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14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综述
2014-11-27韩元军
韩元军
(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 100005)
2014年4月19日至20日,以“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的2014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携程旅行网、海航旅业协办。国家旅游局领导、年会协办单位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旅游学界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了会议。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出席年会并讲话,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年会进行了总结,国家旅游局副司长周久才发布2014年国家旅游局科研立项名单和2013年优秀学术成果奖名单并颁奖,海航旅游集团副董事长兼CEO杨建红、携程高级副总裁郭东杰分别为年会致辞。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陆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谷慧敏、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郭鲁芳分别以“四源并流,双元互动,丰富中国旅游学术思想”、“中国旅游学研究的思考”、“中国华人酒店管理学者学术影响力研究”和“休闲:回归生命的初心”为主题做专题发言。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张栋、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所所长宋子千等分别主持了各分论坛。
一、中国旅游研究与学术思想的形成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指出,旅游学术思想的形成需要全国旅游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以更高的理论自信,更加自觉地站在世界旅游科学的前沿,更加自觉地融入到党和国家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去,既要解决“旅游是什么”等基础理论问题,又要解决“旅游发展为什么”、“依靠什么”、“做什么”等发展理论问题,既要追求科学研究自身所需要的逻辑自洽,又要致力于解决旅游发展实践中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海航旅游集团CEO杨建红认为,海航旅游集团正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探索建设旅游生态圈,希望用航空的高品质服务,对整个旅游行业的服务有所促进,同时让公平正义成为市场的准则。携程高级副总裁郭东杰认为,移动互联网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将从根本上颠覆旅游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商业盈利模式,从而达到旅游企业流程再造和旅游产业价值链重组,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和现代服务业。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从历史和方法两个角度,阐释了中国旅游学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了旅游学术活动中存在的“旅游研究”和“规范旅游学”二元性特征,并就如何丰富中国旅游学术思想的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从朴实到普适”、“从流入到溢出”、“从进口到出口”四方面的建议。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陆林认为,中国旅游问题研究比较重视研究形式而忽略研究结果价值,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现代旅游学的本土化,加强与中国旅游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运用旅游学的知识,研究和解释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和发展现代旅游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谷慧敏分享了华人学者在酒店管理领域的研究情况,她认为,近十年来,整个华人在酒店管理研究国际化、在整个知识贡献上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从总量上看,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从事酒店研究的主要学者集中有限的高校范围内。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郭鲁芳分享了最新的休闲研究成果,她认为,休闲要回归生命的初心,以快乐为导向,以实现自我为最终目标。
二、移动旅游时代的业态创新与理论建构
微驴儿联合创始人盛迪认为,在移动旅游时代能否精准地帮用户匹配他所需要的东西是未来有价值的一个方向。用户体验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你的目标群体是不是真的只依赖你,抓住了用户的核心诉求,体验差一点也没关系。途客圈联合创始人黄而慧认为,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两方面的改变,一是信息的获取方式,二是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的场景也在变化。对移动产品来讲,需要首先站在用户角度,用户怎么去用你的产品,这点很重要,比如做旅游攻略需要设计人员自己亲身使用产品。携程无线事业部副总经理喻晓江认为,科技的创新往往来自于欧美,但是应用的创新、实施的创新是来自于国内,移动旅游市场空间足够大,容得下去哪儿、艺龙等公司百花齐放,在新的机遇面前,携程最大的包袱是思维模式。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认为,在移动端要设计好的产品,需要在私家车、地铁、公交车等不同场合,在面临不同地方方言、噪音等复杂环境下,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才能设计出用户体验好的产品。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锋认为,休闲客户不断壮大和移动技术成熟为旅游APP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是,由于用户黏性和软件使用频率的不确定,旅游APP只有提高用户使用率才会获得发展机遇。
三、新旅游生态圈的培育与产业思想的形成
海航旅游集团副董事长兼CEO杨建红认为,旅游业正在成为时代热点,腾讯基于它的社交核心能力,阿里凭借做电子商务交易的能力,百度基于搜索能力,纷纷拥有了自己的旅游生态圈。过去生态圈的竞争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未来这种竞争可能会演化成为一个企业圈和一个企业圈的竞争。中青旅总裁助理丁重阳认为,新经济业态下,不同的相关的一些业务,相关的一些行业的竞争者,形成一个圈或者是一个环形,但是与传统圈层有一些不同,环形的这种生态可能是对于传统产业链的一种减化,把从互联网思维或者全新思维当中一些环节减掉。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认为,未来的市场是以巨头为核心的旅游生态圈之间的竞争,互联网BAT和海航构成BATH,正在以庞大的快速成长的这种旅游市场作为推力和机会,在形成着自己产业成长的战略取向和路径。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丽云认为,生态圈的打造一定要实现“1+1>2”的效果,过去的企业不管是横向一体化还是纵向一体化,倾向打造成巨无霸型,现在通过打造平台或者生态圈,实现一家核心企业加上若干家利益共同体或者利益相关者。
四、区域旅游创新实践与国家旅游发展思想
广州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张清河认为, 国家的旅游发展思想是带有全球性、区域内的旅游创新实践,拥有自主的一种变通的能力,它不单是一个政府管理层面的,更是行业推动层面的。北京市旅委副主任安金明认为,区域旅游与国家旅游发展思想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第一是大和小,第二是职能和空间,第三经济与生态。南开大学李天元教授认为,国家旅游发展思想不是狭隘国家旅游业发展思想,也不仅是国家发展旅游业思想、国家发展旅游事业的思想,里面包含旅游业,也包含非旅游业。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院长胡静认为,对于国家旅游发展思想,从观念的角度看,旅游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产业,它一定是一个社会事业,我们过去是事业后来变成产业,现在应该是产业和事业并重。
五、国际视野下的学术研究与实践互动
广西大学教授黄爱莲作了“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与北部湾应对策略研究”的报告,作者认为广西北部湾要打造海上跨国邮轮度假旅游为主体,游览观光、商务会展、康体养生、文化体验、休学科考以及休闲地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国际性旅游精品。南开大学副教授陈晔作了“旅游目的地研究的实践导向”的报告,作者提出国际旅游目的地研究内容涉及目的地竞争力、目的地营销、具体营销策略、目的地治理、目的地历程演化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旅游系主任谢婷作了“游客调查的抽样方法及其在学术论文中的表达”的报告,她分析了怎么抽样,讨论了样本代表性问题,最后以案例分析了抽样过程。中国科学院副教授刘俊作了“气候变化和旅游业”的报告,他分析了气候对旅游的影响、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研究的特色以及一些能够帮助和辅助学者开展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的现代方法。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冯翔以其承担的杭州旅游国际化规划等为例,分享了理论如何与产业实践相结合、如何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一些心得,她建议有国外学习经验的人,最大任务就是做一个知识准确的传递者。
六、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
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曹国新分析了旅游研究的方法问题,他认为社会科学是求善的,一定要追求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好的旅游研究一定是一系列的深刻全面的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叶欣梁分享了邮轮产业和邮轮经济的研究,分析了上海邮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邮轮标准研究的服务管理标准、邮轮港硬件标准、服务质量标准、港口作业标准。吉首大学副教授周运瑜作了“企业运营中环境材料认知和效率结构关系研究”的报告,他认为,环境材料认知对环境意识有正向影响,虽然环境材料认知可以直接产生环境效益,但是经过环境意识影响更加迅速,酒店大部分环境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七、理论抽象力的培育
北京工商大学王敬武副教授以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基础,阐明旅游世界之存在于思想,并力求使自在旅游世界转为自为旅游世界。北京联合大学徐菊凤教授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对旅游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的含义、关系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这两个概念是中英文学术界创造的具有旅游学科独特含义的专属概念。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刘苏衡对旅游研究的本质、旅游学的学科地位、旅游研究方法进行了重新思考,她认为,旅游学研究的核心是旅游者,是研究人的学问,她从旅游体验视角提出大旅游和小旅游的概念。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邱宏亮博士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及游客重游意愿的三者关系。青岛大学副教授张言庆以SCP分析框架为基础,从全球视角分析了国际邮轮旅游产业组织的情况,认为国际邮轮旅游业具有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邮轮企业的利润空间有缩小趋势。《旅游学刊》副主编吴巧红建议中国旅游学者应该具备全球视野、本土思维,国内学者要了解国际学者是在思考什么,同时要在本土思维的角度下,对最基本的旅游学科问题有所推进。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宋瑞认为要培育理论抽象力,需要从系统训练、长期积累两个方面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