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资源基础、国企扩张与煤炭资源整合价值效应分析

2014-11-26孙自愿王晨君宋建华许若琪

软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政府干预

孙自愿+王晨君+宋建华+许若琪

摘要:从不完全契约理论中权力配置资本的视角出发,数理分析了政府和管理层作为企业关键资源的实际掌控者,如何通过关键资源配置影响煤炭企业的扩张饥渴和产能过剩,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煤炭资源整合中是否存在国企扩张以及其对整合价值效应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管理”的原则下适度控制煤炭产业规模。

关键词:政府干预;煤炭资源整合;国企扩张;控制权契约

中图分类号:F062.1;F12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1-0035-05

Critical Resourcebased, Stateowned Enterprise Expansion

and Wealth Effect of Coal Resource Integration

SUN Ziyuan1, WANG Chenjun1, SONG Jianhua2, XU Ruoqi1

(1.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2.The Xinbao (Tianjin) Equity Investment Fund Management Co., Ltd., Guangzhou 510623)

Abstract:

From the view for the right to allocate capital in the 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 this paper had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nager, who played roles as actual controllers of the critical resources, about the way to affect the hunger of expansion and the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in the coal enterprises by property distribution. Meanwhile it also proposed to control the scale of the coal enterprises appropriately in the principle of “government guiding, market operating, scientifically managing”.

Key word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coal resource integration; stateowned enterprise expansion; control right contracts

1引言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煤炭产量约3424万吨,2001年达到129亿吨,2012年产量已突破365亿吨。基于当前经济增速减缓对煤炭需求下降、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煤炭资源整合改造关闭小煤矿后的产能释放、进口煤炭量持续增加造成的冲击等因素影响,紧俏了十年的煤炭在2013年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潭。过去五年里,政府通过大力推动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进行并购重组与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关停一大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开采方法落后的小煤矿,有效提升了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面对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2013年3月26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关闭退出、改造升级、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煤矿1256座,淘汰落后产能6418万吨/年,仅占2012年新增产能1/4左右,煤炭供应过剩局面仍将持续。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基于煤炭资源的战略地位,我国大中型煤炭企业大都是国有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但仍存在“权力配置资本”现象。加之各地煤炭产业整合重组导致国有经济市场份额扩大、私有经济市场份额减少,“国进民退”现象导致了诸多争议。一方面,煤炭资源的国有性质决定了政府是煤炭企业关键资源的掌控者,政府强势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尤其是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投资和并购整合的能力过强,导致地方间形成了盲目追求规模的恶性投资竞争,煤炭产能不能完全依据市场规律进行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所有者缺位”又极易引起“内部人控制”问题,即如果政府部门下放企业经营管理权,却不能有效监督和控制企业管理层投资行为,就会导致管理层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现象发生。加之整合所有权不同归属的企业组成一个更大的企业集团,复杂的利益链交织给整合工作造成巨大障碍。因此,在以国有产权为主导的煤炭资源整合进程中,政府和管理层是企业关键资源的实际掌控者,如何防范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是当前煤炭资源并购整合中的一项中心议题和尚未破解的难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Grossman和Hart等开创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从产权边界契约角度出发,分析了并购整合的成本和收益,强调了物质资产的剩余控制权作为一种契约工具对当事人事前专用性投资的影响[1],并据此总结了不同资产属性的企业之间的最佳所有权安排。

21政府干预与企业并购整合扩张

政府干预经济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市场失灵理论、自然垄断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等角度来阐释,主要集中于政府干预与政府行为、政治关联、产权配置等方面[2~5]。但具体到政府干预与企业并购整合扩张行为,更多的是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理论上,政府干预有“支持之手”和“掠夺之手”之分。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地方政府极力将本地资源汇集到其控制的企业中;同时,地方政府直接拥有的控制权也使得当地国企更易于接受其做出的并购整合安排[3,4]。而财政自主权、经济管理权下放使地方政府需要承担辖区内的就业、稳定等社会责任,这使得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动力干预本辖区国有企业的并购整合活动,以尽可能地提高就业率、维持社会稳定。由此,地方国有控股企业将更容易通过本地区整合,建立大型企业集团[5]。另外,政府直接控制企业边界的扩张,也有益于官员追求个人私利。

22管理层内部人控制与企业并购整合扩张

不完全契约理论发现,没有产权(或者拥有产权份额很少)

的国有企业管理层相比拥有产权的私有企业管理层,其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是不足的,但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的“扩张饥渴”倾向,以及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何进行理论解释?经典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无法回答上述问题,因为其核心理论认为权力仅来源于物质所有权。Rajan 和Zingales认为公司不仅仅是物质财产的简单聚合体,其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也是权力的来源方式,而且比来源于物质所有权的权力激励性更强[6]。管理层视角下的公司并购整合扩张研究主要沿着委托-代理理论和“管理层自大”假说[7,8]两条脉络展开。两者分别从理性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行为视角及非理性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视角探讨了公司并购整合的动因以及并购整合毁损主并公司股东价值的现象。黄群慧总结了国有企业管理层“内部人控制”对管理层产生的巨大激励作用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9],但忽视了政府对关键资源控制而产生的权力,仅认为政府只保留物质所有权引致的权力。Shleifer和Vishny建立的模型假设政府和管理层都可以做出提高质量的投资和降低成本投资[2],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23资源型并购整合价值效应研究

依照整合效率理论,企业整合动因在于获取协同效应,其中横向整合旨在规模经济,纵向整合旨在范围经济。Saronovitch和Sawyer通过对1958~1967年间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分析,从实证角度论证了横向整合可使市场集中度大为提高,但其前提是产业中存在规模效应[10]。纵向整合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内部化,有助于增加整合公司关系专用性投资的激励及规避潜在“敲竹杠”问题引发的契约非效率,但也会增加组织管理费用和内部官僚主义成本及复杂组织结构引发的价值减损。因此,纵向整合引起的成本和收益权衡将影响公司边界和最终整合效果[11]。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涉及的权力分配除包括政府对国有企业物质所有权引致的权力外,还包括因政府和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关键资源的控制而产生的权力,本文将该关键资源控制权分为两部分:政府“经济干预权”和管理层“内部人控制权”,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煤炭资源整合中的国企扩张及其整合效率问题进行剖析。

3关键资源控制权契约模型与煤炭资源整合中的国企扩张

本文分三种情形构建关键资源控制权契约模型:社会最优情形、私有产权配置情形和公有产权配置情形。社会最优情形是一种理想状态,为另外两种情形的分析提供参考基准,通过比较煤炭资源整合中两种产权配置情形下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来分析煤炭资源整合中国企不断投资扩张的行为动因。首先,假设σ反映了管理层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水平;政府对最终提供给市场的产品的贡献为一固定值V,因此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为(V+σ)。管理层的投资成本为C(σ),并假定其严格符合凸函数的特征(C(0)=0,C(σ)σ>0,2C(σ)σ2>0,且limσ→0C(σ)σ=0,limσ→∞C(σ)σ=∞)。其次,假定政府根据自身效用函数选择政府“经济干预权”权力份额rr用来表示政府对国有煤炭企业管理层的“放权”与“收权”,r值越小表示政府的权力份额越小,国有煤炭企业管理层的权力份额越大,政府对国有煤炭企业管理层实现“放权”;同理,r值越大表示政府对国有煤炭企业管理层实行“收权”。 (0≤r≤1),则国有煤炭企业管理层拥有的“内部人控制权”权力份额为1-r。同时,假定政府“经济干预权”权力大小与管理层的投资规模成正比,即为rσ。

3.1政府干预、内部人控制权与国企扩张的契约分析

首先考察社会最优情形:

Maxσ(V+σ-C(σ)) (1)

FOC:C′(σ*)=1 (2)

依据成本函数的严格凸性假设,则一定存在一个唯一的σ*满足C′(σ*)=1,其中σ*表示社会最优情形下即理想状态下管理层的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

私有产权配置情形(NI)下,假设政府和管理层都处于竞争性的市场中,契约关系一旦破裂,二者都能够从市场中找到另一个合作伙伴。但由于政府和管理层物质资产投资具有一定的关系专有性,因此,政府的外部选择权收益为μV,管理层的外部选择权收益为μσ。其中μ为双方投资关系专有性系数,0≤μ≤1,μ与双方投资关系专有性程度成反比。假定σs为管理层在私有产权配置情形下的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则管理层和政府效用函数分别为:

∪NI1,t=μσs+(1-μ)(V+σs)2-C(σs)(3)

∪NI2,t=μV+(1-μ)(V+σs)2 (4)

FOC:C'(σs)=1+μ2 (5)

公有产权配置情形(2I)下,假定政府对其所拥有的政府“经济干预权”的权重为k(k大于0,市场发育不完全、控制煤炭价格过度波动、地方保护、法制不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状况恶化以及政府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等会使得政府赋予这部分控制权权重k较大;反之,k较小)。因此,政府“经济干预权”收益为krσ。相应地,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权”大小为(1-r)σ,并假定其权重为1,则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权”收益为(1-r)σ。本文假定国有资产流失值与国有煤炭企业管理层“内部人控制权”大小(1-r)σ成正比,为p(1-r)σ(p为国有资产流失系数,0≤p≤1,p值越大表示国有资产流失越严重)。

在公有产权配置情形下,政府掌控着全部资产,此时政府的外部选择权收益为λ(V+A),管理层的外部选择权收益为0。其中A是资产在没有政府参与时的价值,λ表示管理层作为交易伙伴的重要程度(0≤λ≤1)。假定σg为管理层在公有产权配置情形下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则国有企业管理层和政府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2I1,t=(V+σg)-λ(V+A)2-C(σg)+(1-r)σg+p(1-r)σg(6)

∪2I2,t=λ(V+A)+(V+σg)-λ(V+A)2+krσg-p(1-r)σg(7)

FOC:C'(σg)=32+p-pr-r (8)

为比较以上三种情形下管理层的关系专有性投资σ,本文做如下数理推导:由于双方投资关系专有性系数0≤μ≤1,因此,1≥1+μ2,进而C′(σ*)≥C′(σS)。又因为C(σ)是严格符合凸函数的特征,所以σ*≥σs。这是经典的契约模型推出的契约不完全导致关系专有性投资不足的结论。

在公有产权配置情形下,若σg≥σs,即C′(σg)≥C′(σS),32+p-pr-r≥1+μ2,化简可得:1-μ2≥-p+pr+r;若σg≥σ*,即C′(σg)≥C′(σ*),32+p-pr-r≥1,化简可得:12≥-p+pr+r。由于参数r、p和μ的取值区间都是[0,1],因此,可以在[0,1]区间内选取一定的参数r、p和μ,使管理层的关系专有性投资σg大于σs甚至大于σ*。因此,契约不完全导致煤炭企业管理层在私有产权配置情形下关系专有性投资不足。而由于“内部人控制权”对国有煤炭企业管理层提供的激励机制(包括因控制权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也是一种变相激励),管理层在公有产权配置情形下的关系专有性投资水平有可能大于私有产权配置情形下的关系专有性投资水平,甚至大于最优的关系专有性投资水平,具体表现为扩张饥渴和产能过剩。该结论可以解释关键资源控制权对煤炭资源整合中“过度扩张”及其导致的“产能过剩”现象的影响。

3.2煤炭资源整合国企扩张的验证分析

本文筛选《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收购、资产重组数据库(CMAAR)》中2008~2011年间完成煤炭资源整合与重组的上市公司。若同一公司在同一年度发生多次类似整合,以最大规模为主;同一公司在4年内发生两次及以上整合活动,且各次整合活动时间相隔一年以上,作为不同研究样本。共筛选出有效样本59个。由图1所示,从企业数量来看,参与整合的国有控股企业占据大半壁江山(中央控股煤企占2712%,地方控股煤企占5085%),而非国有企业中主要由境内法人控制的煤炭企业仅占2203%。由于大部分煤企由政府控制,从煤炭整合产业政策的发布到并购整合门槛标准的界定,从整合行业范围的界定到整合企业重组过程中区域不平衡的跨区域整合协调,并购整合大多体现为政府主导下的行政式整合,产业整合成为政府政治安排的具体体现。

由表1所示,从资产规模来看,整合后国有控股煤矿资产规模增长幅度超过非国有347%,表明煤炭资源整合中确实存在“国企扩张”现象。从资产增长绝对额来看,中央政府控股煤企资产增长额最多。但是从资产增长幅度来看,地方控股煤企资产增幅高达3960%,这说明煤炭资源整合中地方政府对国企规模扩张的积极性是最高的。但是地方政府干预企业并购整合的动机和能力会随着对手的变化而不同。如果最终控制人为中央控股企业,由于其背景影响力的潜在作用,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青睐,顺利实现并购整合扩张。

4煤炭资源整合的价值效应分析

价值创造是评判煤炭资源整合的最优标准之一,产业并购的价值导向在于并购整合应该提升双方企业的绩效,如果整合所得超过了支出,就为整合各方创造了价值。本文以Stern和Sterward提出的经济增加值(EVA)作为反映煤炭资源整合价值的替代变量,通过比较各类煤炭资源整合前后每元资产EVA(以下简称EVA)的变化,反映煤炭资源整合价值效率。

4.1跨所有制并购整合EVA比较分析

图2针对控制人类型、地区、行业,对煤炭资源整合前后的EVA均值进行比较。总体来看,2008~2011年期间整合活动并未实现公司价值的显著提升,整合未达到预期的价值效果。

从分组数据来看,国有控股下的公司EVA均值下降,而境内法人控制下的公司整合的效果较好,这说明虽然国有控股的煤企在煤炭资源整合方面占据着大量资源,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很多国有企业对于衡量并购整合绩效责任制度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更主要的是地区性行政垄断导致的市场分割程度比较严重,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鼓励盲目扩张,导致政府主导的煤炭资源整合价值效应较弱。

4.2跨地区并购整合EVA比较分析

从图2和图3可知,区域内整合企业数量较多(高达6780%),而且与跨地区整合相比较,后者对于公司价值提升的负面效应更明显。这主要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过浓,多数资源地对外来企业本能上排斥,加之当地政府需要考虑就业、税收、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社会问题,更乐意让其管辖的优质企业整合本地相关企业,对外地企业设置较高进入门槛。而企业管理层出于保护职位或原有团队的目的,也热衷于本区域内整合。

4.3跨行业并购整合EVA分析

企业并购整合模式主要有三种: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由图4可知,2008~2011年我国煤炭上市公司中采取横向整合模式最多,高达6949%,而采取纵向并购整合和混合并购整合模式的公司数量仅占1356%和1695%。

出现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煤炭产业整合初期,政府和管理层的初始目标在于通过横向整合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经济。在政府主导之下,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非法和破坏浪费资源的煤矿进行关停并转,缩减小煤矿数量,扩大矿井单井规模。管理层希望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同时,增加市场控制力,进而形成垄断。然而随着整合工作的落实,横向整合使得煤炭产能得以迅速扩张,从而推高了煤炭产量。

由图2可知,在整合模式价值比较方面,由于产能过剩等因素,煤炭资源横向整合降低了公司价值,而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却带来了价值正效应。这主要是由于供给市场饱和以及很多煤炭企业已具备规模经济效益,仅仅通过扩大产量的横向整合会使煤企面临着失去战略重点、组织膨胀和官僚化的风险。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中,“规模导向型”的整合扩张思路并非企业做大做强的良方,只有选择科学的整合路径,实现整合的协同效应,才能带来公司价值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鼓励发电企业使用本地煤炭、限制(或禁止)外煤入省的“煤电互保”等“救市”举措,并非是本文所论述的纵向整合模式,真正的纵向整合要以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营和集聚来创建并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壮大自身实力、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且还可以改变企业在产品市场和价格博弈上的不利局面。

5结论

本文从权力配置资本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出发,数理分析政府和管理层作为企业关键资源的实际掌控者,创新性地发现关键资源的配置影响着煤炭企业的扩张饥渴和产能过剩,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煤炭资源整合中存在国企扩张及其对整合价值效应的影响。煤炭资源整合作为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其初衷在于提高煤炭回采率和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水平,通过整合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本文认为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应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管理”的原则下适度控制产业规模。

5.1强调政府引导,注重产业长远规划

如果政府“经济干预权”比重急剧增大,会致使公有产权边界得以快速扩张。资源类等战略性产业整合过程体现了国家产业调整的意志,国有及国有控股对这些产业保持了绝对的控制力。尽管中央政府制定了许多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但由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机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仍主要考虑如何提高当地GDP、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以及对国企的控制力等自身经济利益。“一煤独大”、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等现象严重,势必引致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和整合长期效果不佳。为了实现煤炭资源整合的目标,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政府应结合地方资源能源禀赋、煤炭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力、市场空间、物流运输等条件,引导煤炭产业链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引导地方政府主动参与到“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创新调控思路上来。

5.2推崇市场化运作和质量导向型的整合模式

基于当前煤炭行业萧条以及上市煤炭企业的整合成效分析,我国煤炭企业不应局限于过去粗放式的规模导向型模式,而应该大力推崇质量导向型模式。在我国各大煤炭企业已经具备规模经济效应的前提下,企业应追寻“先强后大”的理念,适当地选择适合本企业本时期发展的模式。尤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依托先进技术,坚持以产品为中心,打造富有创新特点,辅之以管理、营销等多种因素互补的优势集合体和产业链。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应在政府相关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资源优势互补、战略整合协同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而且应把当前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放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下,为企业并购整合重新定位,鼓励开发煤层气、页岩气、煤制油等先进技术,缩短本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科学设计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路径。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以大型煤业集团为龙头进行跨行业、跨国度、跨所有制的产业整合。

5.3科学管理,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并举

前文推导发现:由于“内部人控制权”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提供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扩张饥渴”倾向,甚至产能过剩的问题会引发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实际上构成了管理层的收益,因此国有企业管理层乐于通过增加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其控制权私利。今后需科学管理,恩威并举。一方面,煤炭资源整合不能打击管理层对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可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调动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保障经营扩张有序推进,尤其对于涉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和运营效率将是影响整合运转的重要因素。此时鼓励管理层持有一定股份,对提高管理层积极性、稳定中高层管理团队、保障“三跨”整合有效推进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应强化投资预算管理,建立过度投资的制约和业绩考评机制。要在煤炭企业经营计划中制定投资预算,并合理规划企业自由现金流的使用方向。政府应从源头上完善国有煤炭企业整合业绩考核内容,建立多目标协同的整合资源配置考评体系,通过建立企业投资效率、过度投资约束成效、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指标,引导管理层关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从而有效遏制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盲目扩张行为。

参考文献:

[1]Grossman Standford,Hart Oliver.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4):691-719.

[2]Shleifer A,R Vishny. Politicians and Firms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995–1025.

[3]潘红波,夏新平等. 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J].经济研究,2008,(4):41-52.

[4]张建忠. 跨地区并购的一体化机制研究——基于不完全合约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51-54.

[5]陈信元,黄俊. 政府干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7,(1):92-97.

[6]Raghuram G Rajan,Luigi Zingales.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J]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8, 113(2):387-432.

[7]李小燕,陶军. 高管薪酬变化与并购代理动机的实证研究——基于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研究[J].软科学,2011,(5):122-128.

[8]卢锐,柳建华等. 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J].会计研究,2011,(10):42-48.

[9]黄群慧.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J]. 经济研究,2000,(1):41-47.

[10]Saronovitch, Sawyer. 并购发展与市场集中[N].牛津经济报,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76.

[11]李青原,唐建新.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与生产效率——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4):60-69.

(责任编辑:何彬)

5结论

本文从权力配置资本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出发,数理分析政府和管理层作为企业关键资源的实际掌控者,创新性地发现关键资源的配置影响着煤炭企业的扩张饥渴和产能过剩,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煤炭资源整合中存在国企扩张及其对整合价值效应的影响。煤炭资源整合作为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其初衷在于提高煤炭回采率和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水平,通过整合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本文认为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应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管理”的原则下适度控制产业规模。

5.1强调政府引导,注重产业长远规划

如果政府“经济干预权”比重急剧增大,会致使公有产权边界得以快速扩张。资源类等战略性产业整合过程体现了国家产业调整的意志,国有及国有控股对这些产业保持了绝对的控制力。尽管中央政府制定了许多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但由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机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仍主要考虑如何提高当地GDP、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以及对国企的控制力等自身经济利益。“一煤独大”、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等现象严重,势必引致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和整合长期效果不佳。为了实现煤炭资源整合的目标,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政府应结合地方资源能源禀赋、煤炭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力、市场空间、物流运输等条件,引导煤炭产业链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引导地方政府主动参与到“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创新调控思路上来。

5.2推崇市场化运作和质量导向型的整合模式

基于当前煤炭行业萧条以及上市煤炭企业的整合成效分析,我国煤炭企业不应局限于过去粗放式的规模导向型模式,而应该大力推崇质量导向型模式。在我国各大煤炭企业已经具备规模经济效应的前提下,企业应追寻“先强后大”的理念,适当地选择适合本企业本时期发展的模式。尤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依托先进技术,坚持以产品为中心,打造富有创新特点,辅之以管理、营销等多种因素互补的优势集合体和产业链。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应在政府相关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资源优势互补、战略整合协同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而且应把当前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放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下,为企业并购整合重新定位,鼓励开发煤层气、页岩气、煤制油等先进技术,缩短本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科学设计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路径。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以大型煤业集团为龙头进行跨行业、跨国度、跨所有制的产业整合。

5.3科学管理,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并举

前文推导发现:由于“内部人控制权”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提供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扩张饥渴”倾向,甚至产能过剩的问题会引发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实际上构成了管理层的收益,因此国有企业管理层乐于通过增加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其控制权私利。今后需科学管理,恩威并举。一方面,煤炭资源整合不能打击管理层对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可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调动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保障经营扩张有序推进,尤其对于涉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和运营效率将是影响整合运转的重要因素。此时鼓励管理层持有一定股份,对提高管理层积极性、稳定中高层管理团队、保障“三跨”整合有效推进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应强化投资预算管理,建立过度投资的制约和业绩考评机制。要在煤炭企业经营计划中制定投资预算,并合理规划企业自由现金流的使用方向。政府应从源头上完善国有煤炭企业整合业绩考核内容,建立多目标协同的整合资源配置考评体系,通过建立企业投资效率、过度投资约束成效、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指标,引导管理层关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从而有效遏制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盲目扩张行为。

参考文献:

[1]Grossman Standford,Hart Oliver.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4):691-719.

[2]Shleifer A,R Vishny. Politicians and Firms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995–1025.

[3]潘红波,夏新平等. 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J].经济研究,2008,(4):41-52.

[4]张建忠. 跨地区并购的一体化机制研究——基于不完全合约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51-54.

[5]陈信元,黄俊. 政府干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7,(1):92-97.

[6]Raghuram G Rajan,Luigi Zingales.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J]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8, 113(2):387-432.

[7]李小燕,陶军. 高管薪酬变化与并购代理动机的实证研究——基于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研究[J].软科学,2011,(5):122-128.

[8]卢锐,柳建华等. 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J].会计研究,2011,(10):42-48.

[9]黄群慧.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J]. 经济研究,2000,(1):41-47.

[10]Saronovitch, Sawyer. 并购发展与市场集中[N].牛津经济报,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76.

[11]李青原,唐建新.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与生产效率——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4):60-69.

(责任编辑:何彬)

5结论

本文从权力配置资本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出发,数理分析政府和管理层作为企业关键资源的实际掌控者,创新性地发现关键资源的配置影响着煤炭企业的扩张饥渴和产能过剩,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煤炭资源整合中存在国企扩张及其对整合价值效应的影响。煤炭资源整合作为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其初衷在于提高煤炭回采率和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水平,通过整合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本文认为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应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管理”的原则下适度控制产业规模。

5.1强调政府引导,注重产业长远规划

如果政府“经济干预权”比重急剧增大,会致使公有产权边界得以快速扩张。资源类等战略性产业整合过程体现了国家产业调整的意志,国有及国有控股对这些产业保持了绝对的控制力。尽管中央政府制定了许多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但由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机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仍主要考虑如何提高当地GDP、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以及对国企的控制力等自身经济利益。“一煤独大”、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等现象严重,势必引致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和整合长期效果不佳。为了实现煤炭资源整合的目标,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政府应结合地方资源能源禀赋、煤炭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力、市场空间、物流运输等条件,引导煤炭产业链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引导地方政府主动参与到“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创新调控思路上来。

5.2推崇市场化运作和质量导向型的整合模式

基于当前煤炭行业萧条以及上市煤炭企业的整合成效分析,我国煤炭企业不应局限于过去粗放式的规模导向型模式,而应该大力推崇质量导向型模式。在我国各大煤炭企业已经具备规模经济效应的前提下,企业应追寻“先强后大”的理念,适当地选择适合本企业本时期发展的模式。尤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依托先进技术,坚持以产品为中心,打造富有创新特点,辅之以管理、营销等多种因素互补的优势集合体和产业链。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应在政府相关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资源优势互补、战略整合协同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而且应把当前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放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下,为企业并购整合重新定位,鼓励开发煤层气、页岩气、煤制油等先进技术,缩短本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科学设计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路径。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以大型煤业集团为龙头进行跨行业、跨国度、跨所有制的产业整合。

5.3科学管理,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并举

前文推导发现:由于“内部人控制权”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提供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扩张饥渴”倾向,甚至产能过剩的问题会引发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实际上构成了管理层的收益,因此国有企业管理层乐于通过增加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其控制权私利。今后需科学管理,恩威并举。一方面,煤炭资源整合不能打击管理层对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可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调动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保障经营扩张有序推进,尤其对于涉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和运营效率将是影响整合运转的重要因素。此时鼓励管理层持有一定股份,对提高管理层积极性、稳定中高层管理团队、保障“三跨”整合有效推进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应强化投资预算管理,建立过度投资的制约和业绩考评机制。要在煤炭企业经营计划中制定投资预算,并合理规划企业自由现金流的使用方向。政府应从源头上完善国有煤炭企业整合业绩考核内容,建立多目标协同的整合资源配置考评体系,通过建立企业投资效率、过度投资约束成效、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指标,引导管理层关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从而有效遏制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盲目扩张行为。

参考文献:

[1]Grossman Standford,Hart Oliver.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4):691-719.

[2]Shleifer A,R Vishny. Politicians and Firms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995–1025.

[3]潘红波,夏新平等. 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J].经济研究,2008,(4):41-52.

[4]张建忠. 跨地区并购的一体化机制研究——基于不完全合约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51-54.

[5]陈信元,黄俊. 政府干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7,(1):92-97.

[6]Raghuram G Rajan,Luigi Zingales.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J]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8, 113(2):387-432.

[7]李小燕,陶军. 高管薪酬变化与并购代理动机的实证研究——基于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研究[J].软科学,2011,(5):122-128.

[8]卢锐,柳建华等. 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J].会计研究,2011,(10):42-48.

[9]黄群慧.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J]. 经济研究,2000,(1):41-47.

[10]Saronovitch, Sawyer. 并购发展与市场集中[N].牛津经济报,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76.

[11]李青原,唐建新.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与生产效率——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4):60-69.

(责任编辑:何彬)

猜你喜欢

政府干预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困境与对策
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影响
企业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动机与效果:综述与启示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金融发展、控股权性质与债务期限结构
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路径分析
理性审视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
政府干预在医疗卫生市场中的适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