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之我见
2014-11-25方芳
方芳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最后成为教学的重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工夫,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最后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学得糊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识记,不知道变通,这样的教法显然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这种少、慢、差、费的做法,授学生以“点石成金的手指”,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必不可少。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韩愈的《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中,第一个“食”不读“shí”而应读“sì”。宋廉的《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一句中的“臭”应读“xi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有生字障碍,不得不看注释。这一遍读,让学生批注生字字音,粗知文章大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组织齐读,让熟练的学生带动生疏的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这样,老师可以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在范读、默读、齐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这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大意。
二、抓住特点,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逐词解释。即对所划出的词逐一进行解释。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接,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三)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连词成句。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按照这一原则,例句可译为:骨头已经完了,可是,那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紧紧地跟着屠户。显然,译文省去了“之”,增加了“仍然”、“一樣”、“紧紧地”、“着”、“屠户”。这样,译文既没有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同时能描绘出当时情况紧急,屠户紧张的气氛。
(四)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和绝大部分纯自然事物名保留就可以。
三、“四把钥匙”,轻松翻译
文言翻译的金钥匙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即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一)古今异义词。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他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说,掌握了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一把金钥匙。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时候,如果学生掌握了“鲜美”“妻子”“无论”“绝境”“不足”“间隔”等几个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扫除了文言翻译的一半障碍,其他的部分只需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翻译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二)通假字。通假,即同音替代。遇到与古音不同的通假字时,必须读回本字之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一定要读回本字“悦”的音,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用本字“悦”的意义,句子才能通顺。教师在教这一知识点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等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也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二把金钥匙。
(三)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置人所罾鱼腹中”的“罾”,“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从表面上看,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没有多大区别。“异”可解释为“奇怪”,“罾”可解释为“渔网”,“水”可解释为“河水”,“箕畚”可解释为“箕畚”,但是,一旦将这样的意义放入句子中翻译的时候,就会发现句子根本就不通顺。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实际上,这些词都是活用了。“异”原为形容词,现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意为“对……感到奇怪”。“罾”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意为“用网捕捞”。“水”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箕畚”原为名词,现活用作状语,表所用的工具,意为“用箕畚”。显而易见,如果将这些活用的意义插入句子中,句子立刻就通顺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那么,学生就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三把金钥匙。
(四)特殊的文言句式。除了要掌握以上三把钥匙外,还要懂得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1)倒装句;(2)省略句;(3)判断句;(4)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如能进行反复练习和强调,并经常归纳总结,那么,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四、及时巩固,强化重点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知识重点设题要活,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如:古诗练背诵、练默写、练欣赏名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的词、翻译省略成分的句子,等等。练习题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综合比较,触类旁通,要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复习时将这些知识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给学生硬灌知识,不如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弄懂文言特点,学会翻译的步骤,掌握翻译的四把钥匙,得到及时的巩固训练。那么,学生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里就能如鱼得水,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