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保留灌肠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疗效研究

2014-11-21河北省平山县妇幼保健院张应晓石家庄050400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灌肠体温显著性

河北省平山县妇幼保健院 张应晓 (石家庄050400)

上呼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属中医学“感冒”、“咳嗽”等病范畴。占儿科疾病的首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见病原体为病毒 (约占90%以上),仅有少数由细菌引起。[1]临床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为主,其中发热是本病最多见的症状,或仅见此症状。西药解热迅速,但容易复发。因此,如何使发热患儿迅速且平稳退热一直困扰着医护人员。笔者对80 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退热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上呼呼道感染发热(风寒证)患儿130 例,均为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50 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组中男37例,女43 例;年龄6~16 岁,平均年龄10.26 岁;病情轻型18 例,中型40 例,重型22 例。对照组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龄6~14 岁,平均年龄9.76 岁;病情轻型11 例,中型26 例;重型13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本病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及病情轻重分型。

⑴西医诊断标准:①有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接触史;②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恶寒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肢体酸痛、咽痛、咳嗽、头痛等证;③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④呼吸道病毒分离等检查可确定病原诊断。⑵中医辨证标准:风寒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吐痰清稀、头痛、喉痒,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⑶病情轻重分型:轻型:体温37.1℃~38℃,伴流涕、喷嚏、头痛,可有轻度咳嗽、声嘶、咽痛、扁桃体轻度肿大。中型:发热38℃~39℃,伴流涕、喷嚏、鼻塞、头痛,可有中度咳嗽、声嘶、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全身不适。重型:发热39℃以上,伴全身不适,精神差,食欲不振,畏寒、头痛、咳嗽及鼻部症状较重,可有声嘶、咽痛、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咽峡部或扁桃体上可有点斑状渗出物。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病例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②年龄在6 岁以上,16 岁以下者,性别不限;③急性起病,病程在48 h 以内。(2)排除病例标准:①排除重度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全身性疾病者;②排除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患者;③剔除未坚持用药,中途换药或加药者。

2 观察方法

2.1 观察指标 (1)观察首诊体温(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 h、3 h、4 h 不同时间点即刻退热作用。(2)解热时间:首次给药至体温恢复正常(≤37℃),且此后不再复升的时间。(3)综合疗效。

2.2 治疗方法 (1)两组均给予一般抗病毒、补液支持治疗,当有继发感染时,可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头孢”或阿奇霉素。(2)治疗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主要药物:柴胡、麻黄、荆芥、生姜、石膏、金银花、连翘、板篮根、大青叶、桔梗、甘草),由我院煎药室统一煎制,统一药物浓度药液温度在35℃~40℃之间,依患儿的年龄,12 岁以下每次20 mL,12 岁以上每次60 mL,保留灌肠15~30 mL,每日2 次。(3)对照组给予复方氨酚那敏颗粒(由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3023693;批号090606)治疗,12 岁以下每次口服1/2 袋,12 岁以上每次口服1 袋,每日3 次。两组疗程均为3 天。观察期间严格控制可变因素,禁止加用其他解热药物。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et 或秩和检验。

2.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1)综合疗效判定:临床痊愈:治疗3 天以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证状全部消失。显效:治疗3 天以内体温正常,感冒的大部分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 天以内体温较以前降低,感冒的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治疗3 天以内体温未降或升高,感冒主要症状无改善。(2)解热时间判定:服药72 h 内体温下降到37℃及以下,并且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为有效,否则判断为无效。

3 结果

3.1 两组患儿给药后4 h 内退热情况 两组在给药4 h 内体温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在给药3 h、4 h 内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在给药2 h、3 h、4 h 内体温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在给药4 h 内体温稍有回升。两组1 h、2 h、3 h、4 h 不同点解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给药4 h 内退热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儿给药4 h 内退热情况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给药1 h 给药2 h 给药3 h 给药4 h治疗组 80 38.73±0.45 38.65±0.36 38.51±0.31 38.03±0.28* 37.86±0.27*对照组 50 38.81±0.47 38.67±0.41 38.34±0.33* 37.81±0.31* 38.01±0.32*

3.2 两组患儿解热时间比较 治疗组80 例平均解热时间为20.78 h;对照组50 例平均解热时间为19.19 h。两组解热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两组解热时间相当。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解热时间比较 (h,±s)

表2 两组患儿解热时间比较 (h,±s)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平均解热时间(images/BZ_2_1944_1013_1970_1055.png±s)治疗组 80 20.78±23.13*对照组 50 19.19±21.87

3.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愈显率(痊愈+显效)91.25%,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愈显率(痊愈+显效)76.00%,总有效率88.0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3。

4 讨论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小儿外感发热范畴,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以发热恶寒、咳嗽、喷嚏、流涕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使卫表失司,腠理开合失常,卫阳被遏,肺气失宣所致。本灌肠方中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入肺与膀胱经,善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柴胡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热风寒效果均好;生姜辛散温通,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之力;石膏性寒清热泻火,解肌透热,又能缓解麻黄、生姜相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正气;甘草既能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寒温宣降之间;[3]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综观全方具有疏风散寒,清热解毒之功效。通过临床验证,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于退热情况,两组在给药4 h 内体温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在给3 h、4 h 内体温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温下降平稳,没有回升。对照组在给药2 h、3 h、4 h 内体温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4 h时体温稍有回升,两组解热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验证结果提示,中药保留灌肠能经肠黏膜直接吸收,具有方法简单,无痛苦,小儿容易接受的优点,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且综合疗效较好,可达到西药口服退热效果,且疗效稳定,下降之体温无回升。

表3 两组患儿综合疗效比较 例(%)

[1]王慕逖.儿科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7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0-261

[3]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

猜你喜欢

灌肠体温显著性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