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街球文化的发展及流行解析

2014-11-27王广伟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篮球青少年文化

王广伟

(丽水学院 教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1 街球文化的发展阶段

“文化在存在过程中从一个个体、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向另一个个体、另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时代的延续发展和积累叠加。所有的文化都是发展的,而这种发展是在继承积累基础上的发展。累积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累积继承也很难发展[1]。”街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传播也是积累继承的过程,因此,研究街球文化有必要对街球文化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文化的形成需要不断的积累,才能从个体的事件发展为具有文化意义的现象。“当某个体事件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发展从个体事件逐步成为一种趋势,一种风格就形成了一种文化[2]。”本文认为街头篮球并非在其产生之初就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那个时侯街头篮球只是一项运动和游戏,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判断街球文化的形成也当以其是否形成独立风格为标志。

1.1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街球”起源于美国贫民社区,美国黑人作为街头篮球的发明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只是在自家的后院或贫民区的空地上,搭建一个简陋的篮球架和用不知何种材料制成的篮球,作为无所事事时的消遣和发泄。1965年,纽约公园市政处主任霍尔考比·洛克先生为了避免贫民窟的青少年走上不良道路,将自己创办的一个室外篮球联赛搬到了哈林区第155号大街的公园露天场地上,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这一街头篮球赛事。“哈林”其实是美国纽约的一个地区的名字,因顶尖的街球选手大多出自该地区,故今日的“哈林”已经被视为街头篮球的代名词。“哈林”有多支篮球队,最为突出的是“哈林巫师”和“哈林环球旅行者”篮球队。其中“哈林巫师”篮球队诞生于1962年,由体育实业家豪伊·戴维斯创立,自创始起球队每年都在全球巡演,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阿根廷、比利时、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5000多场比赛和表演,为数百万球迷带去令人激动的表演[3]。应该说20世纪五十年代街头篮球在消遣和发泄中孕育起源,六十年代经洛克联赛的创办和“哈林”篮球队的传播开始为世人认识和接纳。在此时期街头篮球还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运动和游戏,还没有形成独立风格,该时期为街球文化的萌芽阶段。

1.2 完善、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到了70年代,由于生活的窘迫和对政府的不满加上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种被称之为HIPHOP的自由、创意的文化风格逐渐形成,并且迅速从黑人贫民区向全美散播开来。在此时期HIPHOP文化与街头篮球相结合的街球文化初显轮廓,标志着街头篮球最终从传统篮球中完全分离出来。1974年,当地政府为了表彰洛克先生的杰出贡献,将哈林区第155号大街的公园以他的名字命名,如今,洛克公园成了一个被全世界街球手们视为“街球圣殿”的地方。它成为集美国文化、黑人文化及街球文化于一身的“街球麦加”[4]。

Hip-Hop与街头篮球的结合大大丰富了街球文化的内涵,此时期街头篮球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自由奔放、张扬激情、野性动感、创意无限。成为一种不同于主流篮球的运动形式,也标识着街球文化的正式形成。HIP-HOP文化的出现以及街头篮球圣地——洛克公园的形成标志着街球文化已经走向了完善和形成阶段。

1.3 全面推广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对三篮球赛事的推广普及和Hip-Hop文化深入人心大大催生了街球文化的受众人群,商业运作的介入促进了街球文化的繁荣发展。1993年德国法兰克福的首届世界三人篮球锦标赛暨首届阿迪达斯街头篮球挑战赛的举办标志着街头篮球国际化的开始。青少年对街球文化的热情引发了从文化艺术到商业广告对街头篮球的大量应用。在国内,耐克、阿迪达斯、匡威、MZONE等品牌的商业广告使用街舞、街球表演,频频轰炸年轻消费者的视觉。自2002年起,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国内外运动品牌纷纷在国内举办了街头篮球的battle ground(3对3比赛与表演赛)。应该说,由于借助了商业运作和日益发达的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和网络),街球文化才得以在全球迅速扩展,如今街头篮球已经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蓬勃发展,盛况空前。来自美国的“AND1”、“StreetHandles”以及加拿大的“DIME”、“The Notic”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好的街球组织,他们拥有世界上顶尖的职业街球高手,如今已成为专门致力于推进街球文化原创性和创造力的组织。国内的较知名的有“中华街盟”和“X-Battle”等。这些街球组织不仅在各地区进行商业表演,而且把自己团队成员的表演视频制作成VCD公开发行。“AND1”制作的“mixtape”就是经典的街球视频,每张录像带都由“AND1”旗下的最富盛名的街球选手进行表演,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由“街球王”阿尔斯通出演的第一辑。专业街球组织的出现使得这一新兴的文化载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促进了街球文化的深入人心。

街球文化最初诞生在社会底层人的大街上,它因为贫穷而产生,但是后来走向世界的各个大街小巷,却是因为它流行带来的巨大商业利润使得各路商家趋之若鹜,成为这种文化最积极的推动者。这的确是戏剧性的,却符合逻辑。在这个过程中街头篮球完成了由最初的自娱自乐向独立文化形式的蜕变。

表1 街球文化发展阶段

2 街球文化的流行原因

街头篮球运动是街球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街头篮球”,热情、奔放、动感、洒脱、时尚、张扬,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出现和流行不是偶然的,它与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紧密相连,它是诸要素合力的结果。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除了这些宏观要素外,还因为它还契合了当下青少年的社会心理需求和审美指向。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街球文化的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几个方面。

2.1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及网络化的生活空间

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地区之间的隔离状态被打破,全方位的联系、沟通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加强,人类交往的时空约束被弱化,而感触敏锐的青年人是享受全球化成果的最活跃的人群。马克思早就指出这一天的必然到来,“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5]”。街球文化形式借助于现代传媒的鼓励性暗示,和声情并茂的传媒立体展示,才得以传播开来。其风靡之迅速,扫荡了一切有形的地理屏障的阻碍。打开电视,“CCTV5—361°娱乐篮球全国大赛”开展得如火如荼,打开电脑,精彩的街球视频唾手可得。美国的街球大师可以很轻松地跑到中国,与中国的街球爱好者面对面的交流球技。如果不是科技进步所提供的交通与通讯手段的突破,使得超越时空的全球文化交流成为现实,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街球文化的迅速传播,得益于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在网络时代,信息快速传播,一些NBA球星的形象变得比身边邻居的长相更为熟悉。“网络时代具有开放性、平等性、选择性和个体性的时代特征。在这里没有权威、没有社会分层,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受其影响,年轻人按其意愿形成无权威、无硬性设置、无社会分层的团体[6]”,街球的运动特征与网络的时代特征存在着某种契合,街球追求平等、无拘无束、自由表达,它全凭兴趣联结着成员,一起切磋技艺、举行比赛。在互联网的使用上,街球爱好者也不甘落后,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起各种相关网站或网页。比如中国街头篮球联盟(www.csba.com.cn)、中国街头篮球联赛(www.csbl.com.cn)、华街官方网站(www.streetballa.com)、西街社区、街球天堂等等,在网上同仁相互交流心得、进行网上教学、发布运动新闻、介绍国外进展等,凡是与街球文化有关的信息都能找到。因此,街球文化的迅速发展,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网络化的传播。

2.2 文化工业的驱动力

在街球文化传播之初,其中商业成分并不重,传播者都是出于单纯的喜好目的,但是在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街球文化更多是由文化工业生产和传播的。“文化工业”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理论:商业文化资本把文化当做工业来生产,单面地塑造了大众的鉴赏力和偏好,通过反复灌输各种欲望塑造了他们的意识。文化工业生产的各种商品,受到了市场上实现其价值需求的支配,获取利润的动机决定着各种温和形式的性质。从生产方式上来看,文化是一个工业标准化过程,而且具有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复制性。它是被商家复制在胶片、磁带、光盘上面进行批量生产的商品。但是它也具有个性化的含义,“每个文化产品的产生都染上了一种个性的气氛[6]”,这种个性特征又迎合了青少年团体。

在商家眼中,每一个青少年都是不可忽视的消费者,他们口袋里零用钱汇集起来是一笔不少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这笔钱几乎全部用于“随意支配”的消费。青少年的街球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消费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就像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指出的那样,消费作为一种符号性活动,是一种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实践,它是一种“确立”社会群体之间差异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体现”已由其它因素决定的差异[6]。同样,在青少年消费街球文化商品的时候,他们不但是痴迷为了满足需要而去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表达差异去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即通过消费表达与众不同的目的。譬如青少年买一双专业街球运动品牌“and1”运动鞋,去打街球,也向其他人传达着这样一种符号意义:我不穿耐克、阿迪,因为我是一名街球选手,我不喜欢正规的篮球,我喜欢街头篮球“free”的精神。

街球文化流行之初,敏锐的商家就捕捉到了其将来火爆的必然性,大量地生产与街球文化相关的商品,街球文化网站、街舞培训班、街球光碟、街球服饰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极大地促进了街球文化的流行。街球文化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一种产业,成为一种与其他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如营业额、利润等紧密相连的东西,它服从于市场化的商品营销策略和完全市场化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以产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街球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消费推动中,客观上达到广泛传播流行的效果。

2.3 青少年时尚文化的吸引和归属功能

街球文化的流行还在于它作为青少年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和归属功能。它热烈奔放,符合青少年活泼天性;它的技巧性,能激起青少年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并磨练意志和耐力;它具有差异化的评价尺度,更容易使参与者获得各种肯定性评价;街球运动群体对外界刺激所能做出的响应一致的群体性反应,又可以为其成员提供心理保护和心理慰藉;而群体内成员的大量平等交流,又能激发创造力,形成自尊自信和尊重他人的观念,并获取情感的满足。基于这些原因,青少年自然会认同街球文化。

另外,街球文化的流行是与对时尚的模仿和时尚形成的从众压力也是分不开的。街球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传媒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这种时尚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街球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参与街头篮球就是不时尚,如此,谁能拒绝街球文化,谁愿不时尚?因而青少年的从众心理特点也是街球文化成为青少年时尚文化的原因。

2.4 青春期的主体特征

青春期阶段的主体特征,也是街球文化流行的重要原因。青春期,人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和形成,自我实现的需求和欲望不断增长。他们努力要求摆脱父母家庭的影响,获得人格上的独立,并以摆脱对大人的情感依附作为自己成人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同龄人群体就成了他们情感依附的对象。

同时,此时期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反叛性。他们厌恶成人世界的形式化、规矩太多以及各种繁文缛节,希望自己所认同的观念能够被社会普遍接受。这是他们争取成年人的权利和获得社会承认的特定方式,是主体自我张扬的表现形式。街球文化就是青少年反叛的文化符号。“街球”非常自由,在“街球”场上,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独立、平等、自我表现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说它是在群体中的完全个人活动。它没有指挥、命令、被排斥、被替换的压力,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因此,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且都有机会展示自身魅力,也同样要尊重他人表演的权利,并予以欣赏。这意味着自主、独立、平等、自我支配性的权利和地位的获得,而这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2.5 体育竞技文化的吸引力

街球运动带来了体育竞技文化的新元素,其特有的刺激性、放纵性、宣泄性、冒险性,能释放人的心理潜能,减轻心理压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物质化和金钱化,紧张的都市人越来越感到生活的负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运动方式来调剂。青少年本就是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对新奇刺激的运动方式更是一拍即合。据研究,体育运动中,人的大脑皮层神经处于最适宜的兴奋状态。此时,人们观察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能大大提高人的创造潜能发挥。尤其是在竞赛中,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争取优胜的信念更为坚定。因此,培养青年对自己喜爱的运动方式如街头篮球的热爱,是锻炼身心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0-54.

[2]杨善民.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89.

[3]杨文轩,杨霞.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3-155.

[4]张凹凹.圣地的传说 街头篮球的麦加——洛克公园[J].当代体育,2002(3):10-1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

[6]怀光.文化工业趋势下青少年流行文化解读[J].当代青年研究,2008(2):34-35.

猜你喜欢

篮球青少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少年发明家
谁远谁近?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过了把篮球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