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德育导师制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4-11-25王一凡

中国德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育人

摘 要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德育导师制已被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践行。在实践中,德育导师制面临角色缺乏认同感、成就感、幸福感与归属感等困境。实施德育导师动态化、班科联席制、聘任德育导师多元化、建立德育导师长效机制以及创新德育导师工作载体,是德育导师制发展的重要策略。

关 键 词 德育导师制;困境;对策

作者简介 王一凡,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生

德育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已被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践行,这对创新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德育导师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亟须寻找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德育导师制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

自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设想后,班主任这一词语便应运而生,依据班级授课制特点,我国在学校实际教育中也设置了这一岗位。在实践工作中,班主任的职责逐步明确,1978年,我国正式实行了班主任津贴制度,1979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中小学班主任津贴制度建立。之后,围绕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我国出台了系列文件,进行了“设立副班主任”“班主任作为主业”等实践探索,近些年又有了“班主任专业化”等提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班主任是育人的骨干力量,非班主任的科任教师只管教不管育,这种割裂不仅有忤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而且导致育人的不一致。而德育导师制是使“教”与“育”有效缝合的一种德育模式创新,是基于当下教育语境的一种教育自省与再构,弥补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

德育导师制倡导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其实质是将“教”与“育”渗融,实施“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一种育人举措,其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德育导师工作现状堪忧

(一)德育导师缺乏角色认同感

在许多学校,德育导师的职责缺乏合理定位,任务繁琐,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往往是班主任工作的翻版,这对本来工作量饱和的教师来说,主观上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客观上缺乏必需的专业素养、时间及精力等,使一部分德育导师在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疲于应付,导致对德育导师角色缺乏认同感。德育导师制与班主任制并行也容易衍生负面效应,德育导师与班主任两者工作边界不清,在工作中容易产生内耗。班主任有专门的工作津贴,德育导师也容易因此滋生消极情绪而怠工。除此之外,德育导师的工作随意性也很大,缺乏对学生指导的系统性与计划性。

(二)德育导师缺乏角色成就感

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德育导师在工作中缺乏角色成就感。有些导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在教育指导中随意与差异化,导致学生之间发展不均衡。有的德育导师工作动力不足,缺失教育情怀,在指导中对学生的主体性比较漠视。当然,除了这些主观因素,学校德育工作缺少创新,德育渠道单一,不能给德育导师开展工作提供平台,创造条件,使德育指导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是导致德育导师在工作中缺乏角色成就感的更重要的因素。

(三)德育导师缺乏角色幸福感

在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中,德育导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一,学生问题多、教育难度大。如网络成瘾、师生关系紧张、学习焦虑、青春期心理困惑、强烈逆反、攀比消费、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流动的学生渐多,班主任的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第三,身处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机会增多,对德育导师的知识、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另外,由于家庭差异,出现了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也增加了德育导师工作的难度。

上述种种挑战,给德育导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德育导师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素养培训。德育导师在职培训和学习渠道不畅通,培训的机制不健全,其素养应对不了实际工作提出的挑战。即使有机会参加相关培训,培训的内容也往往不具针对性,缺乏源于德育导师工作实际的低重心培训内容。学校也往往缺乏促使教师自我学习、实践的土壤与氛围,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真正调动德育导师自我学习的内驱力。由此,德育导师往往倍感压力,工作激情渐失,对德育导师这一角色的幸福感认同不高。

(四)德育导师缺乏角色归属感

在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并不缺乏德育导师建立诸如受导学生档案、谈心交流、家访联络、个案分析等工作制度,而是缺乏这些工作制度执行落实的有效保障机制,教师难以对德育导师这一角色产生归属感。其一,缺乏德育导师聘任的选聘机制。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没有明晰而合理的定位,工作内容泛化、琐碎。实践中德育导师的确定往往是全员性的,缺乏合理科学的选聘机制,使得德育导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影响“导”的效果。其二,缺乏激励竞争机制。德育导师制多是学校或地域内实施的“三全”(全员、全科、全程)育人举措,缺乏上位激励机制的有力支撑,干与不干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教师在惯性工作常态中,实施起来就会大打折扣。其三,缺乏科学可行的考评机制。在实践中,缺乏对导德育师工作量化的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考评机制,导致德育导师工作的弹性大,随意性强,不能落到实处。另外,缺乏德育导师间的协同机制。在实践中,没有形成德育导师之间有效的相互协调、定期研讨、问题会诊、信息交流、学情分析、家校联系等协同机制,“喇叭唢呐各吹各的调”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德育导师制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德育导师动态化 促进班级学生均衡发展

每位德育导师与学生都有个体差异,让有差异的德育导师与学生个体之间优化组合。在德育导师与学生结对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的现状,适当调配,发挥每位德育导师自身特质在阶段指导上的优势,让导师与本班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均建立德育导师的关系,这种动态化的导师制避免了由于导师与部分学生关系的长期固化,而边缘化其他学生的问题。如此,使导师因个体差异的“质”在动态交互中发挥均衡化的效能,同时也促进了导师与学生在不同“质”中育人的际汇,产生不同“质”在际汇中合力育人的场域生态效应。如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在实践中实施导师定期轮换制,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在导师和学生间实行双向选择,在规定时间内本班导师与每位学生均须经历一次“导”与被“导”的过程。endprint

(二)实施班科联席制 优化合力育人效能

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这在突出班主任育人重要性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弱化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班科联席制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发挥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力育人的潜能。班科联席制还可以发挥德育导师之长,在互动中优势互补,有利于发挥德育导师团队间的整合优化效能。如武汉市崇仁第二小学坚持数年实施班课一体化,将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就充分发挥了每位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全员育人作用。

(三)整合多方教育资源 聘任德育导师多元化

儿童成长的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每一种教育形式中的教育者均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不同的教育者都是不同的教育资源承载者,除班级教师外,聘任校外的教育者作为学生的成长德育导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因校制宜,实施德育导师聘任的多元化以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其一,聘任家长德育导师。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开发家长课程,实施家长义工等,让家长成为孩子们的终身德育导师。其二,聘请校外辅导员担任学生的德育导师。不断拓展校外德育渠道,发挥社区、共建单位及校外德育机构、基地的作用。其三,实施同伴德育导师。在儿童成长中,同伴间的彼此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且作用巨大,可以通过“结对互助”“以大带小”等方式,发挥“大”对“小”的引导示范作用。

(四)建立长效机制 力行制度保障

其一,建立德育导师选聘制。制定德育导师的准入条件,将关爱学生、具有较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具备心理辅导基本技能的教师聘为学生的德育导师。合理定位导师制的职责,要求每名德育导师定期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给予指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等。德育导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德育导师与学生结对中师生双向选择,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的德育导师选聘制度。

其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导师考评制度。依据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动态化考核德育导师的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其三,制定德育导师激励竞争制。制定相应的德育导师激励机制,定期评选优秀德育导师,树立典型与榜样,对优秀德育导师既要在物质上予以肯定,又要在情感上予以关怀与激励,使教师对德育导师角色有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实施竞争机制,对师德表现不好、工作责任感不强、工作效果很差的德育导师,要实行淘汰制度,形成良性竞争工作氛围。

另外,建立德育导师定期培训研修机制。通过校内结对、校本研修、专题讲座、经验分享、学习考察、自学实践、案例会诊和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德育导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德育导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养。

(五)创新德育导师工作载体 提高工作效能

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拓展学校德育的渠道,创新德育导师工作方式,搭建德育导师工作平台。如创新学校德育评价方式,使其成为联系德育导师与学生的纽带。如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护照”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该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护照”实质是一门德育校本课程的成绩单,护照设置包括了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及自主管理、劳动服务三类23种校本德育课程内容。它以课程门类建构的德育导师制取代了班级固定的德育导师制,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一定量的选修课程,每选定一门德育课程也即选择了一位德育导师。同时,课程得分作为每学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授予各种荣誉的基本指标、高三自主招生推荐的重要参考以及高中毕业证发放的必要条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护照”成为联系师生的桥梁,使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导师间信息互动,资源共享,评价衔接。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搭建德育导师之间开放的工作平台。如学校网站、教育论坛、班级博客、教师(家长)论坛、班级QQ群等方式,推动各类德育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些沟通可以随时进行,跨越时空,便捷高效,可以促进德育导师间信息传递,相互借鉴,提高了德育导师工作的效能,真正实现学校“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人人都育人”的境界。

责任编辑/肖茂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