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依恋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2014-11-27何进军
何进军
一、引言
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或团体组织建立的一种深层次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个体依恋模型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化认知工作模型,对个体终生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Bowlby(1969)开始, 不少心理学家如Ainsworth〔1〕、 Freeman〔2〕等人提出了相关依恋理论,对依恋的类型、心理机制、测量、影响因素及跨文化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说明依恋在青少年生活机能、认知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owlby(1982)认为人类依恋在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起着重要作用。〔3〕近些年来,依恋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开展了一些实证探索,主要探讨了依恋对青少年学校适应〔4〕、 人际交往〔5〕、 自我概念〔6〕等的影响。 对于依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国内相关研究不多,还需进一步实证探索。
Schaufeli(1998)认为,学习投入是个体学习时具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弹性的状态,以活力、奉献和专注为主要特征。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学习投入同学生学业成就存在正相关,学习投入的程度越大,学业成就越高。目前对学习投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上,国内外研究者对影响学习投入的因素如班级、同伴教师、自我效能感、学业社会比较、感恩、家庭学习支持、父母教育方式等进行了研究。〔7〕学习投入也可能受到依恋关系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同父母和同伴形成稳定、支持性的情感联结,会使学生产生情感迁移,表现出更强的学习热情、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和学习安全感,推动学生去努力学习。因此,可以初步认为,依恋关系对学生学习投入有预测作用,依恋关系水平越高,学习越投入。最近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个体因素会通过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业成就,如态度动机〔8〕和感恩〔9〕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学习投入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可见,学习投入是解释个体因素影响学业成就的一个有效中介因素。分析现有研究文献,发现学习投入在依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是否同样具有中介作用等探讨研究的不多。对于依恋如何影响学业成就,现有研究还没有相应的模型来进行解释。因此对于依恋如何作用于学业成就,就需要考虑其中发挥中介作用的变量。已有研究结论表明学习投入同学业成就有着正相关的关系。〔10〕对此,我们认为,在依恋对学业成就影响的机制中,学习投入可能是两者作用的重要中介变量。本研究可以作如下假设,依恋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情感迁移,使学生获得安全性情感支持,适应学校生活,进而增加学生学习投入,促进学业成就的发展。即学习投入在依恋与学业发展中起中介作用。
因此,本研究就是要探讨依恋关系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其学习投入在依恋对学业成就影响中的中介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学习投入测量
对学生学习投入度的测量,采用Schaufeli等编制的 《学习投入量表》 (学生版)〔11〕, 共17题, 分为活力 (6道题)、 奉献 (5道题)、 专注 (6道题)3个维度。 采用 “从来没有”到 “总是/每天”7点记分。此量表信度和效度较高,量表的总信度系数为0.767。国内学者方来坛、时勘〔12〕等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82-0.95之间,相关系数显著,并在0.76-0.77之间。
2.依恋关系测量
亲子依恋问卷采用Armsden&Greenberg编制,〔13〕后来由Raja等人修订的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 (IPPA)简版。IPPA测量青少年与父母、同伴形成的依恋安全性水平,包括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均包含10个题项,共30个题项,包含18个正向题,12个反向题。问卷釆用里克特5点计分,1表示 “完全不符合”,5表示 “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说明依恋安全性水平越高。经臧运洪、赵守盈修订检验,〔14〕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3-0.87。问卷有良好的信效度。
3.学业成就测量
参照国内文超等人〔15〕相关研究中采用学业成就测量的主观评定方法。设计学业成就测量问卷,包含3个项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平常成绩对自己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上的学业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采用5点计分,从“很不好”到 “很好”分别计1-5分。计算3个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学业成就越高。本研究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566名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农村初中学生为285人,城市学生281人;男生268人,女生298人;初一学生205人,初二学生185人,初三学生为176人。
(三)施测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不记名群体测试。同时发放所有量表,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指导语并按照指导语要求统一进行作答。完成全部量表约需时20分钟,当场收回测试量表。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统计结果
亲子依恋各维度、学习投入、学业成就等变量之间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
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矩阵。可以看出,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习投入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显示学生的依恋倾向越明显,学习投入会更多。学习投入也与学业成就呈正相关,表明初中生学习投入越多,学业成就会更高。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均呈现显著性,这表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中介作用检验。
(二)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检验
根据Baron和Kenny提出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学习投入在依恋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可能中介效应进行分析。〔16〕检验需要满足的四个条件,其一是预测变量必须与结果变量显著相关,其二是预测变量必须与中介变量显著相关,其三中介变量应该与结果变量显著相关,其四是控制中介变量作用后,预测变量与结果变量的关系减弱或不显著。
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和学习投入为自变量,学业成就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和学习投入对学业成就具有预测力 (beta=0.206, p<0.01; beta=-0.176, p<0.01; beta=0.114,p<0.01),表明适合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对学习投入和学业成就有显著预测力;在加入学习投入作为预测变量后,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显著 (beta=0.173, p<0.01; beta=0.099, p<0.05), 父亲依恋对学业成就影响不显著 (beta=0.066,p>0.05), 即回归系数cˊ不显著。这说明学习投入在亲子依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具有明显的部分中介效应或完全中介效应。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下路径图1:
图1 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路径图
对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进行分解见表3。
表3 学习投入在亲子依恋与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效应分解
表3表明,学习投入在母亲依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发挥了较大部分中介作用,在同伴依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发挥了较小部分中介作用;结合表2分析,由于加入中介变量后,父亲依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学习投入在父亲依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四、讨论
(一)初中生依恋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依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本研究数据也表明,依恋同学业成就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依恋水平高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业成就,这同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17〕〔18〕是一致的。Larose的研究发现, 不安全型依恋学生相比安全型依恋学生更害怕考试失败,更少寻求老师的帮助,并且不太关心学习;〔19〕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专家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发现早期依恋同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关系密切。国内研究认为,依恋是一种动机系统,使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满怀信心和胜任力地去参与,其内部工作模式是动力性的,表现为 “被父母亲或他人关爱和认可”的情绪感觉,这种心理的自我表象维持着一种情绪调节机能;依恋对象的作用是 “安全基地”,遇到压力、困难、挫折时会寻求依恋对象的保护、支持和安慰。良好的依恋关系会使父母或同伴更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作为学生会感受到父母或同伴对自己学业的支持与肯定,促进在校学习的学习适应、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人际适应,〔20〕从而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感、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助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能力。研究发现,母亲依恋对学业成就影响最大,这也证明了Aviezer的研究,他在研究中发现,母子依恋可以预测学业成绩;〔21〕究其原因可能是:母亲与儿童相处时间较长,其教育观念与期望、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对孩子认知发展与学习自信影响最大。可见,依恋在青少年发展尤其是学习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习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国外学者Schaufeli〔22〕认为,学习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相关的持久的、积极的、完满的情感和认知心理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核心维度。活力是指在学习中愿意为学业付出努力而不易疲倦,精力充沛,面对困难时具有韧性且能坚持不懈;奉献是指个体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勇于接受挑战,具有强烈的意义感、自豪感以及饱满的学习热情;专注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愉悦状态,将精力集中于学习并体验到愉悦感受。
本研究认为,学习投入可以正向预测学生学业成就。这与国内外学者如陈旭民〔23〕、 文超〔23〕、 Furrer C J, Skinner E A等人〔24〕相关研究的结论具有一致性。不少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学习投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25〕Skinner和Belmont等研究表明,学习投入的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会感到自豪和满足,他们的实际能力将得到提高,学业上也将获得高的评分等级和好的成绩。〔26〕可见,学习投入是学生学习积极心理过程的重要观测指标,能够反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学习投入也是学业成就的重要预测因素,〔27〕学习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价值感、乐观情绪、抗逆力和创造力等品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学生未能投入或者对学校有敌意,就会导致低的学业成就。
(三)初中生学习投入在依恋和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作用
前面研究表明依恋对学业成就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引入学习投入的中介变量后,进一步对依恋起作用的过程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学习投入在依恋与学业成就之间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依恋水平高会使学生产生更高强度的学习投入,而学习投入的高水平,又进一步预测学生更高水平的学业成就。因此,依恋关系是学生学业发展的动机系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发展具有内在情感激励作用,能够改进亲子、师生和同伴关系,促进学习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能使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大的活力和积极性,表现出对学习的更加专注、勤奋,从而促进学业的进步。
还有可能是学生将这种与家长、同伴积极稳定的情感关系迁移到师生关系上。依恋与人际信任有显著正相关。〔28〕研究表明,学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外在压力源,〔29〕而支持性的师生关系与学习投入特别是情感投入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0〕师生关系的亲密性能显著预测学业行为。〔31〕有研究发现,学生与父母、同伴和老师之间的积极关系,能预测学生在行为方面的学习投入。自我系统加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从父母、同伴、老师那里得到较高水平的情感支持和鼓励,学业自我效能感、人际互动和信息交流会得到增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他们课堂内外学习中就会投入更多的活力,表现更为专注,且为学习乐于奉献,从而力求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注释:
〔1〕 Ainsworth M D S, Bowlby.J.Anethologic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1, 46:333-341.
〔2〕 Freeman H, Bown B.B.Primary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Peers During Adolescence: Differences by Attachment Style 〔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4, 30 (6): 653-674.
〔3〕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 Vol.1.Attachmen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2: 27-42.
〔4〕琚晓燕,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 (2):174-179.
〔5〕 〔28〕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18〕尚秀华.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关系〔D〕.东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张娜.国内外学习投入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J〕.心理研究,2012(5):83—89.
〔8〕马冬梅.态度、动机影响英语学业成绩的机制研究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3):35-38.
〔9〕 〔15〕 〔22〕文超,张卫,李董平,喻承甫,代维祝.初中生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6): 598-602.
〔10〕赵明仁.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投入、心理感受与学业成绩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0 (10): 20-25.
〔11〕 Schaufeli W B, Martinez I M, Marques-Pinto A, et al.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A cross national stud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2, 33 (5): 464-481.
〔12〕方来坛,时勘.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618-620.
〔13〕 Armsden G C, Greenberg M T.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87, (16): 427-454.2.1.3.
〔14〕臧运洪,赵守盈,陈维,潘运,张禹.用项目反应理论修订父母同伴依恋量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3): 22—27.
〔16〕 Baron R M, Kenny, 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1173 -1182.
〔17〕张 馨, 张大均.依恋与青少年学业的关系及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 (5):120-123.
〔19〕 〔21〕郑伟东.亲子依恋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综述 〔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3): 167-168.
〔20〕李放.重点初中青少年依恋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2): 149-155.
〔22〕 Schaufeli W B, Martinez A, Marques P, Salanova M,Bakker A B.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 crossnational stud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2, 33(5): 464-481.
〔23〕 〔29〕何旭明,陈向明.学生的学习投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 〔J〕.全球教育展望,2008(3):46-51.
〔24〕 Furrer C J, Skinner E A.Sense of relatedness as a factor in children's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 148-162。
〔25〕 Lee V E, Smith JB.Effects of school reconstructing on the achievement and engagement of middle grade students.Sociology of E-ducation, 66: 164-187.
〔26〕 Skinner E A, Belmont M J.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Reciprocal effects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3, 85 (4):571-581.
〔27〕张娜.国内外学习投入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J〕.心理研究,2012,5(2):83-92.
〔30〕 Gill M G, Ashton P, Algina J.Authoritative schools: A test of a model to resolve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debate.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 (29): 389-409.
〔31〕邹泓,李彩娜.中学生的学业行为及其与人格、师生关系的相关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