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0例外感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与节气关系*

2014-11-30孙婷婷陈兰羽吕文良鲍艳举何立丽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9期
关键词:岁者热阻外感

孙婷婷 陈兰羽 吕文良 鲍艳举 何立丽 朱 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邪气及时行疫疠之气所致,以发热恶寒、汗出异常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病证,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目前对于外感发热的研究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指导,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的辨证体系。笔者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外感发热患者的证候及与节气的关系进行了临床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发热,体温高于37.4℃,一般急性起病,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根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4~49-2008)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分为:表寒证、表热证、痰热阻肺证、秋燥证、表湿证、邪郁少阳证、邪伏膜原证、气分热盛证、湿热内蕴证、热入营血证。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且不具备排除标准中任一项,配合医生调研,完成必要的临床检查项目者均可进入调查。排除标准:目前有明显的非本病之临床症状和体征而影响证候类型确定者;合并有心、肝、肾功能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者,影响临床证候结果;因精神、语言等因素而影响资料收集者;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4日至2013年2月23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800例外感发热患者。其中男性370例,女性430例;年龄18~65岁,平均(37.85±14.04)岁,其中 18~29岁者 305例,30~39岁者 182例,40~49岁者 94例,50~59岁者 149例,60~65岁者 70例。

1.3 研究方法 查询、检索、整理文献资料,分析已有病例资料,广泛征求本专业专家的意见,制定“外感发热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性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节气、病程、诱因、接触史、既往史、症状、体征、舌脉、实验室检查。由统一培训人员收集、记录患者相关信息。

1.4 统计学处理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

2 结 果

2.1 证候学分布特点

2.1.1 诱发因素 在诸多诱发因素中,受凉406例次(50.75%),劳累 138例次(17.25%),饮食不节 79例次(9.88%),发病前14 d内与同类患者有过密切接触者有98例次(12.3%)。

2.1.2 症状排序情况 见表1。从外感发热患者所涉及的异常临床症状排序情况可以看出,出现频率超过30%以上的症状依次为:身痛、咽痛、恶寒、头痛、无汗、乏力、口干欲饮、纳差、微汗、痰少、偶咳、壮热、痰质黏稠、低热。

表1 患者异常临床症状发生频数(n,%)

2.1.3 证候分析 见表2。对800例患者的辨证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证候的组合形式较复杂,患者可以单独具备1个证侯,也可以同时具备2个证候。按照证候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表热证,表寒证,痰热阻肺证,邪郁少阳证,湿热内蕴证,表湿证和其他证型中的表寒里热证(均为21例),气分热盛证,秋燥证10例,表寒证+痰热阻肺证10例,表热证+痰热阻肺证,表寒证+邪郁少阳证、其他证型中的表寒夹湿证(均为4例),邪伏膜原证,表寒证+湿热内蕴证3例,痰热阻肺证+邪郁少阳证,热入营血证,表寒证合并表湿证、表热证合并表湿证、痰热阻肺证合并气分热盛证(均为1例)。

表2 患者证候频数(n,%)

2.2 发病节气 见表3。结果表明,按发病节气出现频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为:惊蛰,雨水,立秋,大暑,春分,立夏,小满,清明,冬至,夏至,小寒,芒种、小暑(均为21例),谷雨、处暑(均为17例),大雪,秋分,大寒,白露,立春、霜降(均为12例),寒露,立冬,小雪。

表3 患者发病节气频数(n,%)

3 讨 论

证候分型和分布规律研究是一切证候和治疗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在临床流行病学的指导下,收集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外感发热证候分类与判别标准。根据800例患者证候特征调查分析,发病年龄集中在青年,可能与年轻人学习和工作压力较大,饮食作息不规律有关。在诸多诱发因素中,受凉占的比例较多(50.8%),劳累者次之(17.3%),亦有一些是因为饮食不节而致(9.9%),发病前14 d内与同类患者有过密切接触者有98人(12.3%),表明避风寒、饮食作息规律和避免接触发病人群很重要。外感发热常见症状包括身痛、咽痛、恶寒、头痛、无汗、乏力、口干欲饮、纳差、微汗、少痰、偶咳等,说明部分患者在就诊时有化热的变化趋势,这也可能是本研究在证型总结中表热证占第一位的原因之一。对800例患者的辨证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证候的组合形式较复杂,患者可以单独具备1个证候,也可以同时具备2个证候,但核心证候为表热证(304例,38.00%)和表寒证(231例,28.89%),其次为痰热阻肺证 (78例,9.75%)和邪郁少阳证 (57例,7.13%),其他如湿热内蕴证,表湿证,表寒里热证,气分热盛证,秋燥证以及一些合并证型均较少见。究其原因,可能与青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青年人正气强健,正邪相争,邪气不易入里,病位多位于表,而以体质寒热,故表热证和表寒证较多见。

“节气”在古代亦称为“时”,《玉篇》曰“时,春夏秋冬四时也”。经过长时期反复实践,总结提高,制定出以节气观为代表的古代历法。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更加细致地反映了一年之中不同的时间自然环境的变化[1]。中医学是“天人相应”基本观点的反映,从中医时间医学角度出发,以节气的变化来分析疾病的发病,更能合适地反映疾病在一年之中的发病特点。笔者对2012年初至2013年初800例外感发热患者的发病节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感发热的发病节气高峰在惊蛰。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天气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但天气不稳定,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而人们急于换上春装,所以导致发病率增加。故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均需积极加强疾病在相对高发病节气的预防,依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以降低外感病发病率。

本研究结合现代统计方法,总结了的外感发热的证候分布特点以及节气发病规律,为外感发热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补充了中医对其发病时间规律的认识。然而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存在单中心和小样本的局限性,存在选择性偏倚,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多中心联合研究,扩大样本数量和延长研究时间使研究更具有广泛代表性,进一步补充完善疾病发病时间规律的认识,提高治未病的能力。

[1]李福俊.新编万年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4-5.

猜你喜欢

岁者热阻外感
基于铝与层压硅铁热阻研究的电机定子-外壳界面压强确定方法
复合保温砌块热工性能计算
界面热阻对L型镁合金铸件凝固过程温度场的影响
刘永业主任中医师治疗顽固性外感头痛经验
论文写作中需注意的“模糊”表达
论文写作中需注意的“模糊”表达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结垢热阻对于换热网络终温的影响分析
数字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