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身份与认同:旅游孔子学院建构分析

2014-11-27丁培毅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旅游

伍 蕾,丁培毅

(1.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2.格林菲斯大学 旅游孔子学院,澳大利亚 布里斯班4222)

引言

孔子学院的建构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1]20。尽管全球孔子学院的增速和普及率令人瞩目,但究其本源:传播内容广泛、全面但思想深度不够;传播方式灵活多样但有程式化倾向;传播效果有简单后测而无长期监控[2]。尤其在全面诠释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只是发挥了有限责任。此时,迫切需要在办学模式上实现突破和创新,实现由速度型、功利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从而提升孔子学院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辨识度、影响力和美誉度,旅游孔子学院的出现恰逢其时。2011年4月9日,由中国矿业大学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办的旅游孔子学院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以旅游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与其他孔子学院不同,“旅游孔子学院”的教学对象以旅游从业人员为主,以旅游汉语为主要课程设置,结合澳大利亚独特的旅游资源,着重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1]30。

对孔子学院的研究是在多学科视角下展开的,笔者在CNKI、CALIS期刊、学位库中键入主题词“孔子学院”,截止到2012年5月,据统计,共有论文762篇,其中学位论文145篇。涉及到的学科包括:中国语言文字(43%)、高等教育(25%)、文化(19%)、哲学(5%)、政治学(2%)、体育学(2%)、新闻与传媒(2%)、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1%)、经济学(1%)等。其中,国外期刊和论文数量偏少,其观点主要聚焦于: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3-6];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及可持续发展战略[7-9];孔子学院的软实力[10-11]与外交政策[12-14];孔子学院教育国际化[15]、跨文化传播[16-17]、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比较[18]等方面。综观己有的研究成果,在经验介绍、历时性描述、定性研究方面偏多。但鲜有学者从旅游视角进行探讨,故本文试图在大旅游的建构背景下,从符号、身份与认同三方面来探讨旅游孔子学院的建构分析,阐述旅游孔子学院的主导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希望有所裨益。

一、符号解读:经济诉求与文化展演

从2004年我国探索性地在韩国建立起第一所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至今,其给予世界大众的基本认知结构中,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推广是3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且具有极高的关联度。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孔子思想是通过语言以符号化的形式展现,通过“表达什么”和 “如何表达”这两个功能,使其与他外部世界的关系联系起来。“孔子学院”实际上就是一个表征符号,故针对旅游孔子学院的建构,其符号解读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诉求

《孔子学院发展章程》中第一条规定,其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19]。换言之,要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孔子学院创办初期,对于世界而言是新生事物,供给创造需求占主导地位。传播主体(孔子学院)是主动传播,而传播客体(接受国)是被动接受。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增强,世界性的“中国热”和“汉语热”的客观需求,传播主客体之间不断进行调整和磨合,其主被动关系开始互换,主要表现为:立足于本地市场需求,专业化、特色化、规范化的孔子学院开始凸显。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在2020年将成为国际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和世界第四国际旅游客源输出国[8]185。1999-2010年期间,中澳两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世界的典范:中国公民赴澳旅游人次年均增速15.5%,其中团队游客年均增速超过30%。2010年,中国公民赴澳旅游人次规模达45.38万,成为澳大利亚的第四大入境旅游客源地[20]。中国出境消费的持续增长,夯实了旅游孔子学院发展的市场基础,并促使传播主体和客体在不断调整和磨合过程中,主动与被动关系互换,形成推广与需求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旅游孔子学院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文化展演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密尔顿·辛格首次提出“文化展演”(cultural Performance)这一概念,其内容涵盖戏剧、音乐会、讲演、祈祷、仪式中的宣读和朗诵、仪式与典礼等。文化展演的实质是一种展示性的交流行为,而在展演的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扩大社会交往、寻求更大的展示自身文化合理性的意义。孔子学院创办初期,文化展演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巡讲、巡演、巡展的活动如火如荼。如2010年,全球孔子学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 000多场次,参加人数500多万人。

但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权力会对展演具有引导性作用,无法真实再现文化本质。迫切需要在三巡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此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和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主动参与并保持平等开放的态度是明智的选择[10]327。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切入并能保证话语权。旅游孔子学院的出现恰逢其时:刘思敏博士提出“旅游是移动的人类文明”理论。旅游将成为常态生活,人人享有触摸世界、感知世界的权利与机会[21]。较于传统的线性、单向跨文化传播模式而言,旅游文化传播更加本土化和互动化,切入方式也最自然。通过选择、适应及融合所在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从而建立自然、自觉、平等、和平的文化传播方式,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及长久的生命力。

二、身份重构:破解“中国威胁论”

根据建构主义的论点,孔子学院作为一种游走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体,其选择的行为方式,会对其身份进行表述。反过来,这种身份又确定了行为体的利益[22]。有调查显示,近年来,孔子学院发展进度与消极评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促成消极态度因素的前三位是:共产主义、宣传手段或工具、邪恶/威胁/危险[14]79。人们开始关注和质疑孔子学院背后的潜在思想和文化的威胁,如“中国威胁论”、“孔子焦虑症”、文化渗透的“特洛伊木马”等[23-25]。其中,不乏有文化偏见和误解,但也从另一方面告知,孔子学院的确存有因身份模糊而导致部分国外机构和民众排斥、产生“落地难”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要淡化外国人对孔子学院的质疑,解决之道在于:阐明孔子学院传播内涵和价值观,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与创新[26]。而旅游孔子学院的出现,一方面是对其身份的重新厘定,从旅游视角赋予了国际社会正面含义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是办学模式的新转变和新尝试。在2011年 “旅游孔子学院”第一届理事会上,中澳双方提出“三个一”重点工作计划,即开办“一个旅游汉语课程班”、激活编制一套《旅游汉语》、创办第一届旅游文化与语言论坛。双方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建成并开放中国民俗博物中心,筹办成立中澳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促进双方科研项目和学生及师资交流活动的开展[27]。开展针对旅游专项的特色活动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一种新尝试,突破了以往单纯以教学和推广为主导的办学模式,尝试融合科研和文化项目,旨在使之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增强其传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三、认同途径:主导价值与可持续发展

(一)主导价值

深度思考旅游孔子学院建构,就会发现:其发展实质是以旅游为契机,有效化解孔子学院发展的桎梏。那么,旅游孔子学院的主导价值是什么?是传统文化、旅游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其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行为文化(民俗风情)还是精神文化(宗教情绪和道德情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旅游与文化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决定其密不可分,并呈现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面的、共生共进共赢共融的发展态势[28],所以,旅游孔子学院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是:一是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及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二是通过旅游,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的融合问题。并且以此为出发点,考察多元文化认同的有效性,寻找多元文化融合及其具体的做法和策略[14]76。

1.旅游与文化的融合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经历了不同阶段,早期是通过旅游展示文化的形式。2005年,国家统计局出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旅游休闲活动所包括的自然风光观赏、人文景观欣赏、休闲健身服务都列入文化产业范畴。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宏观政策角度提出旅游和文化的关系[17]66。中国有句古话:“国之相交在于民之相亲,民之相亲在于心之相通”,究其原因:旅游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比拟的优势推动了文化传承、开发、利用、激活、增殖和保护。尽管存有一定的文化排斥、隔离现象,旅游却是当今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获得彼此直接了解和理解的最佳渠道,这与孔子学院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2.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及与世界化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强调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想、中庸的情操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其精髓是“和”[29]。但有调查显示:虽然有40.6%的人认为“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有多达72.5%的美国人不认为“中国有非常吸引人的流行文化”[14]69。而在传播形式方面,物质文化的传播最有效,精神文化的传播缓慢[4]42。通过武术、书法、戏剧等有形物的文化传播,仅仅停留在满足外国人“猎奇”的心理层面,无法通过它们来展示中国文化中的关于人生、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核心理念,从而难以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这表明,传统文化不一定能够自动转化为现代文化资源,必须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是蕴含、应用、集合、提升的关系[30]。并通过旅游,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融合。以此作为旅游孔子学院传播的主导价值,才能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性发展

1.在实施主体层面,大力推动中外双方共建模式的对接与创新

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外合力推动的结果。目前主要存有4种办学模式,即依靠中外教育资源,依托中间协调机构(政府、企业、社区、社团等),在满足不同群体学习需求的同时不断推广汉语教学[31]。旅游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健康的办学模式,在对接顺利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创新,体现在以下3方面:一是因地制宜,遵循教育规律。旅游孔子学院的设立坚持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同时,为了使其能被受纳国教育体系认可并吸收为正规教育内容,需要加强师资、教材、教学法等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并争取在语言评测方面实行国际标准,建立可操作的系统评估机制和质量认证体系。二是共同参与、平等合作。要遗弃以往存有的商业化倾向和对中方资源的过度依赖性,其发展空间和成长途径取决于:共建双方的综合实力与定位认知的一致性、本土化程度及是否能够成为共建院校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办学模式、师资建设、学术研究等。三是“走出去”与“引进来”双行并举。要从战略层面认识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协同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在国内建立相对应的旅游国际推广基地。截止2010年底,我国旅游院校已达到1 733所,其中高等院校有852所,中等职业院校有881所[32]。在其中挑选科研和教学居于领先水平的大学作为推广基地,其目的是:加强国内旅游教育“走出去”的能力建设,推进国际教育交流、深化校际合作,为旅游孔子学院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在实施进程层面,要厘清传播内涵、传播途径及传播机制

传播内涵在前面“主导价值”一节中已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在传播途径方面,可以借鉴歌德学院的传播经验,从全面辐射式转变为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选取重点区域进行。这也是孔子学院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转变。从2010年孔子学院的年度报告来看,规模排名前十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韩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法国和澳大利亚,重点区域的选择可以考虑3种衡量因素:一是经济视角,选择经济实力雄厚、与中国经济关联度高的区域,包括双方贸易和直接投资,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南非等;二是文化视角,选择具有和中国文化亲近度高、文化包容性、多元化及开放度高的国家,如日本、韩国;三是政治视角,选择国际政治地位较高,与中国政治关系良好、具有侨民纽带的国家,如东南亚各国。

实践证明,只有契合并密切关联于社会和民众生活的文化,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9]56。目前孔子学院的传播机制主要是依托国外办学机构,以课堂教学为主。尽管近年来拓展了电视、广播、网络和礼品、纪念品等非语言的物质媒介,具有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但从海外执教者们的访谈显示,融入当地社区是普遍共识。通过与当地的社区活动、慈善活动、居民互助等常态性的活动,获得当地主流社会的支持,使外来文化成为所在地文化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地社会所认可、接受,并最终融入到其中,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3.在实施保障层面,需要战略思考、组织行为范式及成熟运作

旅游孔子学院的发展战略思考应该是综合性的,其包含国家战略和学科策略。从孔子学院的产生、发展态势和时机来看,不难发现:其定位于汉语教学、文化推介与传播的背后,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将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资源相整合,但又内涵独立的行为体[16]。尽管《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认定为国策,但要实现旅游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用好、用活、用足这些政策,还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其重要性和意义,将其发展进一步纳入国家外交、文化、旅游政策并给予法律上自治地位的确定,如美国的1961年通过了《互相教育与文化交流法案》和《富布赖特-海斯法案》,将国际教育和交流重建为官方外交关系的公共领域[33]。而在学术层面,高水平的学科研究是必要的支撑和基础。可以从事中国历史、汉语、文学、民俗学、艺术、音乐、旅游、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教材、教学法的建设及各项专题研究课题,如汉语学习效果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等。

旅游孔子学院在发展之初就要建立起科学的、经得起实践验证的组织行为范式。在内部,拟构建“校院领导+行政管理+学术机构”、“三权分离”,同时又紧密结合的“三方鼎立”的构架方式[34]。在外部,如何将中外合作方、国家的教育、外交、商务、文化、旅游、财政、宣传、侨务、出版与学界等各部门、机构及组织,达成以共同利益为导向的建设性合作,形成各方紧密联系、多方并举、联动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同样值得关注[31]105。

探索更为成熟的运作方式是旅游孔子学院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国际卓有成效的语言推广机构的历史来看,由政府推动并占主导色彩是必然,但逐渐淡化政府色彩,在性质上向非政府组织转型是大势所趋。要推进旅游孔子学院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在发挥国家财政资金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市场机制。最理想化的资金筹措模式是“产业经营+基金捐助+汉办项目”型,构成“学院-企业-学员”良性循环产业链,如伦敦经济学院商务孔子学院、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都是成功典范。需注意的是,市场作为的范围和限度是多少?经济上的盈利不是其追求的必要目标,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就会从根本上违背旅游孔子学院所应遵守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反而丧失理性与科学。

四、结语与未来研究取向

中华民族文化坚韧的秉性和顽强的品格、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中国扩大教育开放与各国的互利合作,皆为旅游孔子学院发展赋予了新使命、新机遇和新动力。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在摸索中学习、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进取。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其未来的研究空间可以从以下视角进行探讨:

一是国际舆论是制约旅游孔子学院海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消极评价的背后,意味着孔子学院在文化特性、推广进度、合作模式、外宣策略等方面需要调整和完善,但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二是评估体系,包括传播效果及对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跟踪调查研究。通过区别、比较、研究不同的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下旅游汉语和文化传播效果的差异,建立一整套受众、媒体及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从而探究旅游孔子学院如何与对象国政府互动,以取得和谐沟通与文化融合;三是教学法研究。海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的凸显,使教学主体与教学策略发生了变异和偏离[35]。如何跨越本土文化“高度选择性的屏障”?如何消除承载在教师身上的文化焦虑和文化障碍?如何改变受众群体的母语文化中心论和思维定势?都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1]国家汉办.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2010年度报告[EB/OL].(2011-05-10).[2012-05-26].http://www.hanban.edu.cn/report/pdf/2010_final.pdf.

[2]王金燕.文化传播视角下孔子学院的功能定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沈林.日本孔子学院的现状与展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5):26-29.

[4]吴瑛.让物质文化先走出去:基于对海外孔子学院的调查[J].对外传播,2010(9):41-43.

[5]覃小放.新世纪教育交流的中国应对[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6]林华东,吴端阳.东南亚地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5):1-6.

[7]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97-101.

[8]郭宇路.孔子学院的发展问题与管理创新[J].学术论坛,2009(6):180-183.

[9]肖霞.全球化视野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10]徐守杰.从西学东渐到孔子学院:文化全球化视域的中国范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321-325.

[11]夏立萍.孔子学院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D].北京:外交学院,2010.

[12]李菊.中国多变文化外交的新形式:孔子学院[J].理论观察,2008(2):46-47.

[13]杜青云.从接受方的视角看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外交[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4]李开盛,戴长征.孔子学院在美国的舆论环境评估[J].世界政治,2011(7):75-80.

[15]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应答[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6]蒋玉凤.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最佳结合点:兼谈桂林旅游文化建设[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8(3):42-45.

[17]雷启立,常冬.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可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3-67.

[18]张帆,王红梅.文化的力量:德国歌德学院的历史和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23-26

[19]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章程[EB/OL].(2005-03-20).[2012-05-26].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7537.htm.

[20]戴斌.以ADS升级为契机,构建中澳旅游合作新机制——在中国-澳大利亚旅游论坛上的主题演讲[EB/OL].(2011-05-11).[2012-05-26].http://www.ctaweb.org/html/2011-5/2011-5-11-15-17-32905_1.html.

[21]刘思敏.移动生活,旅游创造人类新文明[EB/OL].(2012-01-12).[2012-05-26].http://sx.sina.com.cn/travel/shanxi/2012-01-12/12337_2.html

[22]尤泽顺.话语、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人民日报》新闻标题分析[J].东南学术,2011,7(5):240-246.

[23]Hongqin Zhao,Jianbin Huang.China’s policy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use of overseas Confucius Institutes [J].Education Research Policy Practical,2010(9):127-142.

[24]Hsi Chang Li,Sam Mirmirani,Joseph A.Ilacqua.Confucius Institutes:Distributed leadership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a worldwide network[J].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2009,16(6):469-482.

[25]James F.Paradise.China and international harmony:The rol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Bolstering Beijing's soft power [J].Asian Survey,2009,49(4):647-669.

[26]王达三.办好孔子学院需要打开思路[J].对外传播,2009(9):10-11.

[27]葛世荣.“旅游孔子学院”是孔子学院特色化发展的新尝试[EB/OL].(2011-04-21).[2012-05-26].http://international.cumt.edu.cn/Infomation227.aspx

[28]张广宇.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济南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共济南市委党学报,2010(4):5-8.

[29]蔡亮,宋黎磊.孔子学院:全球体系下中国知识权力的外化[J].国际展望,2010(6):38-48.

[30]阳国亮.多维视角旅游文化研究简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2):86-88.

[31]袁礼,郑晓齐.孔子学院贡献度、组织行为及功能定位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4):100-105.

[3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10[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3]张西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两个重要问题[J].长江学术,2008(1):127-129.

[34]桂明超.一种理想可行的“孔子学院”构架的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1):23-27.

[35]张园,张延成,阮桂君,欧阳晓芳.跨文化语境中的海外汉语拼音教学:美国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与推广研究之二[J].长江学术,2009(2):119-117.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旅游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旅游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