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氏菌病眼部病变2例观察

2014-11-26王琴玲侯永宾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布氏葡萄膜视物

王琴玲 侯永宾

布氏菌(brucella)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使人致病的有牛布氏菌、羊布氏菌、猪布氏菌和犬布氏菌,在我国流行占绝对优势的是羊布氏菌,其次为牛布氏菌〔1〕。感染布氏菌后可引起发热、关节痛、全身乏力等症状。我科接诊2例由布氏菌引起的眼病患者,具体报告如下。

患者1,男性,58岁,主因双眼视物不清15 d,于2010年12月10日住院治疗。患者自述于20 d前因发热、全身疼痛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就诊,经行布氏菌凝集实验检查结果为1∶400,诊断为布氏菌病,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5 d前,患者出现双眼视物不清,伴头痛症状,到当地眼科医院就诊,诊断为视网膜脱离,建议其到上级医院就诊,患者即来我院就医。患者入院生命体征正常,既往史无特征,为养羊专业户。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2,左眼0.07,双眼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灰白色细小KP(++),前房深,房闪(+),浮游体(++),虹膜后粘连,周边虹膜环形堤坝样改变,瞳孔约2.5 mm大小,对光反应迟钝,晶状体透明,玻璃体灰白色尘状混浊(+)。眼底:双眼视盘充血,边界欠清,周边视网膜球形隆起,后极部网膜色泽正常,黄斑区中心光反射(-)。眼压:双眼均为5.7 mmHg(1 mmHg=0.133 kPa)。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双眼前房深度变深,前房内可见少量点状弱回声,房角宽大,房角隐窝消失,全周睫状体与巩膜间可探及液性无回声暗区,虹膜后表面与晶状体前表面相粘连,提示:前房混浊、虹膜后粘连及睫状体脱离(图1)。眼B超检查:双眼玻璃体充满细密点状、团膜状回声,探及弧形光带回声,弧形光带连与锯齿缘和球壁,动度(+),后运动(-)其下为无回声区,超声提示:双眼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图2)。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双眼正常。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左眼大致正常,右眼b波波幅值降低。胸片正常。心电图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20×109L-1。肝肾功能正常。入院诊断:布氏菌病性葡萄膜炎。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散瞳;吲哚美辛滴眼液,点双眼,每日4次;地塞米松妥布霉素滴眼液,点双眼,每日6次;按1 mg/kg口服泼尼松80 mg,晨服,每日1次。用药1周后,患者前房深度正常,周边虹膜正常,眼底视网膜平伏。复查UBM及眼B超显示睫状体及视网膜脱离均已复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双眼造影晚期视盘轻度荧光染色,余未见异常荧光(图3)。口服泼尼松快速减量,治疗21 d,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出院时情况:视力右眼0.6,左眼0.5。双眼角膜透明,KP(±),前房深浅适中,房闪(-),浮游体(±),虹膜部分后粘连,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晰,视网膜血管走形良好,色泽正常,黄斑区中心光反射(+)。 眼压:右眼 10.1 mmHg,左眼 12.3 mmHg。

患者2,男性,58岁,主因视物重影1周于2011年8月5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外伤史,无感冒史,患者为养羊专业户。眼科检查:视力双眼均为0.3(裸眼),1.0(矫正)。左眼外转明显受限,双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改变。眼压:右眼13.1 mmHg,左眼12.4 mmHg。功能检查:眼 B 超、眼眶 CT、头颅 CT、胸片、心电图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7.01×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1.5%,淋巴细胞百分比27.7%。血小板正常。肌酸激酶315 U/L。行布氏菌实验检查为阳性。初步诊断:1.左眼外直肌麻痹;2.布氏菌病。治疗:口服B族维生素,扩血管及营养神经药物,全身配合使用控制布氏菌病药物治疗23 d,左眼外转轻度受限,复视症状减轻。随诊6个月,患者左眼外转到位,复视症状消失。

讨论

布氏菌引起的疾病通称为布氏菌病(brucellosis),常表现为慢性或隐性感染,其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及变态反应检查。人类对布氏菌易感,主要通过接触病毒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畜产品,经皮肤、黏膜、眼结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途径感染,潜伏期为1~6周。布氏菌病眼部可以表现为结膜炎、钱币状角膜炎、慢性前葡萄膜炎、多灶性或地图状脉络膜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炎、泪腺炎、或表层巩膜炎。典型的布氏菌病葡萄膜炎为慢性、肉芽肿性,类似结核性的葡萄膜炎〔2〕。眼布氏菌病被认为是一种非感染性免疫反应〔3〕,通过口服皮质类固醇可以控制病情。

葡萄膜炎又叫色素膜炎,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葡萄膜炎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两大类。感染性葡萄膜炎可分为细菌及螺旋体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4〕,布氏菌眼葡萄膜炎为感染性葡萄膜炎中的一种。患者1感染致病菌后,先是出现发热、头疼、全身疼痛、乏力症状,之后出现双眼视物不清,经检查炎症波及到虹膜、睫状体及赤道前视网膜。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在发病初期,其临床表现和原田氏病相似,出现头疼等症状,眼B超检查显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但是通过FFA检查发现布氏菌眼葡萄膜炎晚期表现为视盘染色而无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可以与原田氏病鉴别。二者治疗大致相同。患者1考虑为布氏菌相关抗原引起的非感染性的免疫反应,通过口服泼尼松控制超敏反应、炎症反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患者随诊12个月,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患者2感染致病菌后无全身症状,在眼部出现复视后经过查布氏菌凝集实验诊断为布氏菌病,经过眼科检查诊断为左眼外直肌麻痹,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及口服B族维生素,扩血管及营养神经药物,患者恢复良好。

[1]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Dr Tanya.布氏菌病:一个被遗忘的葡萄膜炎的病因[J].亚洲眼科杂志,2007,9(1):30-31.

[3]Al Faran MF.Brucella melitensis endogenous endophthalmitis[J].Ophthalmologica,1990,201(1):19-22.

[4]杨培增.临床葡萄膜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布氏葡萄膜视物
葡萄膜炎继发高眼压的临床特征分析
秦岭北坡发现巫山布氏角蟾
临床常用中药提取物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新进展
哪些眼病会引起视物变形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布氏菌病患者抗体测定与细菌学检验结果的比较观察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看电视别摘老花镜
羊种布氏菌043强毒株BRA0434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与毒力的初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