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课有效教学初探
2014-11-22杨春雨
摘 要: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某一知识体系中某一领域的第一节课,它为后续知识的发展、延伸打下基础。加强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生动形象地理解它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概念;引入;理解
一、依据概念产生背景,有效引入概念,有效运用
数学概念很抽象,因此教师要熟悉概念的生活、知识背景,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入概念,对学生理解概念很有帮助。
1.从活动情境引入概念
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在引入概念之前,教师创设积极的故事情境、冲突情境、操作情境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真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创设一个操作情境,每个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球、圆柱体等物体放在一个袋子里,同桌互相摸出长方体,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摸对的?通过摸长方体的动手操作活动,为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教师出示谜语:“有个宝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日历)这样一个有趣的谜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圈一圈有意义的日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年、月、日與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2.从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演示、感知或说明来引入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
3.从已有认知引入概念
数学知识前后相连,教学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已掌握的数学概念或数学知识引入新的概念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的概念,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为后续理解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奠定了基础,求两(三)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做好铺垫。
二、抓住概念本质,有效理解概念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概念
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是由几个词或词组组成,精确地阐述了这一概念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描述概念本质特征的字词,体会其含义的本质,让学生建立一个准确、简洁的概念。
2.利用正反对比理解概念
学生在初步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要及时运用正反对比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在概念揭示后往往要针对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
3.回顾旧概念理解新概念
有些概念很相似,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以前的相似概念,区分它们的异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的含义。
三、精心设计作业,有效运用概念
1.斛决问题——有效运用概念
概念的产生有它的实际生活背景,只有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实际意义。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设计:动手折出一张纸的 ,并给它涂上颜色,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为什么这些图形不一样,涂色部分也不一样,却都可以用 表示呢?学生不但认识了 表示的意义,而且还认识到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2.拓展练习——灵活运用概念
学生在掌握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后,应巧设“拓展练习”,适当地改变概念的叙述方式、表达形式、应用的外部条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设计了如下一道练习题:
怎样求右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此题不仅让学生明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获得底和高的具体数据的两个条件,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对应底和高的理解。当然,这道题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次变式,如,知道一底两高,求另外一底或周长。
总之,教师在教学概念课时,应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从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有知识基础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建立准确的数学概念,加强辨析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深层次的理解概念,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简介:杨春雨,女,1982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四川省广元市南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