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稳定性 训练手段的研究

2014-08-14邓晓峰林小美陈尔静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旋风落地器械

邓晓峰,林小美,秦 伟,陈尔静

(1.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浙江 温州 325000;2.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310028; 3.东华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0051)

中国现代竞技武术走过了近半个世纪,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已经达到巅峰,由此催生了2002年至2003年武术规则的修改试行。新规则增加了难度分值,强调创新,提高评分的量化标准。这使武术比赛的评分更加公平、公正、合理,使武术套路更具观赏性,同时,也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赛场争雄,运动员必须适应规则的变化,与时俱进,提高竞技能力,取得好成绩。

新规则规定自选套路满分为10分,其中演练水平分值为3分,难度分值为2分。在高水平竞赛中,运动员竞技水平很接近,获取比赛优胜的关键就在于难度动作的展示,难度动作完成的质量反映了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和整套动作技术价值,所以难度动作做为直接加分因素受到格外重视,尤其是C级跳跃类难度动作和稳定性成了自选套路的最大看点,是运动员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本研究就从如何提高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目前,许多国内学者已经对武术套路中C级难度动作、跳跃动作的表现和原理进行了非常清晰、深入、透彻的研究,主要有录像资料研究和生物力学研究,研究成果也比较显著,但是我们仍旧看到了其中存在的空白点,众多研究大多从理论的角度研究跳跃类难度动作,还没有出现研究和总结具体训练手段方面的学术成果。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由于受武术套路的器械长度、重量、演练技巧等各方面因素制约,针对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内容基本没有。因此,本研究力图合理探究并进一步构建有利于顺利而又漂亮完成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稳定性难度动作的一系列训练手段,为完成该动作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稳定性训练手段为研究对象,以武术优秀运动员和二线运动员为实验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60余篇,相关论著18部,做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与浙江队、上海队、上海体院队、北京队、云南队、福建队等教练员、优秀运动员进行访谈,收集和总结完成跳跃难度动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1.2.3 问卷调查法。问卷经过8位专家进行效度评定,以及重测信度检验,设计了“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的稳定性训练手段”调查问卷,调查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男子运动员,针对该难度动作的扣分原因以及训练手段的选择等内容进行。

1.2.4 实验法。实验对象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

参照组:石福峰(武英级),许乙静(女,国家一级)。能够高质量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动作,稳定性好。

实验组:温州体校武术套路二线运动员徐建新、陈宝雄、陈林泳、吴灵芝(女)等4人,对于该难度动作,落地不稳定,符合实验条件。

采用VICON3维运动分析系统(VICON MOTION ANALYSIS),分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动作,从助跑起跳、空中动作、落地技术3个环节切入,分别测试2名优秀运动员完成该动作的各个环节和稳定性,然后又对4名二线运动员做该动作的各个环节与不稳定性进行测试。KISTLER大型测力平台主要测试受试者起跳时Z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和加速度,根据3维运动分析系统所获得的运动学参数,精确分析和对比2组运动员在完成跳跃过程中的差异,找出二线运动员不足环节,总结2名优秀运动员完成跳跃动作的成功技术。

本实验采用对照实验法,记录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运动员在完成该动作时的运动学参数,分析两组数据的差距,对实验组的运动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踪训练,以提高实验组运动员的运动学参数,分析运动员能够顺利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难度动作的落地稳定性。从而科学构建武术运动员在完成该难度动作时的训练手段,获得科学的训练方法。

在3个月的跟踪训练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前后实验在同一实验室,同一器械,同一服装,同一批运动员,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分析

调查影响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稳定性的因素: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属于C级衔接难度,由C组裁判员评分。在比赛中常见的影响持器械完成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不稳定,表现在:马步动作两脚依次落地、双脚跳动、单脚移动、身体晃动、失重倒地、手撑地、器械触地、器械碰身等。评判C级跳跃类难度动作是否扣分的评判指标主要有4项:①助跑步数,②转体角度,③击响脚,④落地。而动作习惯、弹跳素质、本体感觉、心理因素、腰腹力量、动作技术、柔韧素质和意外情况等八项因素对以上四项评判指标都有突出影响。课题组对此八项因素对四项评判指标的影响分别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4。

表1 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运动中助跑步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2 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运动中转体角度不足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3 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运动中马步依次落地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4 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运动中附加支撑、 倒地对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稳定性因素,主要是技术和弹跳能力不足。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的技术包括助跑起跳技术、空中转体技术和落地技术3个部分组成。弹跳素质是影响该难度动作腾空高度的直接因素,也是武术运动员完成跳跃难度必备的一项专项素质。其次本体感觉对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稳定性的影响也很大,本体感觉是由本体感受肌梭与肌腱分别感受肌肉的被牵拉的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展的程度所产生的躯体感觉。借助本体感受器就能感知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的每一个动作中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的缩短、放松和拉紧的不同状况,经过大脑皮质复杂的分析综合为完美的完成动作创造条件。再次,动作习惯也是影响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错误的动作习惯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比如起跳前喜欢习惯性的垫步,往往会造成助跑步数不对,以至于被扣分。心理原因对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稳定性也有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敢做难度动作的保证。腹背肌力量及柔韧是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技术的基本身体素质,良好的腰背肌力量和柔韧性能更好地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提高其稳定性。

2.2 实验数据分析

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10项指标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是影响实验组运动员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不稳的主要原因。

3 训练方案

为了使实验组的队员能顺利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针对影响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稳定性的问卷调查和实验结果分析,课题组对实验组队员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即在正常训练之外有针对性选取训练手段强化实验组队员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的能力,增强动作稳定性。对照组队员的训练方案不变。

表5 运动员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不稳的影响因素分析

注:*P<0.05,**P<0.01

3.1 训练计划

特训对象:实验组队员。

训练时间: 三个月,每天下午训练2.5h,其中1.5h为提高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的稳定性的专门训练。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专家会诊基础上本实验的训练阶段的安排,时间的安排,各阶段训练内容、任务、目的以及每个阶段所采用训练手段所占的比率,阶段的负荷量的变化等。

3.2 训练手段的设计

由于影响实验组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不稳的主要原因在于蹬地力量不足,腾空高度不够,摆腿速度及右手摆动速度普遍不及对照组,因此,在训练手段的设计上针对提高摆腿速度、提高腾空高度、提高落地稳定性这些方面进行。在提高专项基本素质的同时,加强专项技术动作的练习,它是顺利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的技术保证。

表6 训练阶段安排

表7 提高摆腿速度的专门训练

3.3 训练方案的具体实施

3.3.1 提高摆腿速度的专门训练。空中摆腿速度越快,完成动作的时间越短,运动员越有充足的时间在空中完成所有技术动作,越有利于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的完成。摆腿的速度跟腿部的柔韧性和腰腹肌力量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摆腿速度首先就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练习循序:韧带练习——腿法练习——腰腹肌练习,在柔韧素质和腰腹肌素质达到一定水平后,应着重加强腿法练习,而且练习时应以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时摆腿动作为准,强化摆腿的专业化。

3.3.2 提高腾空高度的专门训练。腾空高度是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的保证,腾空高度越高越有利于动作的完成。弹跳素质除了运动员先天素质外,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武术运动员的专项弹跳素质。

表8 提高腾空高度的专门训练

提高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腾空高度主要依靠增强运动员相关肌群为主,并且力量练习的形式和辅助跳跃动作须与专项动作接近。

3.3.3 提高落地稳定性的专门训练。落地不稳主要是下肢的力量不够,以及落地技术没掌握,应从这两方面加强落地稳定性的专门练习。

表9 提高落地稳定性的专门训练

3.3.4 提高技术动作的专门训练。提高技术动作是训练的重中之重,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是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的关键。本人从助跑起跳阶段、空中旋转阶段和落地定式阶段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

表10 提高技术动作的专门训练

在助跑踏跳阶段要充分利用助跑所得到的加速度,在踏跳的时刻将向前速度转化为向上的腾空速度,助跑的节奏和正确的身形是很重要的。增加空中的旋转角度是关键,要求要有正确的摆腿角度、快速的摆腿速度和迅速的夹臂速度利于空中的旋转。

3.4 实验结果

4名实验组运动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门训练,为了排除训练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对实验组运动员在训练计划和训练手段上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3个月的训练,对实验组运动员进行第2次同等条件下的数据采集,结果显示4名运动员全部完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动作的角度和落地稳定,难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实验组运动员前后2次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运动员从不能完成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动作的角度和稳定性,到实验训练后全部完成了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动作的角度和稳定性,专门训练后的数据明显优于训练前。

4 结 论

4.1 实验组运动员经过3个月的专门训练后,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动作的角度和落地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实验组2次数据前后对比差异显著,10项指标得到改善,证明专门训练手段对提高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的落地稳定性是科学有效的。

4.2 起跳阶段蹬地最大力量、离地脚脚尖速度、起跳右手摆动速度这3项指标,2次实验前后差异显著,通过专门训练后3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说明起跳阶段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该3项指标。

4.3 腾空阶段击响时重心高度、击响时右手摆动速度、重心最高高度、重心最高点右腿摆动速度,2次实验前后差异显著,通过专门训练后4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说明腾空阶段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提高以上4项指标。

4.4 落地阶段击响时髋角度、空中旋转角,2次实验前后差异显著,专门训练后,落地时重心与两脚踝外侧中心点同垂直方向角度明显小于训练前,落地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落地阶段的技术训练重点应放在缩小击响时髋角度(40°~60°最佳),提高空中旋转角度(必须超过720°),控制好落地时重心与两脚踝外侧中心点同垂直方向角度(正负7°以内最佳)。

4.5 分析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稳定性跳跃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和关键技术环节,制定科学训练方案加以训练,可以帮助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提高难度动作的成功率。本课题组研究成果所提供的训练手段,可以为武术运动员顺利完成高难度动作提供技术指导。

5 建 议

针对持器械旋风脚720°接马步落地稳定性,在进行专门训练时,应从运动员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手段,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特点,灵活运用训练手段和掌控好运动量、运动强度。例如在腾空高度难以提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上述训练手段以提高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来弥补腾空高度的不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中,要正确引导运动员寻找良好的本体感觉和动力定型,提高动作稳定性,加强技术完整性意识,深入理解规则,比较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1] 林小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虞定海,等.上海市竞技武术套路 (长拳类)一二三线运动员选材指标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63-67.

[4] 邱建华,等.旋风脚转体540°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与解剖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4):62-63.

[5] 朱东,郭志禹.竞技武术C级跳跃难度的运动学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6(9):47-50.

[6] 杨新.武术套路中旋风脚转体720°接马步动作踏跳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

[7] 李玉刚,等.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旋风脚720°三维图像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9-42.

[8] 彭云钊,宋经保.武术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猜你喜欢

旋风落地器械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脑力急旋风
脑力急旋风
脑力急旋风
脑力急旋风
外来器械实行集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儿园自制户外体育器械一览表
健身器械
化繁为简,医保支付价可“落地”
法律何以难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