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在广西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及应用*
2014-11-27韦家瑜
韦家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与休闲管理系,广西 桂林 541006)
引言
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总能吸引人们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回忆。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吸睛点”开发成旅游品牌项目,总能成为游客心向往之的圣地,如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的“天外狐仙·新刘海砍樵”、杭州的“印象·西湖”和“宋城千古情”、杨丽萍的“云南映象”等。
神话和传说经常被相提并论,有的神话是传说的神话,而有的传说又是神话的传说。到底孰是神话孰是传说?实际上,神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游国恩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2]。”而广义的神话是指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通过非科学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加工成的神与自然,神人生活及斗争的故事。它形象地表现了人民征服自然、战胜邪恶的理想和追求。
在广西的名胜古迹、民俗风情乃至风味特产中,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广西各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西的历史人物,古迹、掌故一起,构成了广西旅游业的人文旅游资源。把神话传说有机地引进广西各地的旅游景点,充实旅游点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点的文化品位,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来吸引游客,使旅游点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旅游景区营销中,注重以神话传说为媒介,挖掘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塑造景区品牌形象,提升景区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促进广西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回顾
神话传说作为一种民俗资源,并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多。主要表现在较早期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黎宇宇论述了神话传说在提升海南旅游的知名度、增加吸引力、拓展旅游知识视野、增加游客的愉悦性中的作用及为开发海南旅游商品提供思路。陆坚、孙秀华提到神话传说与旅游文学的关系,并强调神话传说在旅游中的文学审美价值。彭谊论述了传说故事的旅游文化价值和旅游审美价值。这个时期的学者和旅游开发管理者更加注重的是著名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研究,而忽视文化的内涵挖掘和运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业态的层出不穷和视野的开拓创新,学者们的研究也更加关注旅游业中的文化开发,此时的民族旅游、民俗旅游兴起,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源得到挖掘和开发创新。神话传说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特点和功能也得到重视和探讨。较为突出的是周书云则从神话传说能增加旅游地的文化底蕴和提升知名度、是景点命名的源泉、是旅游地造境的依托、是导游必不可少的知识5个方面来阐述神话传说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曲玉镜分析了神话传说旅游资源依附不同的对象载体而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情感和结构特征,并在开发中提出建议。张屏、赖启福、郭旭颖论神话传说在导游讲解中的应用。蓝巧燕、李华以桂西红水河流域的大化、都安、巴马等地的布努瑶创世神话古歌——《密洛陀》为研究个案,提出密洛陀文化的潜在旅游价值及其开发意义。冯景云将神话传说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相结合起来进行策划,突出神话传说在旅游形象传播中的作用。谢穑则从神话传说与景点命名、寺庙祠堂、书法绘画雕塑、歌舞起源、建筑及节俗的关系来阐述湖湘神话传说在旅游经济中的表现。向玲玲、龚晨枫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来研究旅游地神话传说。曲玉镜探讨了神话传说旅游资源的功能及开发策略。李春华论述了庐山风景区的民间传说在旅游开发中起着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传承传统文化及塑造庐山形象等方面作用。孙颖、韩国春、郑悦阐述了秦皇岛神话传说的内容和特点、开发现状及开发对策。韩燕妮、张敏娜华山景区为例,阐述神话传说在旅游景观中的审美距离、审美节奏、审美情趣3个层次的作用进行分析。屈中正、陈敬胜把神话传说与森林旅游结合进行研究分析。孙颖、赵丽娜、马秀丽对神话传说与秦皇岛旅游形象策划进行跨文化研究。平南对中原黄帝神话传说的内容及其旅游价值进行研究。石沟俗人则对神话传说与文化旅游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进行探讨分析。
综上所述,神话传说与旅游的关系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是神话传说在区域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功能和关系作用研究,这部分占多数篇幅;二是神话传说本身旅游资源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方面研究;三是体现在神话传说在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突出表现在个案研究、旅游形象策划、导游解说、旅游审美等方面。但是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涉及广西神话传说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广西神话传说的旅游开发价值研究及实际运用研究等方面,存在研究不足和欠深入分析问题。基于民俗旅游开发视角来分析和探讨神话传说在广西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和应用问题,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广西民俗旅游资源中的神话传说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多个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特点,从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产生了独具魅力的神话传说,成了民俗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姆六甲》、《侯野射太阳》;苗族的金银铸日月神话、《苗族史诗》、《苗族古歌》;瑶族的《密洛陀》、《盘古开天地》、《伏羲兄妹》、《盘瓠》;侗族的《嘎茫莽道时嘉(远祖歌)》、《洪水滔天》、 《丈良丈美》、《侗族祖先落寨歌》;《覃三九赶山造海》、《三娘与土地》、《格射太阳和月亮》、《李海进智斗皇帝》、《恩爱石》;仫佬族创世神话有《天是怎么升高起来的》,及反映洪水滔天、人类再生的《伏羲兄妹造人类》等等,都是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又如,宁明花山壁画,孕育着壮族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传说。以想象丰富的神话传说而闻名的桂林神仙洞府——七星岩、象山水月、漓江画廊中的望夫石、花桥等,既美丽又有内韵;柳州鱼峰山——相传当年壮族歌仙刘三姐唱歌的地方;毛南族《盘古的传说》等都有其引人入胜的传说。少数民族地区,土特产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故事传奇,如壮族的铜鼓、绣球、壮锦、毛南族的花竹帽、苗族的蜡染、瑶族的长鼓等各有特色,可谓绚丽多姿,他们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在今天,无论是在博物馆里参观的游客,还是在旅游地购买纪念品的游客,是不会轻易放过这有意义的游览项目。
三、神话传说在广西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一)神话传说在广西民俗旅游中的传播作用
神话传说的流传具有广泛性,不管是口头相传还是书面形式,都具有很强的文化向心力,能在人们群众当中产生广泛影响。在地域特色鲜明而又比较健康的神话传说发源地,开发商以神话传说为吸睛点、卖点和亮点,打造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民俗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和体验,扩大该景区景点的社会影响力。比如,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事,是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这个故事被搬上荧幕后,随着电影《刘三姐》在国内外的多次上映,其流传范围极广,刘三姐形象的知名度很高。借助于刘三姐的传说,广西一批旅游点得到了宣传。相传刘三姐在阳朔的千年古榕树下将绣球抛给阿牛哥,缔结了一段良缘。美丽的传说与遇龙河诗画般的田园风光的融合,成就了大榕树景区的美誉。凡游桂林阳朔者,无不慕名来游,并在此买个绣球作纪念。同样得益于刘三姐的传说,就是近年来享誉海内外的阳朔刘三姐歌圩景区的《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开创了中国旅游景区实景演出的先例,打造出中国大型演艺实景演出的第一品牌形象。位于桂林桃花江畔的刘三姐大观园景区同样得益于刘三姐民间传说的恩惠,景区建设有刘三姐文化大观园,以刘三姐传说为题材,选桂林桃花江畔为舞台,取火把、烟花为灯光,传山歌为背景音乐,实景演艺了一场经典刘三姐的传说。此外柳州的鱼峰山也因之闻名遐迩。
再有,田阳敢壮山的旅游开发也得益于壮族创世祖传说的《布洛陀》史诗文化。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来源于布洛陀祭拜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前来拜寿的子孙后代都要唱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敢壮山歌圩。现在每年超十万人自发聚集敢壮山,以祭祖、唱山歌、舞狮、抛绣球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纪念布洛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到访田阳! 一部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使世人认识了广西、认识了壮族、认识了田阳、认识了敢壮山。
故深挖神话传说与旅游点的文化联系,对那些尚未知名的景点,通过整理材料、创意策划、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来进行介绍和宣传这些景点,发挥神话传说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传播作用。
(二)神话传说能丰富广西民俗旅游的内涵和品质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如何将旅游与文化完美、和谐的结合起来,以文化为核心,去勾绘旅游业发展的蓝图;以文化为动力,去推动旅游业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这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方向[3]。广西神话传说的内涵丰富,蕴藏着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社会知识和文化艺术知识。正因如此,神话传说等无形的文化因素与有形的名胜古迹等物质因素早已有机地融和为一体,成为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一道作为游客欣赏,享受的对象。这样,神话传说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充当了游客的欣赏对象(景观等) 的内在旅游吸引物,被游客理解,认识和享用,可以满足游客旅行观光之外求美、求乐、求知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能在相当大程度上吸引游客到相关的旅游景点游览。其中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阳朔大榕树景区、桂林刘三姐大观园、柳州鱼峰山、宜州下枧河刘三姐景区以及百色靖西旧州绣球村都是得益于刘三姐的传说而闻名。百色田阳敢壮山是因壮族史诗《布洛陀》的神话传说而出名。桂林兴安古镇也因灵渠的传说、桂林米粉的传说而著名。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丰富当地民俗旅游的内涵,而且给游客带来了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得到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享受,形成当地富有特色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提升了旅游产品的质量。
(三)神话传说是广西民俗旅游项目创意的源泉
民俗旅游项目的吸引性在于其文化差异性,差异越大,吸引力越强。故民俗旅游项目的设计关键在于把握住项目创意的灵魂要素。创意产业的价值链由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传播渠道、终端消费者五大环节组成[4]。广西民俗旅游项目的创意设计就必须围绕理念创新、独特文化内涵和先进技术的运用来展开,才能设计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产品,故内容创意是广西民俗旅游项目开发的关键。广西众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人物、精神、场景等元素以及神话传说本身的传承载体,如诗经、唱本、祭司、族谱、碑刻、地方特色小吃等,都是广西民俗旅游项目创意的素材和题材。比如,桂林的《象山传奇》大型实景演绎,其创作和创意来源于桂林山水的传说。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新媒体手段,以桂林山水地标象鼻山为屏,注入桂林特有的山水印记、桂林人的生活元素和桂林的历史传说,分为《远古桂林》、《神秘象寨》、《幻影剧场》和《神象传说》四个主题篇章,将桂林城市地标、桂林山水之魂象鼻山,打造成集画之妙、人之美、光之焕、影之奇为一体的实景魔幻剧场,使之成为桂林第一个以自然山水实景观光和文化科技体验游相结合的主题景区,演绎流传了千百年的象山传奇。《象山传奇》也成为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开篇巨作,是旅游、文化、高科技结合的典范。
四、神话传说在广西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神话传说本身蕴涵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元素,有物质民俗元素、社会生活民俗元素和精神民俗元素,这些元素与当地民族民俗生活场景息息相关,这些元素在现代民俗旅游中不断得到挖掘和开发利用,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亮点,甚至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增长点。广西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具有各自地方的民族神话传说风情文化,每个都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神话传说在广西现代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也是多元化开发利用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在现代民俗旅游演艺中的应用
民俗演艺开发在现代旅游开发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展示,广西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开创了现代高科技术与民俗神话传说有效结合的完美典范,把民俗神话传说经过艺术的改编,富予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成了广西民俗旅游演艺的品牌,对全国的民俗旅游现代演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2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侗乡鸟巢开演的大型演艺的《坐妹》,号称是广西第二个“印象·刘三姐”,引起了媒体的轰动,这是最具侗族文化特色的恋爱婚俗歌舞演艺,其创作来源于流传于湘黔桂三省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八对腊汉腊乜”的传说。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香粉地区和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镇的苗族赶坡会,每年都吸引上万游客前往体验苗族风情,其都离不开“赶坡会”的传说影子。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滨瑶族盘王节来源于瑶族诗歌总集《盘王歌》和《盘王券牒》中的传说,而在广西都安、巴马一带的瑶族盘王节则是来源于瑶族的创世史诗《密洛陀》的传说。在广西百色田阳县举行的“百色市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则是来源于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的传说。在广西边陲的东兴京哈三岛举行的“京族哈节”与哈亭和海神公的传说密切相关。罗城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分龙节、隆林彝族的火把节和仡佬族的“尝新节”等重大节庆的演艺均有着其神秘动人的神话传说故事。广西在开发民俗旅游演艺中应多挖掘和深入开发神话传说中的多元文化元素,促进广西民俗旅游演艺节庆事业的发展,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在民俗旅游互动项目策划中的应用
神话传说中描绘的美好故事、生产劳作场景、社会生活活动、宗教祭祀活动等方面凝聚着各族人民的劳动智慧艺术,表达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愿景,它们是我们开发民俗旅游互动项目的创意来源。神话传说故事有着丰富的互动元素可以加工创作成令广大游客愿意参与的旅游项目。广西桂林阳朔大榕树景区抛绣球项目,就是来源于刘三姐传说中刘三姐抛绣球给阿牛哥的地方。桂林刘三姐大观园也再现刘三姐传说故事中的生产生活场景,包括莫老爷与刘三姐的对歌、抛绣球等项目。宜州下枧河景区也有刘三姐对歌、抛绣球项目。桂林临桂刘三姐茶园则有刘三姐采茶的参与项目。百色靖西旧州村则开发游客参与制作绣球的项目。桂林龙脊镇金竹壮寨则根据壮族神话传说中的宗教祭祀开发傩戏稻草草裙舞。瑶族地区盘王节、上刀山下火海等旅游参与互动项目也是来源于神话传说中的祭祀宗教活动。桂北地区壮、侗、仫佬和仡佬族的牛魂节中互动的项目都与牛王的传说有关。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抢花炮、百家宴、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赶坡会及斗马、壮族的三月三歌圩项目都是互动性极强的民俗旅游参与项目,它们都与当地的神话传说故事有着密切关联。
(三)在民俗旅游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民族民俗旅游中的建筑、景观小品、旅游工艺品、服饰艺术、绘画、歌舞、蜡染、雕刻等艺术中都与神话传说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神话传说故事中有着丰富的图腾、神灵、人物等崇拜,这些均可以加工成艺术装饰品,加深游客对民族民俗艺术的了解和体会,这也是民俗旅游文化的主要吸引要素之一。对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如民俗酒店宾馆、景区大门、民族广场、景区景观小品、民族民俗博物馆、民族服饰、民族民俗歌舞、旅游工艺品、旅游商品包装、门票设计、图腾柱、游步道、舞台设计、民族民俗长廊等项目,就应要尽量融入神话传说元素的装饰艺术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扬、传承民族民俗文化,做好民俗旅游的开发。
(四)在民俗旅游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旅游纪念品的收入是旅游业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纪念品的销售越大,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就越大,神话传说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而为人喜爱。如果这些颇具魅力的、知名度较高的艺术形象作为广西旅游纪念品的题材,让其在广西纪念品中出现,无疑会使广西旅游纪念品更加新颖别致、富于广西民族特色而增添一份吸引力,最终会引起游客对纪念品的购买欲,从而扩大纪念品的销售量和收入。比如,刘三姐的传说,其形象可作为纪念品的有趣、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可制成面塑、泥塑、陶塑、木雕、金属雕刻等神态装饰各异的、多姿多彩的工艺品。如刘三姐抛过的绣球,如今在阳朔、龙胜也大为畅销。广西靖西旧州绣球村就是专门生产刘三姐绣球,产品畅销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又满足了游客的需要,还宣传了广西的旅游。
五、结语
“神话是一种言谈”,“神话是一种传播体系,它是一种讯息”[5]。民族文化与民俗旅游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业。广西民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开发和利用的工作尚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有机地把广西各地各民族的神话传说等文化因素融进广西民俗旅游的开发工作中,提高广西民俗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充实其文化内涵,增强其吸引力和民族特色,提高旅游综合效益,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24.
[2]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9.
[3] 王会昌,王会海.中国旅游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 张艳辉.价值链视角下创意产业功能演化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49-50.
[5] 钟建新.桂林山水传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