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洋体育发展的现状与战略对策研究

2014-11-27方舒君张同宽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海洋旅游体育

方舒君,张同宽

(1.浙江海洋学院 东海科技学院体军部,浙江 舟山 316000;2.浙江海洋学院 体育与军训教育部海洋体育发展中心,浙江 舟山 316000)

0 前 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经济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10年和2011年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发展海洋经济正式启航,海洋体育借势在沿海各地迅猛发展,沿海和海岛的滨海地区成为最吸引游客的海洋体育旅游胜地。海洋体育是指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生产、生活等设施,依托海洋环境,以健身、竞技、休闲、娱乐、医疗等多种为目的的系列体育活动组合。海洋体育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活动形态,是体育、旅游、休闲、度假的高端产品,伴随着日光浴、海钓、帆船、游艇、沙滩运动、湿地运动等高贵时尚的海洋体育活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追求和享受,那种激荡着崇尚海洋自然力量、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无穷魅力和冒险精神,将吸引人们不断加入海洋体育运动休闲的行列。为此,如何利用我国1.8万多km长的海岸线,借助蓝天、碧海、金沙、绿岛、白浪等自然资源开展海洋体育活动?如何将海洋体育产业和海洋体育文化纳入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文化强国”的战略规划之中?如何通过海洋体育的发展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如何实现海洋体育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教育的紧密结合使其成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与同行进行商榷和探讨。

1 部分沿海省市海洋体育发展的现状

1.1 山东省海洋体育发展现状

山东半岛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山东沿海城市有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日照、潍坊6市及滨州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海域面积15.95万km2,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km,约占全国的1/6,沿岸分布200多个海湾,以半封闭型居,拥有500m2以上海岛320个,近岸水域沙质优良、水动力条件好,海水质量较好,海洋体育开发潜力巨大。

近年来山东省举办了青岛奥帆赛、亚洲沙滩运动会、中国水上运动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在青岛海洋体育发展态势良好,先后开展了中国帆船、帆板、摩托艇、滑水、航海模型、海军五项等海洋体育运动项目,并多次举行大型国内外赛事;在威海成功举办了威海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帆船拉力赛和亚洲HOBIE级帆船锦标赛暨首届全国双体帆船精英赛等海洋体育赛事;在日照市始终保持“蓝天、绿树、碧海、金沙滩”的环境优势下,大力发展海洋体育经济,实施“水上运动之都”的战略构想;而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举世闻名的世界风筝都,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2011年改为公开赛)是目前世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风筝冲浪顶级赛事。

2011年山东省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对海洋体育产业发展描述为“发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潍坊等水上运动设施比较完备的优势,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产业基地”,标志着山东省海洋体育将进入新的发展期。

1.2 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现状

浙江省有海域面积26万km2,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海岸线总长6486.24km,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km,居全国第5位。海岸滩涂资源有26.68万公顷,居全国第三。沿海城市有嘉兴、杭州、宁波、舟山、台州、温州六个城市。嘉兴与杭州“钱江潮”的“观潮节”,吸引国内外众多冲浪高手参与;宁波地处我国东部海岸线中段,全市海域滩涂面积宽广,海岸线漫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借助这些区域的海水、海港、海湾、滩涂、海岛、海船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海洋体育休闲旅游活动[1]。舟山是我国两个以群岛建立的地级市之一,由1390个岛屿组成,近些年来舟山群岛频繁地开展海洋体育竞技比赛和群众性海洋体育活动,如全国休闲体育大会、国际海钓大赛、渔民运动会、海岛民间民俗运动会、滑泥节、全国自行车比赛、国际沙雕节、全国沙滩足球比赛和建立国家队训练基地、帆船、帆板大赛和训练基地等,2011年在舟山创造性地召开了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在海洋体育产业上,建设了舟山凤凰岛游艇俱乐部有限公司和舟山阿尔法游艇俱乐部发展有限公司,是海洋体育运动的经营性实体,拥有400多个游艇泊位的游艇码头,将为舟山市的海洋旅游、海洋体育提供游艇活动服务平台。

台州则拥有8万km2的大陆架海域和280km2浅海滩涂,2012年浙东片区海洋趣味体育大赛在台州三门旅游景区蛇蟠岛滑泥公园举行,项目主要为海涂速滑、混水摸蛤、青蟹捆扎、水上拔河、沙滩负重障碍接力等一系列独具海洋特色的海洋趣味活动。温州的洞头则在体育旅游、山地车运动、背包徒步游等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举办了国际矶钓名人邀请赛,横渡洞头竹屿-南炮台山海峡和泳渡半屏山海峡等海洋体育赛事后,品牌效应正在不断地向外延伸,越来越多的游泳爱好者、海钓爱好者已把洞头当做休闲度假、体育旅游的首选之地。

在海洋体育政策方面,浙江省在2011年出台了《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进一步完善海洋竞技体育、群众性海洋体育和海洋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创建一批充满活力的海洋体育训练基地、产业基地和活动场所,努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海洋体育骨干企业、海洋体育俱乐部和海洋体育协会,打造一批符合浙江海洋资源特点的滨海运动休闲品牌产品、品牌赛事和品牌活动,增强浙江海洋体育的整体实力。这标志着浙江省在发展海洋体育已领先于全国。

1.3 福建省海洋体育发展现状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km,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东山岛具有丰富的海洋体育赛事资源,是水上运动的优良赛场,“曾多次承办一系列全国性和国际性赛事,如全国帆板冠军邀请赛、世界帆板精英赛、全国帆船帆板锦标赛、亚洲帆板巡回赛、中国海钓大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全国帆船冠军赛等”,东山岛已成为国家级帆船帆板训练基地[2]”而湄洲岛的黄金沙滩是海洋体育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白浪、黄沙,景色秀丽壮观,气候宜人,海湾中风平浪小,沙质细腻柔软,水下无礁石,具有鲜明的滨海特色,众多的海岛、岛礁群是良好的海钓场;沿海潮间带有丰富的滩涂资源,以滩涂体育为主,辅以采蛤、观海潮、放风筝、观光、参观、品尝海鲜等参与性的风情民俗旅游活动;有各种疗养院、休养所,面临大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各家疗养院所都有各种体育休闲运动娱乐设施,是海洋康体健身的好去处[3];福建省在2011年《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邮轮游艇业,支持沿海地区船舶、游艇修造企业开发高端游艇品种,建设一批游艇制造、观光基地,加强区域产业协作,壮大游艇产业集群;将厦漳泉地区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集游艇制造、产品研发为一体的游艇产业基地,将福州、宁德、莆田打造成为海峡两岸和国际上知名的邮轮游艇基地”;说明福建省发展海洋体育有了明确的方向。

1.4 广东省海洋体育发展现状

广东省濒临南海,全省大陆岸线长4114.3km,居全国首位;岛屿面积1500多km2,居全国第三位;海域总面积4119万km2,拥有多样的海岸类型和丰富的海洋体育旅游资源;广东省在《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发展海岛观光、海上运动、海底潜游等新兴旅游项目”。2012年7月,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在沿海区域为推进广东省旅游产业园建设,广东省财政部门共安排12亿元,用于扶持滨海旅游产业园和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园建设。近些年来,广东省各地纷纷举行了一系列的海洋体育休闲活动,例如广东海丰的滨海高尔夫、广东湛江的“国际海上龙舟邀请赛”、深圳大亚湾的“中国杯”帆船赛、深圳海钓网矶钓比赛等大型活动。同时各地方利用自身的环境特点,开发和设置了海域游泳、海水浴、日光浴、沙浴、泥浴、近海休闲潜水、高尔夫运动、游艇等海洋体育休闲项目,这些大型的节庆活动的举办,为宣传滨海体育休闲、带动人们参与滨海体育休闲活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5 海南省海洋体育发展现状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是我国管辖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海域面积约200万km2,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并拥有大小岛礁600多个;海南气候属季风热带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22~25.5℃,夏季长达9个月,属长夏无冬地区,暑而不酷,冬季平均气16~24℃,仅有零散冬日,没有气候学上的冬季,有着得天独厚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在北方千里冰封,许多室外体育项目难以开展的时候,海南却可以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沙滩上、在海面上、在海底开展各种海洋体育项目,日光浴以及漂流、驾船、帆板、冲浪、潜水、垂钓、海底探险、水下狩猎、水上乐园、滨海浴场、沙滩足球和排球等多项海洋体育运动[4]。《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采取更加开放的海洋旅游政策,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鼓励发展海洋新兴产业[5]”;《海南“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更为具体提出“深度研究开发,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温泉康乐度假旅游、高尔夫休闲旅游等;发展邮轮游船、水上运动、海洋康疗保健等专项旅游,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同时,《邮轮游艇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潜水管理办法》等也即将发布,这些有利的旅游政策为海南开发海洋体育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6]。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连续三年在海南隆重举行,该博览会融入了极大的“海洋色彩”,潜水、帆船帆板、游艇、冲浪、沙滩排球、空中悬挂滑翔机等海洋体育项目尽数登场,无不彰显出海南具备开发海洋体育旅游产业的先决条件和巨大潜力。海南在打造、策划大型海洋体育赛事中走在前列,如横渡琼州海峡、国际大帆船、帆板拉力赛、潜水等,还与国际摩联合作举办水上F1、CLass1(800马力发动机)世界顶级赛事等项目,为中国海洋体育的宣传推广制造声势,让全世界对我国体育旅游海洋资源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大众参与海洋体育的意识,提高国际游客的吸引力。

2 我国海洋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海洋体育发展在政府规划中的地位末得到应有的重视

通过查阅《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等文件内容,在文件中未提到“海洋体育”概念,但有“海洋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质内容,用“海上运动”、“水上运动”、“滨海体育”等词语来描述,同时,在文件中还涉及海洋体育(游艇)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休闲融合在一起来表述,从这点来分析“海洋体育”词语末进入政府的视野,说明政府高层缺乏认识海洋体育在海洋经济、民生休闲、教育等领域的作用和意义。

2.2 开展群众性海洋体育活动有一定困难

群众性海洋体育是海洋体育发展的主题,也是发展的一个难题,只有群众性海洋体育普及了,面广了,海洋体育才能得到发展。但是,现在群众性海洋体育活动难以得到开展,有很多因素参杂在其中:

其一,著名的海滩一般都是旅游风景区,划归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统一商业性管理,一般的当地群众很难能自由出入这些海滩,海洋体育活动场地所限制,这在一定程度扼制了群众性海洋体育的开展。

其二,受季节气候制约问题,中国沿海省份地处北纬线上下,四季分明,北纬线以北的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天津等省到秋冬季,大风、下雪天气日子增多,且比较寒冷,近些年渤海湾受到冰封港口,渤海辽东湾冬季表层水温为-1~0℃左右,东海冬季表层水温,浙、闽沿岸仅6~14℃,南海冬季水温较高,一般也只在16~22℃[7]。受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只有5~10月才是海洋体育活动开展的最好季节(见表1)。

表1 2012年沿海部份省市年平均气温数据表(℃)

第三,现有的海洋体育项目在技术上含量低,适合大众活动的项目不多。一般以渔民生产劳作项目改头换面而形成的海洋体育项目,劳作性多,趣味性少,开展活动受场地、环境、人为等因素影响大,现在的海洋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滨海体育活动内容上,每年盛夏各大海滩的游泳、海滩戏水是海洋体育的主要活动内容,这些内容项目重复率高、技术含量低,涉海空、海底、惊险、刺激的海上蹦极、潜水观光、海岛野外生存、风筝冲浪、海上蛟龙等许多新颖的、刺激的、时尚的海洋体育项目没有被开发和挖掘。再如弹涂船(泥马)活动,滑行要在湿地泥涂上滑行,一活动费力,二在滩涂湿地活动时全身容易脏,清洗比较麻烦,很难坚持长年练习和开展。因此,这类项目需要改造和改进。

第四,海洋体育活动项目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海钓活动。在舟山海钓游客年接待量在7万人次左右,而符合条件的海钓经营管理机构的游客接待量仅为3万人次左右,其余的则是雇无证小船出海自由选位进行海钓,因此,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小船吨位小、海浪大,船会摇晃很厉害,很难安全登礁,而且,这些民间小船缺乏必要的救生设备,加上部分海钓者缺乏海钓知识,冒险出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第五,在海洋体育项目中很多活动项目要投入足够多的“闲钱”才能开展,如游艇、海钓、帆船等项目投资要很多,如游艇,其购买的价格从几十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大型豪华游艇价格一般都上千万元,中型游艇在二百万元以上,小型游艇从几十万元到二百万元之间,而租赁一条限载6人,长8m,起租价要人民币4800元/h,是一般的工薪阶层和老百姓不能长期承受和玩不起的贵族体育。象海钓工具,一般价格在1万元左右,因此,没有足够的“闲钱”,群众性的海洋体育活动很难得到开展。

2.3 海洋体育市场和产业小,尚没有形成规模

我国体育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到0.8%,其中75%以上的产值都是通过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装备等实物型产品销售获得的,只有不到25%是通过体育劳务和体育服务等活动型产品的销售获得的[5],而海洋体育在这方面的贡献率则更小;海洋体育是新兴的体育活动,且在沿海和海岛地区开展和流行,其市场在沿海和海岛地区,规模比较小,产品档次低,依赖进口器材较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也比较低,海洋体育市场和海洋体育产业链正处于发育或雏形阶段;但海洋体育市场的引导者已经预测到海洋体育发展的未来前景,海洋体育市场正从对滨海海洋体育市场走向海洋体育市场,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在沿海和海岛地区投资,建立游艇、海钓、帆船、帆板训练基和产业基地。

2.4 海洋体育教育与管理人才缺乏

在海洋体育发展中,海洋体育教育与管理人才是海洋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海洋体育教育与管理人才是传承与发展海洋体育专业人员,通过海洋体育教育使海洋体育推广与普及,从而使更多人掌握海洋体育技术和技能,能使更多人参与海洋体育活动。但目前在海洋体育教育事业中缺乏高等海洋体育院校、教育师资、教育专业,缺乏高级的海洋体育专业人才策划与管理,虽然像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浙江省等沿海省市都建有海上运动训练基地,但这些基地都针对竞技性,很少对社会、对大众开放。

2.5 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体育的冲突

海洋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要开发海洋资源,如海岛岸线资源、海域资源等资源,而海洋体育的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的、美丽的海洋氛围,从而使人和自然、人和海洋得到和谐和统一,一旦海洋资源开发,使得自然岸线遭到破坏,特别是围海造地对海洋体育休闲渔业——海钓的近岸渔业生态资源是一个较大的破坏;海域资源的开发,使得海域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影响海洋体育活动的环境与资源。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体育的发展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矛盾需要我们科学、统筹地研究。

3 发展海洋体育的战略思考

3.1 发展海洋体育的基本条件

纵观体育事业发展的经略,认为要发展海洋体育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海洋体育资源开发和设施的建设,这是发展海洋体育的基础;二是要有合适发展海洋体育的政府政策和措施,因为政府政策在发展海洋体育中具有引领、指向、扶持等作用,也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三是要有一定的海洋体育环境和商业氛围;四是要有一定的海洋体育参与者,主要是经营者、组织者和活动者,他们是发展海洋体育的主体;五是大众要有一定的“闲”钱;六是要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发与补偿的关系。

3.2 发展海洋体育的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人海和谐、海陆联动、江海连结、山海协作,统筹处理好钢性(陆地)体育与海洋体育、学校体育教育与海洋体育教育、竞技体育与海洋体育休闲、旅游,海洋体育与大众全民健身活动、海洋体育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等关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海洋体育竞技体系和赛事、群众性海洋体育文化体系和活动、海洋体育产业与海洋旅游产业相结合新体系,努力把海洋体育事业建设成为我国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科教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有知名品牌的海洋体育赛事、有大众海洋体育活动频繁、与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相结合的海洋体育大国。

海洋体育发展的战略定位,立足于我国海洋体育资源条件、群众性海洋体育的开展、海洋体育产业基础、海洋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结合的默契度,加快海洋体育的开发,优化发展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海洋体育发展示范区,现代化海洋体育的先行区和国际化海洋体育的先导区,使三亚、海口、舟山、宁波、青岛、厦门、大连、威海、烟台、日照、盐城、秦皇岛、深圳等部分沿海城市成为海洋体育发展的示范区、海洋体育产业发展的集聚区、海洋体育精品赛事先导区、海洋体育休闲娱乐旅游的核心区。

3.3 发展海洋体育的原则

3.3.1 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国缊藏巨大的海洋体育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本优势、品牌优势,加强区域间、地区间的交流合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实行差别化竞争,走精品化、质量臻致和特色鲜明的海洋体育发展道路。

3.3.2 、海洋体育与旅游、教育、文化联动的原则。整合我国海洋体育文化资源,创新海洋体育产业内容和协作、联合的长效机制,推动海洋体育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的合作和联动,大力发展海洋体育旅游休闲产业、海洋体育教育产业、海洋体育赛事产业和海洋体育养生康体产业,推动海洋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开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3.3.3 整合提升,集群发展的原则。注重区内与区外结合,统筹内外开放,科学谋划海洋体育发展的空间布局,健全海洋体育产业的投融资、对外开放等平台,培育海洋体育产业集群,以增强海洋体育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重点沿海城市和海岛地区建设一批海洋体育产业集聚区,提高海洋体育经济集聚效益。如可在舟山依托发达的造船工业,抢先占领制造游艇、邮船等海洋体育制造产业的高地。

3.3.4 海洋生态优先,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则。注重保护和开发并举,坚持海洋体育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注重海洋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积极引导人们在参与海洋体育活动中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并在享受海洋体育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中自觉养成习惯,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促进人与海和谐,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3.3.5 科教先导,人才为重的原则。在发展海洋体育规划中要注重近期、兼顾远期,要优化海洋体育在人才、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对口科研院所和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海洋体育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促进海洋体育向平民化、科技化、生态化、休闲化、产业化转变,不断提升科技教育对海洋体育发展的支撑能力。

4 海洋体育发展的战略要点与对策

4.1 要在高屋建瓴中统一认识发展海洋体育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海洋体育,首先要在政府高屋建瓴中统一思想认识,不但要在认识海洋体育在发展“海洋经济”和“文化强国”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而且要付诸于实践行动,出台扶持、倾斜海洋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条例等,特别是沿海各省市要制订发展海洋体育的规划,这是指引海洋体育发展的航标,因为政府的政策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意志、行为及方向,具有导向作用。

4.2 发展海洋体育要在群众中普及与推广

群众性海洋体育是海洋体育的发展主题,只有群众性海洋体育普及了,面广了,海洋体育才能得到发展,首先要普及与推广海洋体育运动的科学知识;其次要引导、引领人们参与海洋体育健身的理念;三是要加快发展普及性的大众化的海洋体育运动项目;四要探索新时期海洋体育工作新模式和创新体制;五要将海洋体育健身活动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基本要素,形成后奥运体育文化氛围,促使人们形成一种以终身体育为行为习惯的健康生活方式。

4.3 要培育和扶持一定的海洋体育市场和规模

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培育和扶持一定规模的海洋体育市场,要对现有的海洋体育设施和基地实行改革,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发展;要探索和完善海洋体育场馆、海域、海岛等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承包责任制,租赁制等相关模式,使管理目标清晰、内部运转有序,不断提高效益。

要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活跃海洋体育市场。沿海各省市要大力引入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体育经营、管理理念、经验、制度及一整套手段和办法,对海洋体育场馆、海域、海岛等资源的开发资产情况进行科学地分析及市场定位,合理引进适合群众需求的海洋体育竞技、健身、娱乐、休闲等项目,并进行商业运作,扩大创收与效益,并在人员培训、资源配备、场馆设施的维护、保养等方面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场馆设施的经营效益。

鼓励建立海洋体育场馆、海域、海岛等海洋体育资源开发的战略联盟,采用集团化、模块化经营管理。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整合区域内的各类海洋体育活动,确定重点项目,实现连锁经营和联合开发,提高海洋体育场馆和产品的经营效益。着力改变海洋体育赛事部门办,各项目、各赛事各自经营的局面,要有效地利用各地的优势,集中资金、项目、赛事和人才优势,形成海洋体育品牌产品,做大做强。

4.4 发展海洋体育要与教育、旅游、文化相结合

整合我国海洋体育文化资源,创新海洋体育产业内容和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海洋体育与海洋文化、海洋体育与海洋旅游、海洋体育与海洋教育的互通和联动,大力发展海洋体育休闲娱乐产业、海洋体育旅游产业、海洋体育赛事产业、海洋体育教育培训产业和海洋体育养生保健产业,推动海洋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开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4.5 发展海洋体育要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海洋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其发展,发展海洋体育也是如此,如海钓运动产生的垃圾和鱼类资源减弱、海上动力艇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等,因此,要结合海洋自然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绿色海洋体育、生态海洋体育,切实把发展海洋体育的过程变为城市、海岛增添绿色,打造成蓝天、碧海、金沙、绿岛、白浪、人善、和谐的海洋生态新环境。

4.6 发展海洋体育要与构建海洋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

一是要通过体育高等院校和涉海院校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来培养海洋体育专业人才,寻求体育高等院校和涉海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协会、基地开展联合培养机制,建设海洋体育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培养紧缺的海洋体育人才,投放海洋体育市场,来充实海洋体育人才领域;二是利用我国海洋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环境资源,建设海洋体育人才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实践基地,开展在职培训,对一些海洋体育机构、海洋体育场所、海洋体育产业、海洋体育行业协会、海洋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职工、指导者等进行在职轮训、脱产培训、进修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海洋体育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修养。

[1]周理崖.长三角地区海洋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C].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2:103-108.

[2]李明峰.福建东山县滨海体育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李建生,郭利翔.对沿海城市滨海体育旅游开发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9(4):131-133.

[4]李贺.对海南发展滨海体育旅游的初步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0(7):48-49.

[5]凌平,刘金利,李雪飞.对我国海洋体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16-22.

[6]江军,过建春.青岛滨海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6(6):23-25.

[7]孙湘平.海水温度.中国的海洋[OL]http://baike.so.com/doc/5734633.html.

猜你喜欢

海洋旅游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海洋的路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旅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