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业开放合作现状及未来
2014-11-20唐华臣
唐华臣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要实现广西“两个建成”奋斗目标,关键在产业,核心在工业。近年来,依靠强力招商引资,广西工业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工业化实现从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新时期,广西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家大力推进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将广西建设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等,因此,如何贯彻落实好、充分把握和利用好这些国家战略,加快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实现赶超跨越,是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试图从工业开放合作的角度,初步探析助推广西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的一些具体路径,供大家参考。
一、广西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为全面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简称工信委)组建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新成绩,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走出了一条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局面,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4年来,全部工业总产值由2009年的8700.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93万亿元,增长1.21倍(翻1.15番),年均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6880.0亿元增加到1.82万亿元,增长1.65倍(翻1.40番),年均增长28.5%。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863.8亿元增加到5749.7亿元,增长1.01倍(翻1番),年均增长15.5%,总量排全国第20位,上升1位,居西部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3%,增速均排在全国前列。工业化实现由初期阶段迈入中期阶段的里程碑式跨越。工业对广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3%提高到50%左右。工业承担广西40%的GDP任务,是推动广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支撑全区约40%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广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实现税金从374.5亿元增加到846.8亿元,贡献广西近60%的税收。工业从业人员由345万人增加到近500万人,带动广西70%以上的就业。全部工业企业19.4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96家(总数约占全国1.5%),企业总资产1.31万亿元。千亿元产业由1个(食品)增加到9个(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电力、有色金属、造纸与木材加工)。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由4018.6亿元增加到1.53万亿元,增长2.81倍。千亿元园区从无到有,达到2个(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相继突破千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石油、化工、建材、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由41.7%下降到38.2%,累计降低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9年的2.235吨标准煤 (2005价)下降到2013年的1.25吨标准煤 (2010价),年均下降6.6%,全面完成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信息化及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广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的 “工业应用”指标排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2012年,广西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数排全国第16位,两化融合指数排全国第15位,比上年提高4个名次。
经过多年发展,广西“两区一带”工业布局不断优化,北部湾临海工业集聚区、桂西资源富集区精深加工基地和西江经济带沿江产业基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北部湾重点发展石化、钢铁、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能源、食品、装备制造、修造船、林浆纸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西江沿江产业基地以桂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布局发展汽车、机械、冶金、食品、建材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桂西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加快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布局发展有色金属、冶金、制糖、建材、茧丝绸、能源等产业。
二、广西工业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工业开放合作及平台建设主要成效
近年来,围绕“三个千亿元工程”,依托广西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广西加快以园区为平台的工业开放合作,全力打好“东盟牌”和“粤港澳台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着力加强工业招商引资,先后推动美国康明斯、中国南车、神华集团、三一重工、富士康、冠捷、朗科、三诺、康师傅、双汇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广西,推动柳工、玉柴等一批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粤桂、滇桂、川桂、黔桂、湘桂等区域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2009年以来,广西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超3500个,完成实际投资超6300亿元。
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3年,园区工业总产值1.53万亿元,增加值4229.3亿元,税收600.9亿元,分别占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9.3%、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3.6%、规模以上工业税金的71.0%,园区已成为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200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财政累计投入11.8亿元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72.8亿元,新开发土地面积超1.8万公顷。目前,广西现有工业园区(开发区)116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2个、自治区级园区20个、A类产业园区65个、B类产业园区16个、其他3个。全区超百亿元园区43个,其中超500亿元园区6个,超千亿元园区2个,入园工业企业9394家。
(二)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成效及经验启示
以专业化园区为平台,将产业链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引进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和企业,积极打造全产业链工程。比较典型的如梧州市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自园区开建以来,根据再生不锈钢产业发展要求,突出重点,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而广东省,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和土地成本不断增加,许多不锈钢生产、加工企业急需向外转移。梧州市凭借与广东省地域近,人工、土地成本较低,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政策和税收优势,大力引进不锈钢制品企业进驻园区,包括金海公司、丰盈公司、永达公司等不锈钢上游企业,以及宏基、正业、龙赞等不锈钢下游企业,园区基本形成再生不锈钢全产业链。还有像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围绕再生铜、再生铝、再生塑料等产业链条,通过强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打造园区内的“产业闭合循环”。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横向扩展和上下延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重点引进行业龙头及配套工业项目。通过与广西西江集团等知名物流企业合作,推进物流园码头、物流仓储等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
近年来,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幅领先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工业招商引资和产业链招商取得了丰硕成果。依托海洋、交通、政策等优越条件,各级工信部门充分发挥熟悉产业和企业的优势,积极牵线搭桥,助力当地成功引进了包括炼油、电子、钢铁、粮油加工、修造船、发电等大企业、大项目,从而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和项目,促进整个产业蓬勃发展。实践证明,这种依托工信部门自身优势,推进产业链招商工作,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是成功的、有效的,值得全区学习和借鉴。在新形势下需要努力坚持,进一步总结和探索,力争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三)广西工业对外贸易现状
近年来,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迅速,规模持续扩大,从2009年的142.06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28.37亿美元,增长1.31倍,年均增长23.3%,高于全国同期6.1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由0.64%提高到0.79%。2013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为14.2:100,远低于全国的45.4:100,表明广西对外贸易的空间和潜力很大(见表 1)。
东盟是广西对外贸易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广西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由2009年的49.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59.1亿美元,增长2.21倍,年均增长33.9%,高于全国同期13.8个百分点,占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3%提高到3.6%。2013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8.4%,远高于全国的10.7%,东盟连续多年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目前,中国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表1 广西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全国及部分省的比较
2009年以来,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飞跃发展,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2009年的244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305亿元,增长1.58倍,年均增长26.7%。工业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广西工业品出口交货值由2009年的256.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702.0亿元,增长1.73倍,年均增长28.6%,高于同期全区货物出口额增速8.8个百分点,占全区货物出口额由45.1%提高到60.6%,工业已成为广西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四)工业开放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就工业领域而言,主要是落实开放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力度不够大、成效也不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来广西参观考察的企业不少,但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等各种原因,真正签订合作协议、愿意投资发展的少;二是产业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不够、办法不多、力度不大;三是工业招商引资质量不高,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大项目少;四是园区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同时受土地、资金、能源等制约较大,一些招商引资项目和企业无法落地、不
三、广西具有诸多的优势和条件,工业开放合作机遇难得、大有可为
(一)区位优势明显
广西是我国华南、西南和东盟三大经济圈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地区,也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随着开放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海港口、西江航运、航空等北上南下西进东出便捷高效的“五位一体”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跨越发展,广西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沟通华南与西南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成为国内外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和中心枢纽。广西合浦是我国最早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是古代远航南洋、南亚、西亚、东非的重要起点,未来广西将成为国家“一带一路”陆海交汇、有机对接的重要门户和枢纽。
(二)战略地位突出
国家高度重视广西发展,2008年,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广西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打造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2013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将广西建设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国家将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批准滇桂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明确了广西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国家即将把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区将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这些给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
(三)资源丰富
广西是全国南亚热带水果基地、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全国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铝、锰、锡、锑、铟、镓、稀土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拥有丰富的农林资源,糖料蔗、蚕茧、木薯、茉莉花、木材、林化产品等产量居全国第1,中草药植物种类居全国第2,森林覆盖率61.8%,居全国第3。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是我国优先开发的3大水电建设基地和“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水能可开发蕴藏量居全国第7;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山青水秀生态美”的宜居和游览胜地,桂林山水、滨海风光、巴马长寿养生、中越边关探秘等让人流连忘返。全区l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95.8%,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广西的一大优势和亮丽品牌。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教育和培训资源,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60万人,用工成本较低。现有高等院校70所,中等职业(含技工)学校368所,在校学生160多万人,每年毕业生超过40万人,具备一定规模的科技和产业人才队伍。
(四)交通便捷
广西是我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和海上通道,是中东部地区“西进”、西南地区“东出”和“南下”的重要交通枢纽。经过多年的建设,北部湾海港货物吞吐量已达1.87亿吨,2015年,将达到3.36亿吨。我国第二大内河运输水道西江横贯广西境内,沿岸的南宁、柳州等11个城市均可直航粤港澳,目前,西江航道货物吞吐量近1.07亿吨,2015年,将达到1.5亿吨。铁路营运里程45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067公里,占全国的十分之一。高速公路营运里程3305公里。建成机场7座,飞行航线212条,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现代交通体系。今后几年,将形成以南宁市为中心的“12310”高铁经济圈,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片片通民航”。
(五)市场潜力巨大
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盟10国总人口6亿,我国西南地区总人口超过2.4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已成为一个拥有19亿人口,超过11万亿美元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世界第3大自由贸易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2013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为4436.1亿美元,增长10.9%。其中,广西对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为159亿美元,增长32.1%,占全国的3.58%。2013年,广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83.08亿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7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53.2元,仅为全国的62.5%。大宗商品交易市场7家,年交易额近2000亿元。已上市交易的品种多为广西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的20多个产品。
(六)产业基础较好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广西已初步形成冶金、石化、机械、汽车、电工电器、轻工、纺织、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食品、汽车、石化、机械等9个工业产业相继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2013年,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1.93万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全部工业企业19.4万家,从业人员近500万人。机制糖、柴油内燃机、微型汽车、多功能乘用车、轮式装载机、桑蚕丝等产品产量全国第一。
(七)园区体系健全
广西现有工业园区(开发区)116个,总规划面积1885平方公里,主要布局在沿海、沿江、沿交通干线及资源富集区等区域,实现县(区)全覆盖,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工业园区体系。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跨国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美国通用汽车、皇冠集团、康明斯,印尼金光纸业,香港华润、德昌电机、加多宝集团,台湾富士康集团、顶新集团、统一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粮集团、中国电子、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绿地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争相布局广西、入园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园区面积不断拓展,产业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八)信息化条件良好
广西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网络覆盖全区,形成了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运营商互为补充、覆盖全区的信息传输网络。2013年,广西电话用户数达到383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占比达到85.7%;电话普及率为82.5部/百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560万户,网民数1774万人,上网普及率为37.9%。电子政务建设加速推进,形成了自治区到村(居)委会五级电子联网的政务服务体系。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广西信息化指数排全国第16位,西部第3位,其中,广西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列全国第9位,西部第1位。与阿里巴巴集团携手合作,在广西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特色农产品销售、智能物流骨干网及银泰O2O体验式购物中心等,将极大增强信息化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九)优惠政策叠加
广西兼具沿海、沿边、沿江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等多种优惠政策,在财税、金融、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有一揽子具体措施大力支持企业到广西投资兴业。这些发展条件和优势,使广西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十)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是我国“四个模范”民族自治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卓有成效,政务环境不断改善。
广西区党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2009年以来,制定了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广西“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特别是2013年在柳州市成功召开了广西工业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和配套文件,以及支持工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人才、政务服务、激励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广西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今后及“十三五”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营造了更加优良的环境,全区掀起工业发展新高潮。
根据国家工信部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2013年报告》,2012年,广西工业发展质量成长性综合评价得分91.09分,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Ⅱ方阵”第2位(“第Ⅰ方阵”为发达省市,“第Ⅱ方阵”为处于加速发展期的省区市),其中“工业运行表征指数”97.89分,排第1位;在工业运行成长特色类型评价中,广西属于第Ⅰ梯队,被评为工业运行潜力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的省区市。从总体上看,广西工业发展质量成长性较好。
四、充分利用和把握战略机遇,深入推进工业开放合作,加快推动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赶超跨越
广西最大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开放。当前,广西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工业开放合作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从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看,广西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不会改变,工业强则区强民富。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业必须挑大梁;打造广西经济升级版,新型工业化是“主战场”;建设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开发新的战略支点,产业是关键和核心。充分利用和把握战略机遇,必须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面深化面向东盟、对接粤港澳台、联动西南中南的开放合作,积极向先进生产力靠拢,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努力把广西的区位、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开放合作促进经济规模加速壮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加快实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大力“引进来”
一是全力打好“东盟牌”和“粤港澳台牌”,加强对央企、大型民企、世界500强企业和珠三角、长三角及港澳台等重点区域的招商引资工作,主动与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融合。组织开展区内、区外大型产业对接和招商引资活动,着力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大企业、大项目。推动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到广西设立面向东盟和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的区域性研发、制造和营销中心。二是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矿产、农业、海洋等资源优势来开展项目和技术合作,依托汽车和工程机械、有色金属、食品(制糖)、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针对广西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基础薄弱等现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四是依托与工信部、各省市工信主管部门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工信部门熟悉行业和企业的优势,借助产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牵线搭桥,大力支持、配合各市县引进企业和项目,加快壮大产业规模,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二)支持“走出去”
一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支持本土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如柳工、玉柴等积极拓展区外发展空间,建立海外(境外)原料供应基地、加工生产基地、销售基地和维修、服务网点等,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支持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打造国际知名品牌。鼓励、引导各类商会、协会等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展览展销、进出口代理、招商引资等服务。同时,根据广西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形势新要求,选择一批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开展与国外、区外有针对性的交流和培训活动,务实推进企业间的合作。二是紧盯东盟市场,大力扶持企业出口,在出口税收优惠、出口信用保险、加工贸易政策、帮助出口企业融资、减轻出口企业负担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重点促进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保持广西出口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
(三)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一是在产业政策和项目布局等方面对广西给予倾斜支持,广西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资源富集区,又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如果在产业政策上按中、东部地区实行一刀切,广西独特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就无从发挥。力争国家在汽车、石化、飞机制造、钢铁、家用电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帮助广西北部湾地区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广西利用铝土矿等本地资源,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延伸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增强资源富集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指导支持广西与东盟加强合作,帮助引进国内消费品、农用机械等产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广西投资设厂,共同开拓东盟市场,加大对广西出口型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支持广西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每年在广西组织一次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推动一批有实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广西开展合作和投资发展。争取国家制定出台有利于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的具体政策,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快示范区建设,并推进编制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
(四)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一是加强政务服务、法制及体制机制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提高企业办事效率。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法制建设,切实做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坚决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着力健全落实开放合作机制,各级各部门应成立专门负责招商引资的组织机构,想方设法创造更具竞争力的环境,在选址、土地、资金、能源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使企业和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二是加强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设施,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推进产城互动发展。加快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开展园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行园区企业化管理,鼓励园区在干部聘用、人才使用、投资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方式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增强园区投资经营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