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苍术汤治疗小儿湿热腹泻的辨证分析*
2014-11-27梁永健梁靖森
梁永健 梁靖森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511440)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而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消化性疾病。以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以夏秋季较多,往往引起流行。在第三世界国家中(除中国以外),腹泻病占所有儿童发病的第一位,在我国占第二位;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约十亿人次发生腹泻,500万~1 800万儿童因腹泻而死亡,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采用黄连苍术汤治疗小儿湿热腹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符合试验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0例患儿,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小儿腹泻篇的诊断标准,且年龄为6个月~2周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3~5次,甚至十余次不等),粪质稀薄或如水样,颜色深黄呈恶臭味可伴少量黏液,腹部呈阵痛,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四肢无力、发热、轻度脱水、尿少等症状。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小儿腹泻病诊断标准者;(2)符合中医辨证分型属湿热泻者;(3)年龄≥6个月,≤2周岁,性别不限;(4)患儿家属能支持中医疗法,依从性好,并能坚持治疗者;(5)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后愿接受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年龄小于6个月或大于2周岁;(2)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缺陷、中度或以上脱水、精神障碍或肝肾功能损害及恶性肿瘤者;(3)正在接受其他类似治疗者;(4)合并传染性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1.4.1 中医组 自拟黄连苍术汤,组方:黄连2 g、苍术 5 g、葛根 6 g、木香 3 g、藿香 5 g、银花 6 g、山楂6 g、神曲6 g、薏苡仁6 g、甘草1 g、茯苓6 g。先将药物(除木香、藿香)用300 mL自来水浸泡20 min后开始武火煎煮,煎药汤至100 mL时加入木香、藿香再煎10 min,去渣取汁,冷却后服用,1岁以下分3次口服。连续服用3 d,或至腹泻症状消失。
1.4.2 西医组 0.9%氯化钠溶液100 mL+注射用头孢呋辛钠0.35~0.5 g,静脉滴注,qd;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利巴韦林0.1 g,静脉滴注,qd;蒙脱石散0.5~1 g,口服,tid。连续治疗3 d,或至腹泻症状消失。
1.5 疗效标准 痊愈:大便次数≤3次、质软均匀、呈浅黄色条状,无伴随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轻度脱水、尿少等症状。显效:大便次数4~6次、质烂较均匀、呈黄色细糊状;伴随症状轻:发热37.5~37.9℃、轻度腹痛腹胀、间有恶心无呕吐、轻微食欲不振,无疲乏、脱水、尿少等症状。有效:大便次数7~9次、质稀呈蛋花样;伴随症状中:发热38~38.4℃、中度腹痛腹胀、偶发恶心、间歇呕吐、中度食欲不振、疲乏、轻度脱水、尿少。无效:大便次数≥10次、质稀如水样、呈深黄色,伴随症状重:发热≥38.5℃、严重腹痛腹胀、频发恶心呕吐、严重食欲不振、疲乏、肢体倦怠、中度或以上脱水、尿少呈深黄色[3]。
1.6 统计分析 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医组总有效率为95.56%,西医组总有效率为68.89%,中医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情况 例(%)
3 讨论
中医儿科学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腹泻)。发病之后,易耗伤气液,如治疗失当可转成慢惊,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等危重变证,甚至气脱液竭而死亡。迁延不愈者,可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成为疳证。故小儿泄泻在临床上较成人多见,其症状的表现亦较成人复杂,预后亦比成人严重[4]。自拟黄连苍术汤是我科治疗小儿湿热泄泻的经验方。黄连能清热燥湿、泻热解毒,苍术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葛根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等功效,木香理气调中、燥湿化痰,藿香有化湿、解暑、止呕等功效,银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山楂有开胃消食、防治动脉硬化、防衰老的功效,神曲有消食和胃、止泻解表之功效,薏苡仁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效,甘草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败毒抗癌的功效,诸药共奏苦泄、清热、燥湿、健脾、化食之功效[5]。因外感风、寒、暑、湿、热邪均可致泻,唯无燥邪致泻之说,盖因脾喜燥而恶湿,其他外邪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故小儿暴泻以湿热泻最为多见。因此,我们采取了以苦泄清热燥湿为主,佐以健脾化食之法治疗。本研究采用自拟黄连苍术汤治疗小儿湿热腹泻,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汪受伟.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68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3]马冬玲.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3):134-135
[4]丁文武,武旭.小儿泄泻特点及其分型施治[J].中医药学刊,2002,20(6):842
[5]闫慧敏,杨燕.中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3):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