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当下
2014-11-25矫丰
矫丰
[摘 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为传统政治学说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本文以其代表作《君主论》的第十五章为切入点,围绕马基雅维里对现实,道德,美德等概念的看法以及学界对此的讨论展开描述。
[关键词]思想史;文艺复兴;马基雅维里
西方政治思想分为古典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因为局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者之间对许多问题的表述和解答有着很大的区别。现代政治思想的起源通常被认为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个以拒绝接受或部分否定中世纪的一些关键观念和制度为特征的时代),其代表人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
当今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尤其是那些重点关注现代思想的学者,他们的研究往往都绕不开马基雅维里这个名字。在《君主论》第十五章中,马基雅维里阐述了其写作的指导原则。“现在尚待考察的是,君主对待臣下和朋友应该采取的办法和行动。关于这一点,我知道有许多人已经写过文章,现在我也写起文章来,特别是当我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观点与别人的不同,因此,我恐怕会被人认为倨傲自大。可是,我的目的是写一些东西,即对于那些通晓它的人是有用的东西,我觉得最后论述一下事物在实际的真实情况,而不是论述事物的想象方面。许多人曾经幻想那些从来没有人见过或者知道到实际上存在过的共和国和君主国。可是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致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在这段话里,马基雅维里对他自己和传统思想家们的理论方法做了明确的区分和界定,他有多年的执政经历,所以其理论方法大多来自现实的观察和经验,而不是仅仅进行那种“政治本质是什么”的形而上的思考,他认为任何游离于政治现象之外的政治规律都是不实用的,对待人民所采取的方式应当基于现实状况,基于诸如自利动机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性。只有认清现实,才能带来安定繁荣,才能自我保存,否则只会走向毁灭。这表明了马基雅维里逐渐摆脱神学传统的束缚,从历史与生活的经验出发,进行逻辑推理,从而揭示 “典范的君主”所必需的思想感情和性格。马基雅维里和传统思想家不同的一点在于对人性和道德的看法,他以一种灵活变通的方式提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是各自独立的两个范畴,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道德和规则。代表正面意义的善也被分为公共的善和私人的善,对于处理公共领域事务的君主,没有必要为个人的道德准则所束缚,履行君主的职责,比如国富民强,繁荣安定,即做到了目的的善。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对于什么才算是君主的真正美德,马基雅维里具有一种颇有创见的认知,正是这种认识支配了他对君主的全部忠告。而在此之前,人民一般总是认为:具备品德就等于完全具备了主要美德。大不相同的是,就马基雅维里的情况而言,品德这个概念只不过被用来指君主为了“保持他的国家”和“成就大事业”而可能认为需要具备的那些品质。
关于马基雅维里的观念,学界看法不一,一些学者认为马基雅维里是“近代政治科学的奠基人”,“是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转型之化身。”还有一部分学者例如艾伦就批评马基雅维里的思维方式停留在次一级的具体问题上,对自然法等形而上学的命题无所涉及。因此从古典政治传统的立场出发,艾伦认为马基雅维里的思维方式不会给寻找根本政治哲学问题的人带来帮助。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施特劳斯在《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中也对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马基雅维里避重就轻,仅仅围绕意大利就次一级的问题展开讨论,具有很大的地域和时代局限。马基雅维里对公私领域的区分也引起了一些讨论,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在书写马基雅维里时,直截了当的用 “道德上的冷漠”做为评价,对马基雅维里的道德观进行了抨击。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基雅维里这种对道德模棱两可的态度可以被视为科学中立态度的一个范例。
马基雅维里生活在一个旧秩序崩溃,新问题涌现的大变革时代,他通过对先贤学说的部分否定和延伸,用周密的逻辑支撑起了一套严谨的理论,制订了许多新的国家政治法则,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思想革命,丰富了近代早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
参考文献:
[1]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潘汉典译,《君主论》 商务印书馆.1985.
[2]Quentin Skinner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Donald G. Tannenbaum, David Schultz .Inventors of Ideas: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Wadsworth Pub Co.2003
[4]Thoughts on Machiavelli,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5]Leo Strauss / Joseph Cropsey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6]George H. Sabine, Thomas L. Thorson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4th Edition Dryden Press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