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课的“兴趣盎然”导入法
2014-11-21申耀辉
申耀辉
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巩固、总结提高是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其中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首要的也是重要的一环。古人云:“善教育者,善导也。”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学乐学”的氛围,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多年来,笔者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贯彻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导入原则,使导入艺术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直观导入法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始于感观。”实践表明,采取直观教学理念导入新课,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1.教具导入法。通过实物、模型、挂图、音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为学生提供与教学有关的感性材料,直观而鲜明地引出新课的主题。例如,通过问“教室的窗用什么材料做的”导入“镁铝”。好的直观教具可省略大量语言描述,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富有引力的直观印象,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伊始,若能巧妙地安排一个现象新颖、变化明快的实验,再配以生动的描述,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就可以使化学课的引入显得生动活泼。如通过玻璃管将氧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结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迹,以此导入“磷”的学习效果很好。
3.动作导入法。指导学生做一些特殊的动作,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并受到启示,引发兴趣和思考,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学习“炼钢和炼铁”时,一学生用一钢筋敲一生铁,结果生铁断了。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4.常识导入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发思考。如在学习油脂时,教师提问:“火上浇水火会熄灭,为什么火上浇油反而更旺呢?”以此引入新课,学生顿感亲切,引发兴趣。
二、引用导入法
引用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章、诗词、谜语、谚语、故事等,可以起到点明主题、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迪。
1.古诗、成语、谚语、谜语法。恰当选用一些古诗、成语、谚语,为即将出场亮相的“主角”营造生动、活泼、宽松的氛围,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石灰石”时,可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导入新课,学生觉得非常有趣,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被作者刚正不阿的人格所感染。此外用谜语、谚语巧妙导入,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2.故事法。讲故事是沟通师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想象力、创造良好心理环境的法宝,以故事为先导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甲烷”这节课时,教师以故事开课:“1928年夏天,军阀徐源泉部下的一名军长,盯上了富丽豪华的东陵慈禧墓,想发笔横财。开墓后,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这时一个军官烟瘾大发,摸出火柴就想美美地抽几口,哪知刚一点火,墓室就发生了爆炸。后来经调查才知道,爆炸是由一种叫甲烷的气体引发的。甲烷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认识它的结构和一些性质。”近乎离奇的故事,让学生惊讶不已,学生立刻就对甲烷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的角色。这样导入新课,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为主题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想导入法
精心挑选与学生生活实践、实际及见闻相联系的生活化趣味材料,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既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课堂导入的好方法。
1.温故知新法。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例如,在讲“HCl的实验室制法”时,一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Cl2的实验室制法,然后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2.引人入境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或危机感的情境。如学习“环境保护”时,指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污水、垃圾、有毒气体排放,乱砍滥伐,野生动物的捕杀,超标农药的使用,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以此导入可激发学生居安思危的环保意识。
总之,导入要因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异,同时,各种导入方法又可有机融合,即使是同一节课,也可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导入固然重要,但它毕竟是为新课讲授服务的,所以不能喧宾夺主、拖泥带水,故新课导入应言简意赅、快速到位。可以说,新课导入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