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发酵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4-11-25康立新

考试周刊 2014年83期
关键词:改革探索课程教学

康立新

摘 要: 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目标,锻炼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要求,对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发酵工程实验”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有针对性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实践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发酵工程实验 课程教学 改革探索

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酶工程与基因工程的纽带[1]-[2]。在我校(湖北大学)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发酵工程实验”是与“生物工艺原理”、“发酵设备”等理论课程配套的课程,且课时数与理论课程课时数比例大于等于1∶1。实验课程教学不仅培训学生的基本专业操作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协同合作、自行设计、判断分析等创新思维[3]-[5]。“生物工艺原理”与“发酵设备”等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如何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达到锻炼学生操作技能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我们从实验内容、教学实施及考核方式三方面对“发酵工程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探索,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对实践生产有初步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以往发酵工程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学生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衔接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掌握理论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践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且能认识社会实践对专业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除了一些基本实际操作技能实验外,我们有目的性地开设了一些实践应用性内容。

目前在洗涤、食品、饲料、造纸、医药、纺织皮革等多行业,生物酶由于自身的卓越性,其作出的贡献非常巨大[6]。发酵技术在生物酶的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让学生对生物酶的发酵有较全面的认识,便于将来更好地应用,我们针对性地开设了两个实验,一是“黑曲霉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二是“地衣芽孢杆菌液体发酵产蛋白酶”。前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控制发酵参数,使黑曲霉在含水较少的固态基质上分泌出较多的纤维素酶;后者的目的是促使地衣芽孢杆菌在液态流动下产生丰富的蛋白酶。并通过两个实验的比较,对比固体发酵与液体发酵的操作、酶的产生机制、工艺控制等,使学生在酶的发酵生产方面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于不同实验目的可采用不同的生产控制工艺。

根据微生物对氧的需求不同,发酵可分为好氧与厌氧两种类型,为了让学生对这两种发酵的基本机制有直接认知,实验课程开设了“乳酸菌厌氧发酵产乳酸”与“红曲霉好氧发酵产红曲色素”两个实验。前者是控制乳酸菌在不需要氧气的条件下产生乳酸,后者是控制红曲霉菌对氧气的需要产生红曲色素。通过两个实验,学生对微生物对氧的需求有深刻的理解,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验过程中,能明确观察实验结果,教学效果显著。

关于生物反应器的使用,对于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未来社会实践生产中必须面对的核心内容。在“发酵设备”理论课程中详细地介绍了通用式机械搅拌发酵罐的结构与功能,但学生更多的是孤立地理解,对发酵罐的具体运行使用及基本维护完全是空白的;在“生物工艺原理”课程中介绍微生物发酵主要是通过工艺参数的设置与控制实现,包括温度、pH、溶氧、搅拌、通风等,学生只能机械地背诵,如何对发酵工艺参数控制及发酵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及时判断分析,在理论课程中是难以涉及的。因此,为了使学生对“生物工艺原理”课程中涉及的工艺与“发酵设备”理论课程中关于设备的知识相结合,并形成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发酵工程实验”课程中设置了两个实验,一是“5升机械搅拌发酵罐培养大肠杆菌”,二是“基因工程菌株在10L发酵罐内发酵产植酸酶”。前者实验是让学生培养大肠杆菌,获得足够的菌体数,掌握如何操作发酵罐,同时测定大肠杆菌生物量,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动态过程,对适应期、对数期、稳定期等概念明确;后者实验主要是对于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株,如何在发酵罐上操作,使菌株分泌更多酶蛋白产物,涉及的知识面包括:工程菌株高密度发酵、菌株对氧气的高需求如何通过发酵罐提供、发酵罐上搅拌与通风量如何串联使用等。大部分学生对于后者实验的理解比较吃力,其中还涉及“基因工程”理论课程的知识,但实验结束后学生都觉得实验的意义很大,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发酵有更深刻的认识,将对促进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产生较大的动力。

二、学生自行设计教学

大部分实验是老师提供实验材料、步骤与方案,学生依照实验内容依次完成。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我查阅资料、分析实验方案,并自主实践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给出部分实验题目,或者根据生活中与微生物发酵关联的食品、饮料等,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整个实验,类似研究生阶段的课题。以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题目,查阅相关文献并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经教师审阅可行后,自己动手准备并完成。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观察并适当引导,针对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并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结束后,对于实验完成优秀的小组进行讲解、点评和总结。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以真正转换学习思维,由被动学习状态转为主动学习状态,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实验的完成并取得成功是需要很多条件的,甚至是重复多次的结果,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找出自身的不足,达到教学目的。

三、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对成绩评价进行了改革和完善。针对以前以实验报告为主,结合学生出勤的评价,现在把学生实验结果的汇报作为主要评价目标,每个(组)学生完成实验后,需将整个实验做成幻灯片进行汇报,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图片的处理、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是否规范、清晰,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对实验过程中疑问的思考与解决,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等,同时考核学生的口述能力。评价体系还包括同学与老师的提问,以及对问题的回答。

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与补充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可较好地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

四、结语

经过改革,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平台,提高对实验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基本能掌握相关实践发酵技能,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明红,刘涌涛,聂国兴.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120-122.

[2]陈婷,张兴群.“发酵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纺织服装教育,2013,28(6):501-504.

[3]郁达,卢祥云.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1):23-25.

[4]张惠玲,方海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改革与探讨——发酵工程教学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8-11.

[5]任晓莉,赵润柱,梁保红.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1,37(1):127-130.

[6]梁传伟,张苏勤.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改革探索课程教学
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漫谈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做中学”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