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说课稿
2014-11-21田晓萌
田晓萌
一、说教材
《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教师的自主性非常大。本课虽然只要求了解,但是难度并不小,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同时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诗歌风格、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忽视。
由此,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短歌行》中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2.掌握《涉江采芙蓉》中以乐景写哀情的抒情方法。
3.学会复述诗歌中描写的句子。
4.培养学生积极求索的人生态度。
我所制订的教学重难点有: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描摹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1.评点法:评点学生的朗读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
2.谈话法:问题有时候不是直接抛给学生,而是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发现,用谈话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接受。
3.练习法:我将本课的讲授重点放在《短歌行》上,因为它的难度最大,《涉江》则作为对比练习,因为同样是抒情的诗歌,二者的抒情方式完全不同。《归园田居》作为课后练习完成。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过去的两周里,我们共同学习了三首风格各异的中国古典诗歌,我们领略到了《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和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以及《离骚》充满想象力的诗意语言和屈原心忧天下的决绝和呐喊,还有就是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畅快淋漓的叙事手法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还为我们较为清晰地概括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那么到了汉末魏晋时期,又有哪些优秀的诗人为我们呈现更多元的诗歌风貌呢?下面我们走进第一位诗人,曹操,领略他的《短歌行》。
(二)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正音)
2.学生齐读诗歌。(确认)
3.找多名男同学朗读诗歌,反复感受,品味,5遍左右。带着问题聆听,并评价读得如何。
评价: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速读?为什么?你通过文章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你会用哪个字?
明确:忧。(出现3次。)
追问:忧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推导出曹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同时两个问题相辅相成,难度不大,也能从中发现问题引出下一环节。)
明确: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结合自己对曹操的印象。
(三) 再读诗歌 梳理探究
1.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学生互相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教学难点,面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师生共同研讨。)
预设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找修辞)
明确1:比喻(譬如朝露)、借代(杜康,以人代酒)
追问:开篇就问人生几何,大气磅礴。作者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呢?
明确2:人生如此之短,而所要做的事情却如此之多。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逢乱世,看到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功立业,但功业未就。执著于理想,但却无法实现的苦闷心境。这种悲苦是英雄人物的悲心。
启发:酒真能解忧吗?发表你的看法。
联想: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总结: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
预设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找表现手法)
明确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郑风·子衿》)写法最巧妙的地方就在这后半句,看似写自己忧心于没有贤才,其实他更盼望着贤才能识勇士。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曹操很大胆地将自己比喻成了姑娘,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比喻成姑娘对恋人的盼望。但又没有阴柔之感,更突显英雄壮士求贤若渴,也点明“忧”从何处来。
明确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诗经·小雅·鹿鸣》)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总结:忧——求贤若渴,如何对待贤才。
预设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提1:月指谁呢?
明确1:贤才(比喻)。联想: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自比明月,说自己和叔云都是贤能之人,只不过没有被伯乐遇到,因此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叹。而曹操是求贤才而不得,更准确地说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他的团队之中,共同成就霸业。因此,“忧”又一次涌上心头。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了一种欢乐的宴饮场面。
提问2:这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大家如何理解?
明确2:可以从形式上与内容上分别理解。(1)形式上,这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2)内容上,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
总结:喜忧参半,仰慕贤士。
预设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找修辞、表现手法)
明确1:比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贤才喻乌鹊,树枝喻自己。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地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明确2:化用《管子·形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出曹操广招贤才的决心和海纳百川的心胸。
明确3:用典(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喻,希望可以招纳贤才,然后天下归心——统一天下。
总结:广招贤才,统一天下。
2.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情绪上由低沉到高昂)先抑后扬的写法。
3.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求贤若渴,有着积极求索的人生态度的人。)
(四)对比训练——涉江采芙蓉
1.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3.用优美的语言复述全诗。(为作业做准备)4.带着问题自读。
提问1:《短歌行》中,作者的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那么《涉江采芙蓉》中,作者的抒情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景:涉江采芙蓉之境)(情:对家乡爱人的思念之情。)
提问2:二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2:以乐景写哀情,更突显诗人的寂寞凄凉。
(五)作业
自学《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找到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并用优美的语言复述出来。
2.你觉得陶渊明的“归”自由吗?(400字左右)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