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

2014-11-29陈洪义

关键词:双主历史探究

陈洪义

作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笔者所在学校的梁哲历史工作室从2009年底授牌以来,一直以“‘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的模式构建”为载体,致力于“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该工作室成功构建了一套成熟又颇具操作性的高中历史“双主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内涵阐述

“双主互动”中的“双主”,分别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两者相互协调,最终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认真备课和科学引导两个环节,教师成了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课程实施的调控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而“双主互动”,就是承认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独立和能动的个体,尊重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学生能动性的激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最终为学生顺利和高效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提供充分的保障。“双主互动”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和研究的一般方法对所学的知识从表象到内因、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实质进行探索追查,从而获得新知新体验的一种学习活动或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探究型课堂,它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经过,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要经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些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阶段。而在这些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探索,在主动的探索发现中去解决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或主题;另一方面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过程中,以保障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影响学生,最终有效地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二、基本流程

图1是 “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的基本结构与框架。从图1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都包含三个相连的教学环节,即“设境—生疑”“导拨—探疑”“调控—评价”。

所谓“设境—生疑”,就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选择利用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角度一定要准确,以有效地对接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这就好像是钢琴的定调,调子定准了,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在实践中,寻找基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细节创设历史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设境生疑方式和途径。

所谓“导拨—探疑”,是指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时,必须充分依托教材这一学习资源。但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仅靠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显得力量不足,很难保证探究活动的深入。因此,在学生探疑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补充各类相关历史课程资源,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历史阅读和视野,更好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导拨作用,重点体现在对学习课程资源的搜索与补充;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分解,设置一些具有层次性和思维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不断走向深入。

所谓“调控—评价”,是指对探究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对这一环节,很多教师不够重视,往往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了事。然而,探究型课堂的评价和反馈环节是实现“双主互动”的重头戏,最为精彩,不可忽视。如同观看一部悬疑片,经过警员深入细致的侦察,真像即将浮出水面,这时,观众想知道事件真相的心情是最为迫切的,个个都会瞪大了眼。同样,探究型课堂进行到评价和反馈环节,探究活动就进入了高潮,每位参与者都在等待结果的出现。具体而言,一是生生互动,让学生之间交流分享各自探究的成果,正如文豪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交流的好处自不待言。二是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思考与灵动的思想,用智慧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能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更远,变课堂有限的学习为课外无限的探究。

“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所追求的是教学中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引导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师生互动中主动学习与成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中,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服务的。

三、实际运用

现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具体运用“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的。

第一环节:设境—生疑

【设境】

情境创设:播放《邓小平不走回头路》的图片故事。

【生疑】

师:同学们,要探究“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人在前进路上留下了哪些坚实的足迹?”“‘不走回头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这些问题,先来分析一段学生的话:“改革开放就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因为改革开放只不过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治中国落后的病。”此话对吗?改革开放真的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治中国落后的病?

第二环节:导拨—探疑

【导拨】

导拨1:教师补充史料,丰富学生研读。

导拨2:设置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补充的材料要有针对性,兼顾趣味性;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探疑】

■病症——中国社会发展之状况

材料一: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引自1978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回答问题:

(1)用两个词来概括文革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

(2)为了改变落后现状,十一届三中会作出了什么决策?

■用药一——改革

材料二:

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材料三:

在中国,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

大包干,小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8 年安徽凤阳县农民传唱的一首歌谣

材料五:

由于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职责不清……干好干坏一个样。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问题:

(1)改革为何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采用了什么形式?这一形式为什么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国有企业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我国城市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用药二——开放

材料六: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引自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七: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 要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问题:

(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2)根据材料七指出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并说明对外开放的原因。

第三环节:调控—评价

【调控】

调控一: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历史知识结构或知识链,以便学生理解与掌握。

调控二:历史知识系统化以后,再引导学生把视角转移到课前的历史假设上,对历史假设的论据与论证进行新的剖析与归纳,以诠释或验证课前的历史假设。

调控三:教师从本课学习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假设,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与历史思维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学习与探究中去。

【评价】

(学生汇报与交流,略。)

师:说中国改革开放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救中国落后的病,既对又不对。对的是我们的确在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某些合理的东西;不对的是这些合理的东西本身不存在阶级性,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即使是利用资本主义救中国落后的病,也不能得出“是资本主义的胜利”的结论,因为它忽视改革开放的前提: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那么,正确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的观点各有道理,归结一点:改革开放是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堂的最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几本关于改革开放方面的文献,如杨继绳的《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柳建辉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史》,巴金的《随想录》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探讨话题:有人说改革开放如同晚清的中体西用,对此你认为如何?从而有效地把历史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向课后延伸,变有限的课堂学习为无限的课外探究。

四、注意抓手

“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从本质意义上讲是一种探究性的课型,它是通过对历史材料与课程内容的巧妙结合和运用,为学生设立各种贯通学习全过程的情景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从而引领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去实现历史学习的“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最终实现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为此,以下抓手不可或缺。

1.历史细节

细节是历史最丰富的表情。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和繁杂的细节构成的,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往往都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一些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要取得高效,离不开相关的历史细节材料,从而既丰富了内容,又突出了中心,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历史,进而强化、巩固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讲解人民版选修一《戊戌变法》一课前,笔者先讲述了一个历史细节:1922年的某一天,有一位老者(康有为,笔者注)在杭州见剧场上演《光绪皇帝痛史》,急购票入观。当他见舞台上有演员在演自己,唏嘘良久,赋诗一首:“老夫入座倚阑观,化身冠带正登场。喁喁万首咸倾动,共指鲰生叹息看。电灯楼阁闹梨园,笳鼓喧天万众繁。谁识当年场上客,今宵在座痛无言。”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这首诗中,我们深切地体会了这位老者当时的痛苦心境。那么,作诗的这位老者是谁?他又因何故“唏嘘”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触摸这位老者“痛无言”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

由于引入的历史细节生动、有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课内容的讲解作了坚实的铺垫。

2.探究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在“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中让学生有疑可思、思而可解、解而心悦,探究活动不可忽缺。

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教学中,笔者围绕“从古代建筑观看中外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一主题,设置了四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从四合院的结构设计看宗法制的影响;探究活动二:从古都城布局分布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探活动究三:从中西方建筑看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探究活动四:从古今建筑看近现代文明的优越性。以探究活动一为例,笔者首先告诉学生,四合院是我国古代北方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它的结构设计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后,要求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有偏房居住,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房略矮小……对大门的规定,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以至于外人只要看一眼大门、门钉等,就可以知道这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更是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咏鸿鹄之志。

——引自《中国古代民居文化》

问题:(1)材料中,四合院“居住的分配”和“大门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制度的思想内涵?简要阐述这一政治制度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2)你认为古代居民文化中有哪些值得传承的思想观念?

最后让学生围绕情境问题进行探究。(过程略)由于情境问题材料充实、问题得当,成功地再现了历史,有效地达成了学生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及创新思维等能力培养的要求。

综上所述,“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运用、深入挖掘,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双主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一种基于双主仲裁机制的安全编码采集模块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应发挥“双主”作用
新历史
“双主”教学方法在新装备教学中的探讨
优化“双主”模式,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