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2014-11-27赵玉林
程 萍 赵玉林
(1.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2.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0)
一、引言
高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和经济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则是提升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近十年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并有效带动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投入日益增多,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然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取决于创新效率的提高。近些年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已逐步提高,在全国排名从“八五”期间的第16位上升到“十一五”期间的第12位,已在中部地区名列第一[1]。然而,创新能力强是否意味着创新效率也高?湖北省的科教优势为什么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否与创新效率有关?鉴于此,本文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
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问题近些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Triplett对高技术半导体制造设备、半导体及计算机设备相关高技术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及分析[2];Raab对美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一些州的高技术产业对当地经济绩效做出了不小贡献[3];Akihiro分析了日本医药产业R&D创新效率的变化情况[4]。国内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效率评价的关注始于21世纪初,薛娜和赵曙东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和规模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存在创新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创新人力不足等问题[5];路永明对我国高技术产业17个行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对各行业的规模收益状况进行了分析[6];吴和成利用“十五”期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5大高技术产业R&D效率,结果表明,我国“十五”期间有些高技术产业R&D效率高,有些高技术产业R&D效率则较低[7];官建成等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找出了技术创新投入冗余量和产出不足量[8];吕品和范家琦计算分析了高技术产业17个行业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率仍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但这种差距在逐年缩小[9];赵琳等按我国高技术产业行业分布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化的趋势各不相同[10]。
从以上研究文献可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评价方法各有特点,国内关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各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差异性比较研究还不够,缺少动态研究。本文构建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进行数据处理。为避免时滞和偶然因素产生的偏差,选取多个时段数据,对各省域进行科学、客观、动态评价和实证分析,并且将湖北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水平置于全国各省域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为制定有关提高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术创新效率是一个多要素投入、多产出的动态复杂系统,难以直接衡量,进行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主要是通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相对有效性进行的。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效率指标的选择上尚无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但对于创新的投入指标,大部分学者通常会把人才投入和资金投入视为技术创新两种基本的投入要素,但具体研究过程中选取的指标则有所不同,有学者选取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作为投入指标,有的则选取R&D人员和R&D经费作为创新投入指标。对于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大多数学者采用专利、新产品销售收入等作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本文对于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的选择,考虑到投入主要包括人力投入、经费投入和物力投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指标选择更具实际意义。因此,人力投入指标主要选择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经费投入指标主要选择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物力投入指设备投入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作为物力投入指标。对于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选择,侧重考虑创新活动的价值体现和直接表现。衡量创新活动产出的最直接指标是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拥有发明专利数、专利申请数、利税、当年价总产值。
根据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要求高度代表性、综合性以及指标间要满足相对的独立性等原则,运用SPSS19.0软件对以上18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将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剔除,最终选取人员投入、经费投入、设备投入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作为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即科技活动人员总数、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选取技术产出、新产品产出、产业产出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作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即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和当年价总产值(见表1)。
三、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一)数据来源
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1年),分别整理出全国30个省域1995~2010年各年的上述12个指标的数据(由于西藏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统计数据缺失,因此本文中没有选取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以便对各省域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动态评价及比较分析。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间存在时滞,且存在各种偶然因素,年度数据也常会存在偶然性。为消除这种时滞和偶然因素产生的偏差,本文选取时段数据,即将各省域各年份各指标数据按每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九五”期间、“十五”期间、“十一五”期间)相对应5年数据进行算术平均。由于“八五”期间国家尚无统一的统计数据,各省域尚未统一高技术产业统计口径,因此将“八五”末的1995年数据代替“八五”时期的指标数据。这些数据既反映同一省域不同时段各评价指标的变动情况,也反映同一时段各评价指标在各省域间的差异。
表1 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效率的计算涉及多种投入与多种产出,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计算技术效率是比较有效的方法。DEA测算技术效率有投入主导模型和产出主导模型,由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尚未达到最优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可变规模报酬的模型。因此,运用投入主导的BC2模型,该模型能分别计算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比较容易分析高技术产业技术无效率是源于纯技术无效率还是规模无效率,从而进一步明确改进技术创新效率的着力点。采用DEAP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计量,将数据代入deap2.1软件,得到“八五”至“十一五”期间中国各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
四、实证评价与分析
(一)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动态评价与分析
1.数据处理
通过deap2.1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计算,分别得出“八五”、“九五”、“十五”及“十一五”期间中国各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以及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具体见表2所示。
2.比较分析
从表2可见,“八五”至“十一五”期间,天津、海南、青海、新疆4省市区在4个时段的技术创新效率均为1,即DEA有效,说明这4个省市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一直利用充分;福建、山东、云南和内蒙古4个省区在4个时段中有3个时段的技术创新效率为1,4个时段平均在0.9以上,说明这4个省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利用也是较充分的。上海、贵州、内蒙古、重庆4省市区在这期间的技术创新效率呈上升态势;广东、广西、浙江、河南4省区这期间的技术创新效率呈下降趋势,存在创新资源浪费现象;湖北、吉林、湖南、辽宁、江苏、安徽、陕西、河北、宁夏9省区在这期间的技术创新效率呈U型变化。
表2 “八五”至“十一五”中国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
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与全国各省市区相比明显偏低,低于历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八五”至“十一五”的4个时段,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平均为0.488,在全国排名第24位,在中部排第四位。“八五”期间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为0.625,在全国排名第25位;“九五”期间下降至0.291,在全国排名下降到第28位;“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有所回升,“十五”期间为0.424,在全国排名第17位;“十一五”期间为0.61,在全国排名第22位。湖北省是科教大省,具有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但由于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挥,制约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八五”至“十一五”期间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值分别为0.63、0.29、0.42、0.61,呈 U 型变化;但在全国的相对排名却仍处下降态势,虽在“十五”期间由第28位上升至17位,但“十一五”期间又下降至22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湖北省技术创新效率非有效呢?这就要进一步分析其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松驰变量情况。
1.规模效率低
为了分析技术创新效率低的原因,将技术创新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八五”至“十一五”期间4个时段,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中纯技术效率值分别为0.84、0.51、1、0.9,平均为0.81;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为22、28、并列1、22。纯技术效率普遍高于同期的技术创新效率,且有的时段已达到有效值或接近有效值。而这期间的规模效率分别为0.74、0.57、0.42、0.68,平均为0.60;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为28、25、28、23。规模效率普遍低于同期的技术创新效率,远低于同期的纯技术效率。由表3可见,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低。
表3 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分解
2.创新资源投入利用不足
通过对技术创新效率DEA非有效省份松驰变量的分析,可以发现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八五”至“十一五”期间的人力资源投入和经费投入普遍存在投入冗余问题。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八五”期间科技活动人员总数(S1-)和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S2-)的投入冗余松驰变量值分别为1 656.13和1 370.43,“九五”期间分别为2 606.34和918.64,“十一五”期间分别为5 751.69和3 354.63;在经费投入方面,“八五”期间R&D经费内部支出(S3-)和新产品开发经费(S4-)的投入冗余松驰变量值分别为1 264.85和31.3。“九五”期间新产品开发经费(S4-)和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S5-)分别为2 473.5和2 362.82;“十一五”期间分别为7 284.89和568.59。
3.创新产出不足
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八五”至“十一五”期间普遍存在产出不足问题。在技术产出方面,“八五”期间拥有发明专利数产出不足松驰变量(S2+)为5.28,“九五”期间为0.98。在新产品产出方面,“八五”期间新产品产值产出不足松驰变量(S3+)为83 420.44,“九五”期间为101 358.1,“十一五”期间为498 931.44。在产业产出方面,“八五”期间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出不足松驰变量(S4+)为13 184.64,“九五”期间为94 054.33,“十一五”期间为496 002.76。“十一五”期间利税产出不足松弛变量(S5+)为7.25;“九五”期间当年价总产值产出不足松驰变量(S6+)为11.84,“十一五”期间为54.14。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一,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与全国各省市区相比明显偏低,低于历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八五”至“十一五”的4个时段,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U型变动轨迹,“八五”期间创新效率值为0.625,在全国排名第25位;“九五”期间下降至0.291,在全国排名下降到第28位;“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有所回升,“十五”期间为0.424,在全国排名第17位;“十一五”期间为0.61,在全国排名第22位。4个时段平均为0.488,在全国排名第24位,在中部排第四位。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挥,制约了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其规模效率低,因此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改善规模收益。湖北省高技术产业的纯技术效率普遍高于同期的技术创新效率,其规模效率普遍低于同期的技术创新效率,远低于同期的纯技术效率。可见,政府决策部门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引导,不能一味鼓励规模扩张,盲目地开展高新技术项目,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和产业趋同,改粗放的投资方式为更集约、更合理的投资方式。
第三,创新资源投入利用不足也是导致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因此要系统高效地规划创新资源的投入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八五”至“十一五”期间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人力资源投入和经费投入方面存在投入冗余。可见,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低,不是资源投入数量问题,而是其投入资源质量及合理配置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缺乏系统的规划,资源投入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导致创新资源投入利用不足,出现投入冗余问题。因此,在投入资源时,要根据湖北省高技术产业的特点,注重调节与规模相匹配的投入结构,系统地规划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量,避免任何一种投入增加对创新活动产生制约。
第四,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不足现象不仅说明投入要素使用效率不高,从侧面也体现了技术创新产品转化程度不高,因此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商品化。具体而言:引导高新科技园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及扩散的有效空间,积极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使高技术园区成为教育培训、研发、生产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的联合体;加强园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园区成为促进高技术研发及转化的主要基地。同时,还要发挥多方合作的作用,实现高技术成果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这一过程需要科研人员、高科技企业、银行、风险投资者、专业咨询机构等共同参与。因此,推动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政府扶持的方式,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和知识共享网络。健全技术创新扩散链条,加强多方合作,对于推动湖北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至关重要。
[1]赵玉林,程萍.中国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6):77—85.
[2]Jack E.Triplett.High-tech Industry Productivity and Hedonic Price Indices[C]//Industry Productivit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Measurement Issues.Paris:OECD Proceeding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6:168—189.
[3]Raab Raymond,Pradeep Kotamraju.The Efficiency of the High-tech Economy: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Indexes versus a Performance Index[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6,46(3):545—562.
[4]Akihiro Hashimoto,Shoko Haneda.Measuring the Change in R&D Efficiency of the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8,(4):1—8.
[5]薛娜,赵曙东.基于 DEA 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7,(5):135—141.
[6]路永明.基于 DEA的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经济师,2008,(3):46—48.
[7]吴和成.高技术产业R&D效率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5):83—89.
[8]官建成,陈凯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19—33.
[9]吕品,范家琦.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基于DEA的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J].技术经济,2010,29(7):1—5.
[10]赵琳,范德成.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及动态演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