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种方法

2014-11-21马天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读法当堂文言

马天明

多数初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恐惧心理,让学生转变对文言文的学习态度,准确把握作品内容,理解其深层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倾向,势必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现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一、诵读法

诵读法是自古以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只要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辅以课文注释和教师讲解,学生便会较轻松地掌握文章内容。

为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教师不仅要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而且要力求让学生在掌握下列三种诵读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疏通文意的读法。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2.推究文理的读法。主要在于读出词语、句子、段落间的停顿和逻辑重音。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语速得当。

3.品味意境的读法。主要是读出文章的意境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二、讲授点拨法

文言文离我们的时代久远,文言文中许多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学生感到陌生;古代的典章制度、文化习俗、典故传奇学生不熟悉;古地名和通假字学生不明白;朗读中的句读、情感、语气、多音多义词、异读词等学生难以把握;特殊句式、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学生不清楚……这些都是文言文教学中需教师讲解和点拨的。当然这并非要求教师的讲解与点拨篇篇到、句句到、字字到,而是要在每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例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文中有个句子“河曲智叟亡以应”,学生说“亡”字通“无”。我趁势引导学生归纳,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没有出现过有“亡”字的句子?分别读什么?怎么理解?有没有带“亡”字的成语,又该怎么理解“亡”字?学生们踊跃地举出了很多。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羊补牢”“追亡逐北”“唇亡齿寒”等。这样既掌握了新知识,又温习了旧的知识。

三、讨论品读法

文言文教学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总是千差万别的,而不同学生对同一文化、思想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就有必要进行讨论。讨论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讨论越激烈则思维越活跃,理解就越深刻,而文言文教学中讨论的论题也是比较多的,按其侧重的角度可分为有关特殊文化和习俗的讨论、有关人物品行的讨论、有关诗文哲理与引申意义的讨论、有关诗文思想情感与表现手法的讨论等。

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精彩篇章、语段进行品读,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里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和别样的感悟,允许学生一句两句的简单点评和大段的抒情。只要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加以肯定,时间一长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尝到甜头,这样不但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吟唱法

许多文言诗词都可配乐(或可依古曲)吟唱,如李之仪的《卜算子》、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这就为古诗词的教学又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若把握好吟唱这种方法,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既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美文与佳乐中得到精神的陶冶。但课堂不宜让吟唱占有过多的时间,教学中我们应把握尺度。

五、背诵法

大多学生对背诵是极其讨厌的,因为文言文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文中好多艰涩难懂的句子往往拗口且不好记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背诵精彩篇目、语段、名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培养较好的语感。这样既丰富了文言知识,同时也为以后文言知识的归纳延伸打好基础。

背诵的内容应该遵循多中求少、少中求精的原则,在教学中可采取这几种方法:

1.当堂成诵。即对内容简单、易理解、好掌握的篇章教师应精讲精练,让学生当堂消化所学知识并背诵。如《陋室铭》一文的教学除必要的讲解外,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与探究,再通过教师点拨、分组竞赛、背诵接龙等形式达到当堂背诵的目标。

2.理解背诵。对于线索清晰、故事性较强的篇目,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联想和想象等多种方法理解背诵,如《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等。

3.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因受学生的知识阅历和课堂有限时间的限制,较长篇幅的文言文部分内容不适合在课堂上细细讲解,教学中只能点到为止,这就要求学生在不做深究的情况下记住它们,待以后慢慢咀嚼,等到以后机会成熟教师再进行讲解,以加强理解。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读法当堂文言
小学数学当堂训练的设计策略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龙闯迷阵
不怕死的留下
浅谈当堂反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答案大放送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怎样读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