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在新课程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2014-11-25李月华
李月华
摘 要: 随着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STS教育是一种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应用的全新教育思想。本文论述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实施STS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探讨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 STS教育 新课程 生物教学
STS教育是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兴学科,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实施的科学教育。STS思想一个重要观点是:科学教育要着眼于现实世界。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学要学以致用,涉及当地与生物学相关的事物或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深入理解《生物课程标准》,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当地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将“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融入教学中,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加强STS教育。
1.巧设情境,引入课题,渗透STS教育
教学中,我常常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引入课题。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我以本地传统生活习惯过年时做米酒的制作方法引入课题。请见过家人或亲手参与制作的同学说出制作的大致过程,接着提出一系列问题:①做米酒时用什么米做原料更好?②放入“酒药”是饭盛出来就放还是等饭冷却后再放?③为什么要放在被窝里焐?④为什么要用盖子盖住坛子口?⑤几天后闻到了香味,是什么味道?⑥是先产生水还是先产生酒?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呼吸作用的底物、产物、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等抽象的知识,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是人认知活动的内驱力。教师以生物科技或社会问题引入,易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
2.课堂中学生自主实践,渗透STS教育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果在学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懂得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知识就得不到更新与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例如:《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节的实验《制作小生态瓶》,很多教师往往只讲不做,或作为验证性实验,放在课后做。我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利用手边有的材料,选择小型动植物,制作密闭的生态系统,观察、记录生物的生活情况。一周后,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生态瓶上课,介绍生态瓶的制作过程和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设计给予点评,充分肯定其中设计的优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瓶能在较长时间内不喂食和通氧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生态瓶维持的时间长,有的则较短呢?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明白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学以致用。
选修本中选编的问题很多来源于社会与生活。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分布在生物科学与农业、工业、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它们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对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如学习《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时,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观看《克隆人的诞生》、《假如能克隆人》等影片,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开放式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克隆人的看法,从不同角度谈谈赞成或反对克隆人的理由,然后总结出克隆人能解决不孕不育等问题,但同时带来伦理问题。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作用的“两面性”。
3.通过课堂小结,渗透STS教育
课堂小结主要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应取的价值观。成功的结课,不仅可以对教学活动或教学内容起到系统性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全课结束前,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引向未解的科学问题或社会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发探究兴趣,激励学生爱好生物学,造福人类。如学习完了“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后,师生共同总结癌细胞的特点、癌细胞形成的内因和外因、癌症的症状后,引导学生思考癌症如何治疗?如何才能彻底根治?病人应怎样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把学习内容延伸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巧設课后练习,渗透STS教育
通过课后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内容,在习题中可设计一些STS内容的同步训练题,使知识得以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的理解会更丰富和深刻,记忆会更牢固和精确;同时可训练学生生物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使科学生产、技术造福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得到强化。在学习了“血糖的调节”后,在课后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知道目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一般采用什么办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糖尿病?若在你的周围有人不幸患了糖尿病,你对他将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若从遗传角度看,则应采取什么措施?
5.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栏目进行STS教育
教材中的“生物技术资料卡”、“拓宽视野”、“科技探索之路”和“与社会的联系”、“进展追踪”等阅读栏目编入了大量STS教育素材。我们要利用好“阅读”材料,这样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生物与技术、社会、科学的密切联系,而从中感悟到学好生物的意义和责任的重大。“与生活的联系”栏目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癌细胞”、“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社会的联系”栏目如“大棚种植蔬菜”、“发光树能做路灯吗”、“计划生育”等。这些都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指导学生学习。
6.广泛利用媒体资源进行STS教育
生物学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交流、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机会绽放出智慧的火花,展示自己的创新才能。广泛利用报刊新闻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报道丰富生物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物种多样性》一节时,提到了许多珍稀的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结合200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片真伪事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将现实事件融入生物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导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点拨和指导。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方案:如果有野生华南虎存在,则应立即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使华南虎不至于从地球上消失,每种生物都是一个天然的基因库;还有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及人的社会道德问题。这些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启发了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STS教育正以它涉及的学科、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等,充实着生物学教学需要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当然,进行STS教育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跟上科技的发展,注意收集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资料,丰富自己,才能使STS教育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翁兰穗.STS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8.45-48.
[3]刘兵,韩燕丽.科学技术与社会和基础科学教育.科技日报,20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