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期来袭
2014-11-22李立英
李立英
〔关键词〕青春期;亲子沟通;成长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被她正在上初一的儿子折磨得筋疲力尽,几近崩溃。原因是老师的几通电话让她了解了儿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随意说话,和同学打闹,课下不完成作业,等等。她觉得不可思议,儿子多乖啊,在小学的时候从来不会这样,老师搞错了吧?可是老师言辞恳切地说:“我怎么会拿这种事开玩笑,你自己来学校看看吧。”于是朋友偷偷地跑到儿子的学校,准备在儿子上课的时候,站在教室后门外边,透过小小的玻璃窗一探究竟。果不其然,在英语课上,儿子时不时地和周围同学搭讪,有的学生会和他说几句,有的根本就不理他。碰到同学不理他时,他又开始摆弄手里的铅笔,总之没有闲着的时候,真正听课的时间不到十几分钟。朋友看后气得七窍生烟。在数学课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儿子张口就回答。朋友想,儿子的表现还好,刚感觉有些许安慰,不料,老师的一通话又给她泼了一身冷水,只听老师批评儿子:“你每次想好再说,不要在这瞎起哄。”天啊,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小学的时候他可是经常得奖状的三好学生呢。
朋友回到家和老公商量,两人一致认为要对儿子严加管教,于是他们轮翻上阵,对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说动儿子保证好好听课,完成作业。朋友又重新看到了希望,她要求自己严格监督儿子,时不时跑到学校看儿子的课堂表现,她还让老公下班早点回家,辅导儿子做功课。在夫妻双方共同努力下,儿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不少,老师也反馈说她的儿子最近表现很好。朋友本想松一口气,可更大的打击却不期而至。老师打电话告诉他们,她的儿子把烟带到学校,分给其他男生,和他们一起抽烟。她听到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肺都气炸了,心想这个小兔崽子胆子也忒大了,学业不好还可以接受,可是不学好,往歪路上走,那怎么行,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她和老公对儿子展开严酷审讯,威逼利诱,甚至动用了武力,儿子最后终于承认把烟分给了其他学生,但是自己并没有抽,因为是他们让他拿的,如果他不给,那些学生就不和他做朋友了。儿子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这种错误了。事后,朋友对我说,她现在最怕接到老师的电话,不知道哪一天儿子又会带给她什么“惊喜”,如果不是自己心脏好,也许早就进医院了。
我笑笑安慰朋友说:“其实,这种情况不是只有你才会遇到,每个中学生的家长可能都在经历这些。”
我在中学工作,常常会面对家长的追问,为什么以前我的孩子很乖,现在却那么不听话,你让他干什么,他就是不干,多说两句,他就烦;为什么以前我的孩子跟我关系很好,什么话都愿意和我讲,动不动还亲亲我,现在却什么也不讲,你问他,他只会简单地回答“嗯”“啊”“噢”;为什么以前我的孩子喜欢做很多事情,好像对什么都有热情,现在你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他就会说“真无聊”;为什么以前我的孩子活泼开朗,见人很有礼貌,现在却宁愿待在家里,也不和我们一起去亲戚朋友家;为什么以前我的孩子很自信,现在却感觉他很自卑?为什么以前我的孩子从来不玩网络游戏,现在却迷恋网吧?很多很多的“为什么”,让我们的家长绞尽脑汁,寝食难安。
每当看到父母们焦急的神情,听到他们急切地询问的时候,我就常常感叹,做一个好母亲、好父亲是很不容易的,真的很不容易。从得知肚子里有了宝宝那一刻起,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父母的心,当孩子出了问题就如同自己生病一样,让父母焦急万分,恨不能代他去成长,替他去生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就像孩子的身体会生病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青春期则是问题爆发最多的时期。青春期来得那样迅猛,常常打家长个措手不及。它不像春雨般细无声,却如夏洪般来势汹汹,不可阻挡。也许你在第二天醒来,就发现面前的孩子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让你不认识。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变化,常常拿孩子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不仅不能让孩子回到过去,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青春期的孩子对民主、尊重和理解要求得更多,他们更渴望家长把他们当作一个成熟的个体来对待,不喜欢家长再以命令的口吻对他们发号施令,更希望家长有事能和他们商量,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希望能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承担起一份责任。责任会让他们更快地成长。
家长常常在追问完“为什么”之后,紧接着会问“我该怎么办?”,我们可以胸有成竹地给家长讲解“为什么”,但是当家长问到“怎么办”时,常常感觉心中没底,只能把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给他们。青春期的问题各色各样,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的表现可能也会是千奇百种,区区几种心理学的方法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孩子的全部问题。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作出些改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许有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有一次我跟一位校长聊天,提到他正在上初中的女儿,他不无感慨地说:“没办法,现在我们做家长的就得作出一些改变,不变不行。”他所指的改变是指家庭教育和沟通方式的改变。当我有了孩子,才真正开始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某些糟糕的言语或行为习惯,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丑陋的自己,然而,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必须去改变。
香港著名心理学家李中莹先生说过,一个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是由他成长中出现的种种事情及他所学到的思考模式决定的。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使自己在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欲孩子改变,家长必须先作一些改变。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找不到什么真正见效的方法的。
虽然现在有很多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但是没有一本万能的教科书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很好地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位家长既是家庭教育的实践者,又是家庭教育方法的创立者。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什么方法,都是基于家长对孩子的爱、尊重和理解。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
阿元一推开家门,看到一个顶着一头黄毛的小子,以为自己走错了门,疑惑地退到门口认真地看了看门牌号,没错啊,就是自己的家。那小子是谁,难不成是自己的儿子?她定睛一瞧,不就是自己的儿子吗!天啊,儿子竟然染头发了?阿元突然觉得有些站不稳,出身传统家庭的她最看不惯街上那些染着红毛或黄毛,穿着紧身裤的男生,那都是些什么人啊!没想到,儿子今天竟然也染了一头黄毛回来。他是不是心理有毛病啊?是不是成心想气死我啊!想到这,阿元就四处寻找剪刀,恨不能一下子就把这小子的头发剪光。
但当她真的找到剪刀的时候,突然想起丈夫的责问:你这样打他、骂他,有用吗?是啊,屡次与儿子的正面交锋都是两败俱伤,一边是儿子狠狠摔门,然后扬长而去,一边是她坐在床上哭天抢地。长此以往,儿子见了她,总躲得远远的。她也明显感觉儿子和她疏远了许多。今天,先缓一缓吧。她放下剪刀,对着镜子努力地笑了笑,然后轻轻地走到正在埋头看电视的儿子身边,用手抚弄着儿子那一头黄色的、蓬松的头发,心里恨着,脸上却故作轻松地说:“小子,不错嘛。”儿子被她的举动吓了一跳,这不像她平时的做事风格啊,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嬉皮笑脸地说:“妈,你也觉得不错啊。”
“嗯。”阿元点点头,“真的,告诉你啊,很多人看了都说好看呢。”儿子骄傲地用手捋了一下头发,神气地把头一扬。
阿元心想:“这是什么眼光?”但还是故作镇定地问道:“怎么突然想起来染头发了?”
“因为和同学打赌了,我输了,所以我就得把我的头发染了。”儿子无奈地说。
“你还挺守信用的。”
“是啊,男子汉说到就要做到,要不以后谁还会和你做朋友啊。”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你把头发染了,怎么去学校啊?”阿元疑惑地问道。
“现在不是假期吗,等开学了,我就染回去了。”
这小子心里还是有打算的。“那好吧,记得哦。”
阿元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还是很担心,就这样,一直到假期结束。没想到,就在开学前一天,儿子真的去理发店重新把头发染黑了。阿元暗自庆幸自己当初没有鲁莽行事。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华中学,深圳,518109)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