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梯田“发展中保护”的路径选择*

2014-11-27赵书虹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遗产地哈尼原住民

赵书虹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2.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哈尼梯田喜获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转眼间变成了遗产地,其保护肯定会倍受关注;那么其发展,其原住民的生计和未来,也同样会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在申遗成功之前,这里的青壮年就已大量走出家门,走向异乡,去寻找更好更快的致富门路,当地村寨剩下的仅是老弱妇孺。传统耕作的效益比较差,梯田面临荒废,这意味着核心遗产将因为没有主体而缺乏继续发展的可能。因此,像哈尼梯田一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纵观各国遗产的命运,大多属于以下两种,一种是绝对的保护主义,不考虑发展,最终形成遗产的“空心化”;二是绝对的功利主义,不考虑保护,把遗产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极致,对遗产造成巨大破坏。只有适度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使得遗产在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发挥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应有的作用。哈尼梯田是特殊的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此类农业文化遗产,粮农组织的理念是“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农业、生态与传统社会的可持续性①。因此,哈尼梯田面临“发展中保护”的路径选择。

国内针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本世纪伊始较为集中地出现。按照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将现有成果划分成以下两类:

第一类成果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应该对其价值深入研究,以提供保护和利用的科学依据。其中,孙业红、闵庆文②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的遗产价值进行研究,认为“稻鱼共生”系统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和示范价值,并得出结论:“国际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已有所认识,但在我国, 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其经济价值的追求上, 对于其他价值的认识不够。”张维亚、汤澍③以“农业遗产”、“动态农业”、“附加价值”3个核心概念为重点分析了农业遗产的概念和价值。刘朋飞④等试图建立农业功能演变的数学模型并以此分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得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论。姬婷⑤以山西大寨村梯田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为例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梯田是一种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 ,梯田景观是人类适应自然和土地过程中创造的生存艺术”。

第二类成果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较为关注,研究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尝试寻求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切入点和路径。著名学者朱有勇⑥教授从元阳梯田种植了上百年的红米稻作文化入手,指出元阳梯田是世界传统农业研究的瑰宝。为我们提供一条提高农业遗产地传统农业技术及其产品附加值的开发思路。崔峰⑦提出农业文化遗产可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并主要采用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和生态博物馆等模式。王际欧、宿小妹⑧认为生态博物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开放性保护、系统性保护及动态保护和传承,可借生态博物馆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资源的整合,同时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公众教育。闵庆文、孙业红⑨提出“发展旅游是促进 ( 农业文化 )遗产地保护的有效途径”,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丰富, 可组合成多种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当地农民也可通过旅游业获得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既保证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实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综上所述,现有成果都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实际的基础上,从农业遗产保护、社区参与等多个角度对以传统农业系统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系列重要的、对后续研究有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的结论。由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遗产与农业景观比比皆是,因而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与开发路径十分必要,加之大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事关当地社区发展和民族生计,因而对其研究具有紧迫性。现有研究成果对必要性有所阐述,但对于紧迫性的表达明显不足。此外,现有的研究大都停留宏观层面,对微观层面具体个案,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个案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试图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哈尼梯田作为个案进行研究,以探究因地制宜的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的路径。由于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发展基础、社会构成、文化传承等各方面较以往的研究对象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的研究可能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路径选择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特殊性

农业文化遗产除传统文化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特殊性。即:象哈尼梯田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还是当地原住民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并在世居民族的生产劳作中积蓄了大量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成果。因此,哈尼梯田形成了涉及众多利益相关群体的共生系统,历经世居民族上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保存、延续至今。其间,人居环境的自然演进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演进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所以,它不仅是继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还是一种相对封闭但依然作为社会演进成果一部分保留下来的“经济社会生产方式”⑩。也就是说,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生产生活经验的记忆符号,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载体,如哈尼梯田和哈尼稻作文化,浙江青田水田和稻鱼共生文化等。与此同时,在哈尼梯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演进过程中,社会结构与自然系统的互动是生生不息的。如果没有一种相互适应与调适的理念,没有农民、森林、田地、水源、动物、植物和人类聚落等系统要素之间的长期和谐共生与互动交流,就不可能就哈尼梯田今天“森林、梯田、水系和民居”四位一体的和谐景观。这样的动态发展系统,体现了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适应和对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所以,在这样的系统中,文化主体——世居民族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既是梯田这一宏伟大地景观的缔造者,更是哈尼传统文化和人居环境的传承者。但是,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和少量到来的外来旅游者也使得哈尼原住民开始思考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比较传统农业与其它致富途径的收益,于是,在哈尼梯田被评为农业文化遗产之前,当地就有大量青壮年远走他乡,寻求更快更好的致富门路,加入到现代城市打工者的队伍中。长此以往,哈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梯田的耕作令人担忧。因此,在类似哈尼梯田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不能继续在封闭的状态下来奢谈保护,要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理念,边保护边发展,特别是以发展推动世居民族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要让他们看到就地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包括从事现代化理念引领下的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前景和收益,愿意继续回乡从事传统农事活动,以此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机与活力,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

总结起来,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就是“活态文化,动态农业”。其文化的传承与展示空间就是文化发育和发展的空间,其文化主体就是农民。面对大部分原住民赖以生存的农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保护这种动态农业系统变迁的过程,也是保护原真性文化变迁的过程;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既是这个动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哈尼梯田保护的价值主张

哈尼梯田首先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共生系统,具有典型的科考示范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作为农业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其生态价值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典型科考示范价值也不容忽视。与此同时,哈尼梯田也是一个涉及众多利益相关群体的共生系统,无论保护还是发展都必须兼顾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保证保护和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明确保护的价值主张,明确各方利益诉求,才能确保路径选择正确和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1.关注其生态价值,保护其生态系统的自循环体系,满足保护人居环境的利益诉求

农业文化遗产所在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大多分布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偏远落后地区,哈尼梯田则更为特殊,其所在地为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原山地区域,“这样的地区其生态脆弱性一般都比较高”⑪。这种类型的人与自然共生系统,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历经百年没有太多改变,突然的人流持续增加与进入,肯定会对当地人居环境造成干扰甚至于破坏。这就意味着,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如若发展路径选择不当,加之管理不善,开放型、产业化的发展方式将非常容易破坏农业文化遗产及遗产地的其他自然资源,从而大大增加本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负苛,甚至打破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不仅无法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和当地人居环境动态保护的手段,而且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关注其活态文化的特性,保护其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和认同感,满足文化主体发展的利益诉求

农业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遗产,作为农业生产生活主体,农民或者遗产地原住民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和对文化遗产本身价值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他们的认同、就不会有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发展,就不会有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经验与生产经验的传承与发展”⑫。那样的农业文化遗产与农具、农书等非活态农业文化就没有区别,也失去了活态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吸引力。此外,许多农业文化遗产位居少数民族地区。哈尼梯田位于红河哈尼族和彝族自治州,现代文化的发展成果已经激发出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发展愿望,如果发展路径不能表达他们的诉求,实现他们享受现代富裕生活和文明成果的目标,就得不到他们的认可,他们也就不可能积极参与。而对于哈尼梯田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来说,没有了原住民生动形象的生活生产活动,也就失去了遗产的真正价值。因此,只有在动态系统中发掘哈尼文化的原真性,才能激发出主体对文化自豪与认同,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展示和传承文化传统。与此同时,关注民族文化中的特定构成部分,如宗教文化等,保护其符号意义对当地社区的凝聚作用,也可维系其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定。

3.关注其社会经济价值,保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满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诉求

由于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是原住民社会结构与所在地自然环境长期发展、磨合、调适的结果。其本身的演进过程是动态的,是变化的,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因此,要求以一种动态保护的理念,选择切合当地实际,满足其发展诉求的管理方式,即要“在发展中进行保护⑬”。所以,要保证遗产地的原住民能够不断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获得真实的“经济效益”,如收入增加;“社会效益’,如对其民族的整体认同增加,并激发出其主动参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生态效益”,如他们世居的高原山地越来越宜居,越来越适宜农作物生长等。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⑭。现在很多地方采取政府补贴的措施保护遗产地,期望“以保护为主”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这种封闭的、“输血式的”发展方式,往往会使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大大削弱,形成“发展惰性”,最终丧失系统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可能。因此,不仅要保护,更要在保护中以动态的、开放的发展方式,提升系统的自我发展能力,借助现代社会和先发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增加农业生产带来的比较收益,以使系统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吸引青壮年放弃异乡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创新地从事传统农事活动,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收益,逐步缩小哈尼传统社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弱化二元结构的负面影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4.关注其科考示范价值,保护其对周边区域或相似民族区域的带动性

尤其是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不仅具备其它农业遗产的价值表征,更因其位于哈尼族聚居区,富于少数民族特色,得以作为哈尼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保存和延续至今。其保护和发展不仅为研究考察哈尼文化、哈尼人充满智慧的生态管理提供一个活的动态样本,其发展与保护的成功经验,还能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乃至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增添具备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成功典范。因此,对类似哈尼梯田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业文化遗产要尽快启动保护与发展规划,明确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其它相类似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总之,在农业文化遗产地,除了动态农业系统的构成要素外,还会涉及当地政府、外来游客以及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所以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必须要能同时表达各方的利益诉求并予以一定程度的满足,忽略这种差异性可能直接导致矛盾、冲突甚至系统瓦解。因此,在路径选择时要关注利益相关各方遗产价值主张的差异性,保护群体的利益协同。

三、可替代旅游发展目标与哈尼梯田保护价值主张的契合性分析

(一)可替代旅游的内涵与目标

Miecakowski⑮将可替代旅游定义为与已经主导市场一段时间的大众旅游相对应的、包含多种形式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类旅游是大众旅游的替代,以小规模、低密度、分散于非城市地区等特征满足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特殊群体的旅游需求。srephenweadng和JohnNeil⑯总结了可替代旅游的特征:①保护并提高资源地的品质;②将旅游吸引物和基础设施建设植根于特定地区背景中,并以能为当地做贡献的方式开发;③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的经济增长,改善当地的条件,不造成破坏或者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和社会环境的界限,不对当地社区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④强调生态可持续的同时强调文化的可持续,要通过教育,鼓励旅游者尊重对当地文化现状的体验。

从最广义的角度看,可替代旅游就是这样的一种旅游形式,即与自然、社会和当地社区的价值主张与利益诉求相一致,允许主客享受积极的、有价值的互动,并分享体验⑰。显然,可替代旅游彰显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价值主张,也表达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各利益相关群体实现协同发展的利益诉求——符合在“在发展中保护”的要求,从可替代旅游发展目标中我们更可看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替代旅游这种路径选择间的天然契合性。具体来说,可替代旅游的目标就是要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旅游者体验的可持续性,实现四个方面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平衡,与此同时把对伴随发展进程的负面影响降低最低程度。

(二)四目标与梯田保护价值主张的契合性分析

首先,哈尼社区传统农业动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主张与保护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诉求,从根本上说,其指向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发达国家及先发地区的经验表明,环境保护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经济发展如果以保护环境为先导,通过恰当路径选择及技术创新可以推动环保目标的实现。以哈尼梯田为例 ,一方面,传统农业实现动态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使得当地原住民及政府经济收入增加,而这种增加既来自于对农业生态环境更有效率的利用,也来自于外来群体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偏好甚至直接消费,因此将激发政府将产业发展收益更多用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条件,同时也会提高当地原住民自觉保护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意识,积极采用政府和农业技术部门推荐使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减少生产生活对人居环境造成的直接破坏,形成“谁保护、谁受益”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因为开展了可替代旅游等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式,收入的提高使得农业文化的展示环境得到更好的恢复与改善,这将为旅游业不断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资源基础,从而促进经济目标更好的实现,最终实现哈尼传统农业与哈尼人居环境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活态文化保护传承的价值主张与可替代旅游者小众、高品质旅游体验的诉求,从根本上说,二者具有一致性并可以相互促进。闭塞的交通、偏远的高原山地环境都致使具有浓郁独特性和完整性的哈尼文化得以延续和保存至今,并构成哈尼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可替代旅游的参与者由于受教育程度高,具备相对较高的支付能力,愿意也能够投入金钱、时间和精力到远离城市、偏安一隅的民族地区进行体验。只有保存完好,具备充分“原真性”的文化才能使可替代旅游的参与者获得丰富的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迎合小众旅游的偏好,当地的原住民就应该放弃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定格于“过去”。相反,为了让传统民族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哈尼原住民不仅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还要借助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不断创新当地文化的展现方式,保持其内容核心的同时,以现代化手段丰富其表达内容和展示层次。而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程度越高,则会更加有助于激发当地原住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原真性”保持的信心和决心。要积极引导当地社区及原住民,使自己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中,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憧憬,变成可看、可听、可触摸、可参与的生产生活情节,变成可承载文化、传递情感的精致便携的特色产品。与此同时,通过旅游组织者等有效引导旅游者动机,规范旅游者行为及其与当地社会的接触边界,则可弱化旅游者可能带来的不良行为示范甚至文化破坏,形成主客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第三,传统农业聚落持续发展的价值主张与构建社会和谐文化的目标一致。从社区自身发展进程来看,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本民族传统价值观、传统聚落组织结构、甚至文化认同感的改变。因此,后现代社会对伦理和道德的呼唤在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体现为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并要求其融入全社会构建和谐文化的进程。在活态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要引导原住民以本民族历代传承的文化精华抵制价值观、生活方式演变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保持聚落的和谐和安宁。要让聚落的原住民知道,之所以能形成“客流”对遗产地的定向空间位移,就是因为“乡村的宁静淡泊”对后现代社会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而“乡村的宁静淡泊”并不会完全隔绝现代的发达和时尚,相反,淡泊与宁静的胸怀更能够承载哈尼原住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现代物质文明的追求与享受,更能推进为了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学习和创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社会经济与可替代旅游者体验四目标间存在着彼此依赖的复杂关系,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价值主张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凸显相互促进的作用,就需要在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环境保护之间,在活态文化传承与可替代旅游者体验之间,在传统农业聚落发展与社会和谐文化构建之间搭建起良性互动的桥梁,推动其相互促进、有序发展。这一过程中,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在引导传统农业的创新发展、旅游者教育与行为规范、遗产地接待设施建设、可替代旅游参与和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政府旅游公共服务更不能缺位和错位。

四、哈尼梯田可替代旅游的实施

在众多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发展路径中,虽然具体方式不一,发展重点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识,即:保护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实现与投资少、见效快、产业带动作用突出、环境影响小的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应该是目前较多采用同时也较为成功的模式。具体而言,实现旅游业与农业、旅游业与文化产业逐步融合,红河哈尼梯田具备相当基础,同时,还应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

首先,哈尼梯田“森林、山寨、梯田、水系”四位一体的自然生态景观为旅游产品设计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也正是这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的传统而古老的生态共生系统,构成了景观原生态的展示系统,把哈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稻作文化、生态文化、管理文化、民俗文化等,以最为鲜活的方式展示出来。因此,无需大兴土木,无需过度干预,只需整合当地资源,组合各种要素,借助旅游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协作,即可将这一沉睡深山几个世纪的少数民族文化经典打造成旅游精品,让这种成功的山区生产生活方式、巧妙的水源管理与利用机制启迪现代人的智慧,让对大自然近乎孝敬父母一样的崇拜涤荡现代人的精神。与此同时,也让现代人与现代旅游市场的认可强化这种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激发原住民的传承积极性,带给原住民传承的真实利益回报。加之可替代旅游属于小众旅游项目,强调进入景区的旅游者数量少但单体消费高,一方面满足已经存在的摄影旅游、科考旅游、度假旅游等特种旅游产品持续开发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在当地接待设施不能在短期内实现规模增长的情况下迅速启动产业发展,为后续发展积累所需资金和经验。当然,除了真实完整的活态展示,同样的符号意义阐释还可采用攫取片段现场和异地展示的方式,如民俗博物馆、歌舞表演、旅游工艺品制作与销售、微电影观看、专业论坛、参与式互动等,以此可大大减少外来旅游者对哈尼原住民正常生活的干扰,并通过各种现代化展示与阐释手段交叉使用,丰富交流的层次,形成遗产与受众、与市场立体交流的系统。

其次,在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价值主张差异性,如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可持续发展就很难实现。哈尼先民尚可利用梯田有效地、公平地分配和管理水源,现代人又怎能坐视遗产价值的与日俱增而不善加利用。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本身是活态文化的载体,离开以人为主体的展示群体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而留住“人”并巩固既有的社会结构就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旅游业发展对促进旅游目的地就业和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口皆碑的。鉴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加上传统农业效率低下,“以农养农”显然不能满足原住民对现代生活品质的追求。旅游业可结合当地实际,实施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是解决原住民身份问题,以土地入股方式组建企业,将原住民变成产业工人,把传统的稻作变成现代生产,不改变其生产方式,但改变其作息时间,不改变其生产节令,但改变其收益方式,使得“靠天吃饭”的原住民变成有固定收入的工人,同时享受所有其它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并有不断接受培训和升迁的机会,而且可以不离开故土,就地完成生产与消费。两相比较,显然旅游业的介入和其在当地的发展带给原住民更多的实惠和更加实实在在的收益,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祖辈都期盼解决的身份问题,实现就地城镇化。二是以企业为单位,有效提升哈尼原住民的生产效能,利用优选品种、优化生产工艺等技术手段,提高当地稻米单产,使得企业的下游产品也具备越来越高的盈利能力,同时规范产品标准、包装,打造品牌,利用市场营销手段,培育对当地特产红粳米的价值认知,发掘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属地政府也希望遗产的发展能给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契机。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支持,提供经营和市场活动组织的便利,这也是吸引各类型投资并保证企业尽快回收前期投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前提。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外各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再次,从遗产管理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的角度来看,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核心价值主张。应针对遗产地旅游发展尽快组织旅游规划,以有效区隔保护区、核心区、开发区和集散区,并严格按照遗产保护相关要求,保持遗产地本来面目,保证遗产价值在发展中得到有效利用。

五、结语

后现代社会的人们用乡村的怀旧与复古来抵抗城市现代性的时候,当代乡村就一再被描述成安宁与和谐的港湾。这样的港湾于现代人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人流的涌动也必然为乡村带来了财富和信息。后现代社会的乡村早就被纳入现代旅游业开发的系列,这种开发带来的收益也确实让许多乡村改变了面貌,只是过去几十年的开发与利用带来的不仅是收益,还有“外部性”,致使业界学界对旅游业的作用产生很多置疑。但实践证明,如不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将城市人对乡村的向往转换为需求,乡村在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就无法迅速解决城镇化的问题。当 20 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最快切入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就是参与第三产业尤其是以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为龙头的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在遗产和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通过生态认证发展高品质农产品、或者挖掘传统农业地区的文化价值发展旅游、评估传统农业的文化与生态价值实施生态补偿,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途径⑱。

注释:

①Mary Jane dela Cruz, Parviz Koohafkan.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 shared vis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and traditional societal sustainability[EB/OL]. Resources Science,2009,31(6):905-913.

②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稻鱼共生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7月第16卷第4期,991-994.

③张维亚、汤澍: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价值判断,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25) :11041-11042.

④刘朋飞、高启杰、徐旺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研究,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89-98.

⑤姬婷:梯田景观比较分析研究,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第6期:31-35.

⑥朱有勇:元阳梯田红米稻作文化——一项亟待研究和保护的农业科学文化遗产,学术探索,2009年第3期:13-15.

⑦崔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8(4):103-109.

⑧王际欧、宿小妹: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1期,91-96.

⑨闵庆文、孙业红:发展旅游是促进 ( 农业文化 )遗产地保护的有效途径,古今农业,2008年第3期:82-84.

⑩张维亚、汤澍: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价值判断,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25) :11041-11042.

⑪周毅,李旋旗,赵景柱. 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28 (3 ) :260-262.

⑫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钟林生: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地理研究,2011年7月,1342-1350.

⑬FAO.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 GIAHS)[EB /OL]. http: / /www. fao. org / sd / giahs / ,2009 - 10-15.,转引自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中国社科院博士毕业论文。2003年6月.

⑭闵庆文,孙业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保护要求[J]. 资源科学,2009,31 ( 6 ) :914-918. 转引自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中国社科院博士毕业论文。2003年6月.

⑮Dernor,L.A.(1981).Alterative tourism: towards a new style in North-south relations,Tourism ManagmentZ:253-264.转引自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中国社科院博士毕业论文。2003年6月.

⑯引自eox,J(1985).The resort concept: 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 Keynote paper presented to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urism and Resort Development,Kuringgai 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Sydney,4一11,November.转引自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中国社科院博士毕业论文。2003年6月.

⑰Stephen wearing & John Neil,Ecotourism: impacts,potential and possibility,Butteworth &Heinemann.转引自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中国社科院博士毕业论文。2003年6月.

⑱ 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资源科学,2010年6月.

参考文献:

[1] Mary Jane dela Cruz, Parviz Koohafkan.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 shared vis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and traditional societal sustainability [EB/OL]. Resources Science, 2009,31(6):905-913。转引自:闵庆文,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10(6):1022-1025.

[2] 张维亚,汤澍.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价值判断[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25) :11041-11042.

[3] 周毅,李旋旗,赵景柱. 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28 (3 ) :260- 262.

[4] 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钟林生.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J].地理研究,2011(7):1342-1350.

[5] FAO.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 GIAHS)[EB /OL]. http: / /www. fao. org / sd / giahs / ,2009-10 -15.转引自: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10(10):57-62.

[6] 闵庆文,孙业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 (6):914-918.

[7] Dernor,L.A.Alterative tourism: towards a new style in North-south relations[J].Tourism ManagmentZ,(1981)253-264.转引自: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北京:中国社科院博士毕业论文,2003:48-50.

[8] 引自eox,J(1985).The resort concept: 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 Keynote paper presented to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urism and Resort Development,Kuring一gai 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Sydney,4-11,November.转引自: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北京:中国社科院博士毕业论文,2003:48-50.

[9] Stephen wearing & John Neil,Ecotourism: impacts,potential and possibility,Butteworth &Heinemann,转引自: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中国社科院博士毕业论文,2003(6):48-50.

[10] 闵庆文,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10(6):1022-1025.

猜你喜欢

遗产地哈尼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世界自然遗产地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