胖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超重和肥胖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社会和心理问题,是导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脑栓塞、某些癌症等慢性疾病重要因素之一[2-3]。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肥胖症的大学生,因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歧视和对自身的体型不满意而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4]。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急于减肥,但想要达到减肥的目的首先必须对肥胖和减肥有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运用减肥的方法。本文拟通过调查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减肥的现状和减肥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为引导大学生正确减肥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芜湖市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 231份,回收有效问卷1 167份,有效率为94.8%。
1.2 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自行设计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以不记名的方式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进行统一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自身健康状况、减肥现状及心理健康调查等。
1.2.1 肥胖标准 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中国成人的肥胖标准:BMI<18.5为体质量过低,BMI 18.5 ~23.9 为正常,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1.2.2 减肥组与对照组定义 在过去3个月内有过减肥或正在减肥或已经完成减肥1个月内的人群为减肥组;无减肥行为者为对照组。
1.2.3 量表赋分标准 焦虑量表共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其中第5、9、13、17、19 条为反序计分,其余项目为顺序计分。抑郁量表共20个项目,分4级评分,第 2、5、6、11、12、14、16、17、18 和 20 条为反序计分,其余10项为顺序计分。分别将20个项目评分进行相加,得到总粗分。再将总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分数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重。焦虑量表标准分<50分者为无焦虑,50~59分者为轻度焦虑,60~69分者为中度焦虑,标准分>70分者为重度焦虑。抑郁量表标准分<50分者为无抑郁,50~59分者为轻度抑郁,60~69分者为中度,标准分>70分者为重度抑郁。
1.3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2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双轨录入并进行逻辑核查,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判定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1 167名调查对象中,男生564 人(48.3%),女生603 人(51.7%)。年龄15~28岁,平均年龄(20.14±1.45)岁,其中15岁 ~150人,19岁~794人,22岁~223人;其中超重68人(5.8%),肥胖 13 人(1.1%),详见表 1。BMI<18.5、18.5≤BMI<24、BMI≥24 调查对象中满意自身体质量的人数分别为 89人(51.2%)、232人(34.5%)、14 人(19.8%)。
表1 大学生体质量指数(BMI)的一般情况
2.2 调查对象减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1 167名调查对象中有392人减肥,减肥的目的主要有为了健康(40.3%);为了形体美,增加自信(79.6%);追求骨感美(6.4%);没有目的(4.8%)。采取运动、节食的减肥方式较多,分别为86.5%、54.1%,采用综合减肥方法有42.35%。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减肥的一般情况,详见表2。
以是否有减肥行为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年级、专业、体质量指数5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是减肥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3。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减肥的一般情况
表3 减肥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减肥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结果显示,减肥组中有焦虑症状者62人,占15.8%;对照组有焦虑症状者112人,占1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减肥组中有抑郁症状者163人,占41.6%;对照组有抑郁症状者257人,占3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5。
表4 减肥人群与对照组人群焦虑状况比较
表5 减肥人群与对照组人群抑郁状况比较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偏瘦者217人(18.6%);体质量正常者869人(74.5%);超重或肥胖者为81人(6.9%),与梁洁等[5]人的调查结果较为接近。BMI在正常范围内的人群只有34.5%满意自己的体质量,偏瘦人群有51.1%对于自己体质量满意,说明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肥胖与否缺乏正确判断,原因可能是不清楚肥胖的定义和标准,也可能是受到“以瘦为美”社会风气的影响,对肥胖的认知存在偏差[2]。同时,调查对象中只有81人(6.9%)属于超重或肥胖,有减肥行为的却有392人(33.6%),而减肥人群中89.5%并不肥胖。诸多原因比如攀比、从众心理等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盲目减肥现象[6],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调查显示更多人减肥不是为了健康,而是为了美丽,由于受到错误的舆论导向而迷失自我[7]。文献表明[8],掌握科学的减肥知识和选择正确的减肥方法是避免不良减肥和提高减肥效果的关键,目前,医学界主张采取适当控制饮食并配合运动等综合的减肥方法[9]。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采用了节食或药物减肥等不利于健康的减肥方法,仅有42.35%的减肥人群采用综合减肥方法。在减肥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发现,大学生的体质量越重越易采取减肥行为,这一结果与广州市相关的调查结果一致[10];表明大学生对于自身体质量有一定的认识,女生较男生更易选择减肥行为,可能与女生较男生更关注自身的形体美等方面有关。
对减肥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量表分析结果显示,减肥组与对照组有焦虑症状者比例无差别(P>0.05),而减肥组有抑郁症状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减肥目的只是为了健康、为了形体美、追求骨感美和没有目的的抑郁率分别为28.3%、47.24%、62.5%和58.82%(P <0.05),说明不正确的减肥目的可能会在减肥中或减肥后影响减肥者心理健康。
通过对该市大学生减肥现状及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调查结果分析,为做好大学生不良减肥行为的防控,促进身心健康,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学校应进行定期的体质量测量,及时发现超重或肥胖的大学生;②高校体育教师向大学生传授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防治肥胖的体育健身方法,例如:游泳、打乒乓球、慢跑、瑜伽等,学校体育课增加减肥运动项目,为超重及肥胖学生提供体育运动场地及设备;③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肥胖与健康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肥胖;④卫生和教育部门应加大科学减肥方法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减肥方法。
[1]王晓军.减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3):123 -125.
[2]阳艳,肖婷婷,夏克言.超重及肥胖大学生自我健康意识及减肥行为的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380 -381.
[3]陈彩虹.肥胖的健康风险及风险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4(2):284 -285.
[4]吴宗喜.南京大学生减肥误区的调查研究[J].运动,2010(4):89-90.
[5]梁洁,张凤兰,潘伟华.大学生肥胖认知现状及减肥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2918 -2919.
[6]刘郁,杨洋.年轻女性:疯狂减肥的深层心理因素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9(3):127-129.
[7]周露霖.对青少年减肥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科协论坛,2010(1):186-187.
[8]张新定,吴华,张庭华.女大学生对肥胖认知状况及减肥行为[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3017 -3019.
[9]杨晖,杨玉萍,李海林.浅谈问诊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497 -498.
[10]邓晓娟,徐亮,由天辉.广州市中学生减肥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02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