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2014-11-25徐流奇
徐流奇
摘 要: 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是把“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远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重视问题设置,选择高效课堂的提问切入点。为此,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从五个方面提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切入点。
关键词: 高中思想 政治教学 有效提问 切入点
爱因斯坦有一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決一个问题更重要。”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是把“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远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史蒂文斯在对教师提问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普通学生80%的时间。而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①,也就是说,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重视问题设置,选择高效课堂的提问切入点。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一点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处提问,激发兴趣
政治课与别的科目有些不同,它既具有时代性特征,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如果单纯用理论解释理论,则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如影视作品、名人轶事、漫画、诗歌、典故、谚语等。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搬进课堂,并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时,我播放了一段暑假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了》中曹格的儿子Joe和女儿Grace之间相处的小视频用于导入课堂。并设问:“Joe和Grace是不是一直亲密无间,两个人之间就没有争论和矛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②因此政治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二、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落实重点
一个称职的教师并不要求学生将一堂课的内容记个滴水不漏,而是引导学生首先记住最应该掌握的部分,即所谓的重点。对于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往往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和疑点,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计问题引起学生重视,让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巧设提问逐渐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分析知识的重点,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该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的印象。
例如,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这一教学重点时,学生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这一原理感到不理解。于是我利用苹果、香蕉、梨等于水果的关系提出问题:①你能说说水果的特点吗?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这说明了什么哲理?对“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这一原理,我提出问题:②苹果、香蕉、梨形态不同、口感各异,但是它们都含有果酸、糖类等水果共有成分,这又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这两个问题把深奥的哲理寓于通俗的事例当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很快理解并掌握了这些原理。
在课堂内容的重点处提问,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并反复思考,加深印象。提问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若时间过短,则易造成草率回答,削弱提问效果。
三、在知识的难点处提问,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就好比百米跨栏跑中的栏杆,它们是拦在学生学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如果不能跨越这个“栏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很难前进。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老师有必要帮助他们把这块绊脚石搬走。而帮助学生踢开这块绊脚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提问。因为在难点处提问,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中享受排疑解难的成功感,激发学生内心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其他相关知识,通过质疑思考,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获得了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遇到教学难点时,教师先不要急于把答案或者理论告诉学生,而应该预先搭好脚手架,巧妙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行跨越这道学习障碍。
例如,学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哲学观点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船夫在很急的河水中驾着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航行中,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答:“我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答:“我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巨风把船掀翻,哲学家和渔夫都被抛进河里。这时,船夫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刚讲完,学生都笑了。我趁势设疑:从哲学家和船夫的交谈中,你得出了什么哲学道理?幽默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悟哲理,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四、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问,温故知新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由课、框、目等要素组成的,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课、框、目之间甚至知识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形成一个个知识结构。如果课堂教学不揭示这种联系,很可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构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获得知识,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③因此,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过渡到新知识,这种设问方法主要用于新课导入和一节课前后知识点的连续分析。在新旧知识点衔接处设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对比,找出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差异和联系,达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的目的。
例如,学习“人的价值”这一概念时,因学生头脑中已有“先验概念”。如日常生活中、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教师可设问:①“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各指什么?”在学生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设问:②那么哲学上的“人的价值”中的“价值”又是什么呢?这样通过设问顺利完成了经济学和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到哲学中的“价值”的衔接。
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储备程度,善于在新旧知识的链接处设疑,在知识的生长点提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思考,从中引出更多知识。
五、在考点处提问,击破考点
考点,就是当年度的政治学科明确考核的知识点,不仅为政治高考提供最有权威性的命题依据,而且为高中政治学特别是为高三复习备考指明方向。而考点提问法,就是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引起学生对相关考点的重视,老师针对这些点提出相应问题,力求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及时准确地把握这些考试要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把握考试命脉,进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提问教学法。
在考点处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千万不要把所有的考点都设计成问題。因为这样做,不仅没有意义,也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样做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使得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地学了学考点,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与领会。所以,在考点处提问时,教师应该力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这样才能深化考点知识,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设问有法而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切入点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多思考,勇于实践,就会不断产生有鲜活生命力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释:
①徐伟萍.浅谈有效的中学英语课堂提问.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09).
②庄桂琼.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教育,2009(Z1).
③[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2]庞甲法.提问方式不同效果泾渭分明.地理教学,2011(01).
[3]徐伟萍.浅谈有效的中学英语课堂提问.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09).
[4]庄桂琼.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教育,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