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除武术的八大误区

2014-11-27姚文俊

关键词:认识误区中国武术

摘要: 廓清武打与武术、套路与武术、气功与武术、招式与桩、太极拳与武术、摔跤与武术以及武德与“打不还手”等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正确认识和研究中国武术,继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重振中国擂台武术雄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破除;中国武术;认识误区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5-0167-04

误区之一:“武打”并非是“武术”

在中国武术界,至今人们混淆着一对概念。这就是“武打”与“武术”的概念。至今几乎所有的论者都将“武打”等同于“武术”。基于这个原因,时至今日使得中国武术界在“中国武术的起源”、“中国擂台文化”等等问题上产生了种种错误的认识,以至不仅没有弄懂中国的武术文化,反而将固有的中国武术文化引入了歧途。

那么,什么是“武打”呢?

“武打”就是对打,或者搏斗。它既可以赤手空拳进行,也可以手持武器进行;它既能在群体之间进行,也能在个体之间进行,等等。“武打”不分姓别、年龄,不分文化高低,人人都可以“打”。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而正是这种“普遍性”,则决定了它文化的“低级性”。而正是这种文化的“低级性”,则决定了它在打法上的“非理性”,从而表现出了以“刚强胜柔弱”为理念的,旨在“打勇”、“打猛”、“打力”的基本特征。

那么,什么是“武术”呢?

“武术”乃是“武打”的抽象和升华。在它们转化的过程之中,“武术”必须要基于一定的哲学基础。而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就是“阴阳及其变化”哲学,这也就是老子思想的“柔弱胜刚强”[1]643-653哲学,即“打桩打机”哲学。

由于“武术”是中国阴阳哲学思想的反映,因此具有打法上的“理性”, 和文化上的“高级性”。由此而表现出了以“柔弱胜刚强”为理念的,旨在打哲学、打智慧、打策略、打计谋,和打法则、打方法、打技巧的基本特征。

所以,“武打”与“武术”泾渭分明,不能同日而语。而将其混为一谈的结果,则是不懂中国武术的缘故。

误区之二:“套路”并非是“武术”

“武术”是胆、力、艺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中,“艺”就是“武艺”,指“打法”,即谋略、方法。然而,“套路”呢?它不过就是“武艺”的辅助练习之方法之一,归于“基本功”类。虽然“套路”中含有不少的“招式”、“手法”,但是,由于不懂得它们与中国阴阳哲学的关系,并不以中国阴阳哲学为理念、为指导,不懂打法,那么这些“招式”、“手法”就必然会流于形式。这就是“套路”产生“花拳绣腿”的原因。

故把“套路”视为“武术”,和对“套路”过份看重和渲染,实为无知。

民间拳谚曰:“拳是老师的儿”。此说话丑理端,意即“套路”是老师随意“做”出来的,要做好多就有好多。又有民间拳谚曰:“百拳不如一技”。意即哪怕学百个“套路”,都不如掌握好一个“技法”可靠。这就证明了“套路”在武术中并非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从上述道理看,由于“套路”并非是“武术三大要素”之一,同时,它不过就是武术的一种表象,故“套路”并非就是“武术”。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5期姚文俊:破除武术的八大误区

误区之三:“招式”并非是“桩”

当今擂台,不懂“以桩打桩”,故表现出来的是以“招式”对“招式”。其结果,反映出来的就是以“阳刚”对“阳刚”。这犯了中国武术之大忌。因为以“阳刚”对“阳刚”,这在中国武术上叫做“斗力”。其往往造成因肢体碰撞而受伤,结果可能导致两败俱伤。而且,这与中国武术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和打法是格格不入的。

那么,中国武术的“招式”与“桩”是怎样的关系呢?

表现在,一方面,“桩”包含着“招式”。即是说,在“桩”的变化之中就孕育着“招式”的出现,或者说,“招式”是从“桩”发射出去的;另一方面,当“招式”脱离了“桩”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招式”尽现出了“阳”、“刚”性的打击状态时。就在这个时候,“招式”就已经跳出了“桩”的阴阳平衡的束缚,而变成了纯粹的“招式”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桩”便不复存在了。

因此,中国武术打法之关键,就在于要掌握好“桩”与“招式”的这种变化,并且要把握好“桩”与“招式”变化的“度”。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贯穿“以桩打桩”的思想,并且表现出“上乘”打法来。

误区之四:“气功、桥功”并非是“武术”

“武术”是胆、力、艺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中,“力”,除了自身的“本力”之外,还可以通过“气功”、“桥功”的练习而增加击打力和抗击打力。可见,“力”是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故“气功、桥功”并非就是“武术”。

在武术中,“气功、桥功”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气功、桥功”则是万万不能的。正是“力”的这种重要性,使得对其产生迷信。这就是人们视“气功、桥功”为“武术”而滑入误区的原因。

实际上,中国武术上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就反映出了“力”与“艺”之间的辩证关系。故从这个意义上讲,“气功、桥功”也并非就是“武术”。

误区之五:太极拳并非是“武术”

“太极拳”并非就是“武术”。因为,一方面,就其形体来看,它就是一种武术“套路”。而“套路”与武术相距甚远,甚至有质的区别。故从这个角度看,“太极拳”不是“武术”;另一方面,就“太极推手”,即“力”来看,只有在手与手、身与身的实际接触的条件下,因其以“力”的“阴阳变化”为理念,故使之具有了“武术”上的意义。即在做到“听力”、“探力”的基础上能够实现“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但是,由于“武术”是胆、力、艺三者的有机统一。而这个“太极推手”只属于其中“力法”的一个部分,并不能够概括“武术”的全部。因此,“太极拳”也不是“武术”。

其实,“太极拳”是内功修炼的一种方法。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基于意、气、力的三位一体的习练,可以提高“听力”、“探力”的认知水平,可以做到气匀力顺、做到“面不改色,心不累”,可以做到气血畅通,意气相随,意到力到,而改变“力质”,从而达到提高“武术”素质的目的。

误区之六:“摔跤”并非是“武术”

“摔跤”,即在手与手、身与身的实际接触的条件下,因其以“力”的“阴阳变化”为理念,故使之具有了“武术”上的意义。但是,由于“武术”是胆、力、艺三者的有机统一。而这个“摔跤”只属于其中“力法”的一个部分,并不能够概括“武术”的全部。因此,“摔跤”不是“武术”。

历史的看,“武术”与“摔跤”从来就是分开的。对于这一点,不必远征明清,就拿民国年间1928年南京“国考”来说,就是将“摔角”即“中国摔跤”与“拳脚”即擂台武术分开来的。这就是明证。

进一步看,“摔跤”不是“武术”的原因,一是在于“擂台武术”与“中国摔跤”的公平原则各不相同。前者是“双方对裆制约均等的原则”。即在互相对“裆”的制约上双方是公平的。故比赛不讲“体重对等”;而后者是“双方体重相当的原则”。这两种原则有着文化上的本质区别。后者如果不讲“双方体重相当”的话,那么势必就会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状况。其间就没有公平可言;二是中国武术从来就是以“打”为主,“摔”为辅,即“打中包含着摔”。一般通过诸如“挨”、“肩”、“挤”、“靠”等等手法使得对手“阴”“阳”脱节、“上盘”“下盘”脱节,重心不稳而倒桩。真正的“抱摔”其实是极少的。即使是“抱摔”,也仅限于几个微秒之间,这是绝对不会打来缠起的。

在同一个擂台上,出现了两个“公平原则”,即“双方对裆制约均等的原则”和“双方体重相当的原则”,这就是当今擂台比赛乱象丛生的一大根本原因。

误区之七:擂台规则并非是随意制定

擂台规则是擂台文化的载体。中国的擂台文化反映的就是“阴阳及其变化”的哲学,这也就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即“打桩打机”的哲学。基于此,形成了以“破桩为输”、“倒地为输”、“见血为输”,和“点到为止”为根本的中国传统擂台比赛规则。

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中国“阴阳及其变化”的“理念”和“法则”决定了擂台比赛的规则。比如,“裆”是阴阳的组成部分,且是人体最薄弱的部位,故在制约“裆”上双方机会均等,由此体现出了“公平”的原则,从而形成了“不分体重级别”、“打无禁区”等擂台比赛规则;又比如,“桩”是阴阳的结合体,它必须保持内在的阴阳平衡,方才不会倒桩,也方才能够打人。但是,一当这种阴阳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必然处于被动挨打,甚至倒桩的危险境地。而这“被动挨打”就叫“破桩为输”,这“倒桩”就叫“倒地为输”。再比如,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2] 102;又讲:“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2] 102。故老子讲“道德一统”、“以德治道”、“德高道高”。由此形成了中国武术的道德思想。而“德”与“道”也归结为“阴阳观”,故“点到为止”作为德的规范也是中国擂台武术比赛规则的内在要求。至于“见血为输”,这是经千百年来的擂台实践所证明的完全正确的比赛规则。因为“见血”只是一种“挂面伤”,它不伤内脏、经骨,是“点到为止”的反映。故其是检验“手法到位”的证明,是“公平裁判”的依据。其结果,旨在避免武林矛盾和纠纷。

然而,今天的擂台比赛,却无视中国武术文化的传统,而制定了诸如“力衰不能再打为输”、“八秒不进攻受罚”等等规则。须知,这些规则、这些文化就是洋拳的规则、洋拳的文化。正是这种不伦不类的“中西合璧”而导致了中国擂台的乱象丛生,导致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倒退和夭折。

误区之八:武德并非是“打不还手”

老子创造了“武术”,是为“道”;而对“武术”的行为规范,是为“德”,这就是老子认为的“武德”。也就是说,“以德治道”就是“武德”的宗旨。

老子基于社会的“柔弱”{百姓}与“刚强”{统治者}现实出发,揭示了武、戈不息的社会本质。从而提出了“止戈为武”和“以武制武”的思想主张。所谓“止戈为武”,就是要实行“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这样才能止息社会的武、戈,实现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所谓“以武制武”,就是要用武力去反抗统治者的霸道和暴政。这就是老子的“武学”的基本内含。基于此,老子创造出了“武术”。

概括起来,老子“武术”的德治要求是:一是要以“阴阳哲学”及其“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为理念,做到武术上的精益求精;二是在武术较技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到“以德报怨”,做到“以德服人”,即做到“以艺服人”;三是要敢于反抗霸道和暴政,以保证“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的实现。千百年来,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乏“武侠”及其思想。而老子的“武德”思想就正是产生“武侠”及其思想的土壤。

可见,当今有人认为,武德就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这种认识,是多么的俗不可耐!

参考文献:

[1]姚文俊,徐家明.老子是中國武學即武術散打和文化的締造者[M]//.韦燕.中国党政企干部优秀论文选(卷四).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2004.

[2]李耳.道德经[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Eight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Martial Arts

YAO Wenjun

(Neijiang Daily, Neijiang 641000, Sichuan,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point out some misconceptions of martial arts concerning routine, qigong, moves, shadowboxing, and wrestling etc., in order for peopl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cultural inheritance. It is hoped that our study can serve to glorify and promote this Chinese trodational arts.

Keywords:explode; Chinese martial arts; misunderstanding

(责任编辑:余树华)

猜你喜欢

认识误区中国武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职业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探索
浅谈如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多媒体课件如何应用于课堂
几何直观,不只是直观
论小学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对策
关于粮食安全战略的八大认知误区及其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