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县发展现代渔业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4-17韦焕京
唐 忠,韦 敏,韦焕京
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大化、岩滩两座大电站及下游的百龙滩电站,构成3大水电站库区。库区水域面积达2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4%,其中适合渔业养殖水域达8万多亩,是广西电站库区渔业水域较为丰畗的内陆县之一。近10年来,该县以发展库区淡水养殖业为重点,引导库区移民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新机制,摸索规律,探讨经营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创办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和有机鱼生产基地,推出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走出一条符合库区生态渔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初步达到了渔业增产、移民增收的预期目标。2004年12月,大化《“北景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06年10月,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验收;同年12月,获得了国家技术监督总局颁发的“北景鱼”系列地方标准认证,其淡水养鱼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农业标准化观测项目;2009年6月,岩滩电站库区淡水鱼示范基地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渔业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同年12月,该基地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授予“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基地”。2010年8月,该县被广西科技厅命名为“广西农业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同年11月,该县被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授予“广西特色水产业先进县”荣誉称号。2011年,广西农业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科技攻关课题——“罗非鱼大水面标准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落户大化。因此,充分利用全县的渔业资源优势,系统研究渔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对提升渔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库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大化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化县渔业发展现状
据有关方面统计,大化县渔业养殖面积达6万多亩,其中,库区拦网养鱼128处共5.8万亩;池塘面积8000多亩;网箱养殖13500箱合62万平方米;网箱养殖中生态网箱11200箱;投料网箱2300箱,有3000多户共12000多名库区移民参与开发养殖。
(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水资源丰富,适宜各种鱼类生长。大化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年平均气温18.2-21.7℃,相对温度月平均变化不大,无霜期长。年降雨量为1249~1673mm。属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空气清新地区。据广西水产研究所2010年9月和2011年1月两次对岩滩水库大化库区4个采样点进行的水质检测结果表明,水体的总磷、叶绿素-a、挥发酚、非离子氨、石油类、汞、铜、锌、铅、镉等水质指标全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及《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的规定。加上境内无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排放废气、废物和化学药品的污染,整个环境植被保护良好,空气洁净,山清水秀,灰尘、微粒极少,呼吸顺畅。特别适宜于多种淡水鱼类生存繁衍,发展水产养殖及休闲观光渔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向好,建设较大面积的连片鱼池,既可调整产业结构,又可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2.观光休闲渔业发展逐步加快。随着大化县渔业的发展,特别是岩滩库区大面积围栏库湾、库汊养殖业的兴起,观光休闲渔业逐步发展起来。围栏库湾、库汊面积大,水面宽广,风景优美,鱼儿肥壮,吸引了八方垂钓爱好者。有从百色、南宁、柳州、昆明市赶来的,也有从防城巷、东兴市赶来的,而邻县巴马、东兰、天峨、马山、都安县的垂钓者更是纷至沓来。据不完全统计,现每年3月至11月份,每天到北景乡、乙圩乡、岩滩镇的围栏库湾、库汊垂钓者不少于350人,而逢“双休日”则更多。加上垂钓者吃、住在当地,带动了北景乡、乙圩乡、岩滩镇一带旅游业、餐饮业的发展。
(二)渔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1.鱼类资源丰富,养殖规模大,名特优水产品多。大化县库区水库有经济鱼类30多种,隶属6目12科,主要包括鲤形目鲤科的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倒刺鲃、鲮鱼、卷口鱼、唇鲮、鲤鱼、三角鲤、南方马口鱼、赤眼鳟、鳊鱼、白甲鱼、鳡鱼等;鳅科的泥鳅;还有鲇鱼、罗非鱼、大眼鳜、长臀鮠、斑鳠、大刺鳅、斑鳢、月鳢、太湖新银鱼、日本鳗鲡和黄鳝等。经过多年的发展,渔业主体由原来的示范性个体发展到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多元化格局。现在大化电站库区的古河段网箱养鱼已发展到700多箱,放养的鱼种有从外地引进的西伯利亚鲟、丁桂鱼和叉尾鱼等名特优稀鱼种。岩滩库区大水面开发拦网养鱼128处共5.75万亩,涉及北景、乙圩、岩滩3个乡镇13个行政村,有3735户15563名移民参与开发;网箱养鱼13000箱(其中生态箱10000箱、投料箱3000箱),有1136户5218名移民参与开发。大化县库区鱼种类繁多,且名优鱼品种所占的比例大,鱼产品质量好,产品畅销四川、云南、重庆、湖南等省市以及广西区内市场,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渔业产业优势明显。多年来,大化县以实施渔业工程和渔业富民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推进渔业产业化为重点,渔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根据大化县岩滩库区的水域环境、水生生态及养殖现状,按养殖容量模式计算,在现有养殖技术水平和水质条件下,岩滩水库红水河、盘阳河库区投饵的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鲤网箱养殖安全容量面积约为509.8亩,鱼产力约为2.04万吨;不投饵鲢、鳙网箱养殖安全容量最大面积约为732.8亩,鱼产力约为3910吨,渔业在库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水产品养殖已成为库区移民的支柱产业。
3.渔业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为不断提高渔业的科技含量,特别是提升库区罗非鱼网箱养殖技术,大化县有计划有步骤高质量抓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养殖专家和技术员,长期深入第一线与养殖户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认真抓好生产前期、中期、后期的各项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针对渔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通过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举办各类水产技术培训班,送科技到码头、到塘口,不断提高渔业科技水平。
4.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提高了渔民养鱼积极性。近年来,物价持续上涨,特别是油价涨幅过高,渔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业发展。大化县充分利用国家启动渔业成品油石油价格改革补贴政策,抓好渔业燃油补贴的发放,确保渔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渔业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1.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推动渔业产业发展。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切实发展好本县的渔业经济,结合实际提出了“四业一城”(其中一业为“淡水养殖业”)和“一带三区”(“一带”为淡水养殖带)发展战略,把发展本县渔业经济放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从2012年开始,该县以实施“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罗非鱼网箱养殖项目为依托,出台《关于加快岩滩库区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罗非鱼产业化发展扶助和奖励暂行办法》,争取利用3年时间,在库区发展罗非鱼高密度网箱养殖10000箱,年产商品罗非鱼20000吨以上。同时,切实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大对渔业养殖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制定出台发展渔业经济的优惠政策,促进渔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
2.抓好示范点建设,促进库区渔业发展。大化县依据库区渔业发展的特点,积极创建各种养殖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渔业发展。建立大化鸿海水产品网箱养殖示范场。该示范场由大化汉达鸿海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合作社社员主要是由北景乡汉达村20个从事渔业生产且经验丰富的养鱼户组成。目前,该场共有拦网养鱼100亩,网箱养鱼224箱。通过带动,当地已有16户农户要求加入合作社发展网箱养殖。建立大化县乙圩乡良丰养殖示范场。该场位于大化县乙圩乡乙圩村良雷屯,是一个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型的立体养殖场,也是一个水下养鱼、水面养鸭养鹅、岸上养猪、山上养兔养鸡的综合生态养殖场,所有肥料经沼气池发酵处理后再利用的生态立体养殖场。2011年,被农业部列为第六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立古河乡网箱养殖鲟鱼示范场。该场地处古河乡红水河河道内,由县乡两级政府牵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外地老板到此投资名特优水产品网箱养殖。2011年,该示范场的纯收入达160多万元。由于示范场的带动作用,该乡河段现已有24户在河段内发展网箱养殖,并推动了古河乡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养殖收入,从而推动大化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县畜牧水产局为了更好地推进全县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努力提高科技指导员的业务水平及科技示范户的科学养殖能力,着力提升科技示范户养殖效益,每年都组织专业技术干部或邀请自治区、市专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活动。2014年,已开展12期培训,其中针对大水面罗非鱼网箱养殖技术培训10期,培训总人数达580多人次。通过培训,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科学养殖的水平和养殖积极性。
4.抓好大水面渔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化县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严格把关,把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合理用药当作重点,引导库区养殖户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形式来管理养殖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全县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已达18个;同时,大力宣传违禁药物的危害性,杜绝违禁药物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并定期开展水产品抽样检查。2011年,在岩滩库区抽检的17个鱼样中,各项指标均符合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2012年,抽检的14个鱼样全部合格。
5.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加强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通过实施禁渔期制度,开展红水河大化河段强制禁渔期。禁渔期间,在禁渔水域范围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禁止经营、销售江鱼,不得在禁渔水域范围采捕所有自然生长鱼类。清除江中张网、刺网、地笼、灯光诱捕鱼等渔具,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炸鱼、灯光诱捕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捕捞行为,实现了“江上无捕捞渔船,水中无捕捞网具,市场无捕捞江鱼”的“三无”管理目标,以促进红水河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水域生态平衡。此外,有关方面连续两年在禁渔期间开展资源增殖放流活动。2011年3月和7月,分两期在红水河增殖放流共26万尾,2012年4月,增殖放流20万尾,在常规品种增殖的同时,还增加了赤眼鳟和细鳞斜颌鲴两个品种。通过禁渔期间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有效增加了红水河流域经济鱼类的种群和数量,缓解了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态势,维持了红水河水生生物多样性。截至2012年4月,大化县渔业养殖面积达6万多亩,其中,库区拦网养鱼128处共5.8万亩;池塘面积8000多亩;网箱养殖13500箱合62万平方米,网箱养殖中生态网箱11200箱,投料网箱2300箱,有3000多户共12000多名库区移民参与开发养殖。
二、大化县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化县渔业生产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基础设施滞后,没有渔业生产码头和水产品交易市场,县、乡两级缺少水质化验、鱼病防治实验场所和设备,没有专门的饲料和鱼病药品商店,而且苗种场繁育体系不健全,该县现有鱼苗鱼种仅群众自己繁育自给,不具备人工孵化的设备和能力,大水面放养所需大规模鱼种都需要外调,既增加养殖成本,又加大了养殖风险。
(二)水产产业化整体水平低
大化县的渔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经营分散。在目前的库汊、网箱中养殖的大多是常养殖品种,规模小,结构简单,品种单一,几十年来年年如此。由于常规品种养殖过多,市场易于饱和,极容易出现“卖鱼难,价格低”问题,压塘压库使资金周转不灵,且其价格低,效益不好。名特优水产品开发滞后,规模开发力度不够,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市场竞争。且该县目前流通环节相当薄弱,销售网络体系很不健全,信息不灵,没有稳定的营销队伍,渔民销售水产品价格不高。
(三)科技队伍建设薄弱,水产技术服务力度不够
大化县水产技术推广、渔政管理人员缺乏,乡镇渔业服务功能差,后备力量不足,技术推广、防疫灭病、渔业管理力量薄弱,手段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渔业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县共有从事水产工作人员29人,其中,工程师14人,其余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虽然县渔业主管部门每年都在大化、北景、岩滩、乙圩等乡镇举办渔业养殖技术培训班,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还不够,渔业结构调整、大幅增效进程缓慢,难以满足繁重的技术推广服务任务。技术服务部门为渔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其防治鱼病等服务尚需加强,渔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四)渔政管理滞后,渔业资源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大化县库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交通不便,且水域面宽,经费不足,执法费用大,加上乡镇又不是执法主体,渔政管理工作举步维艰。虽然捕捞渔政管理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收效甚微,各种密眼网具、密眼抬网、迷魂阵、地龙等违规渔具屡禁不止,强度过大和部分渔民“电、炸、毒鱼(虾)”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禁渔期、禁渔区制度不能有效实施等等,由于掠夺性的酷渔滥捕,致使库区鱼类数量不断减少,造成3大库区的江河渔业资源逐步衰竭,鱼类品种减小和鱼产量逐年下降。部分池塘、水库,由于受到农田碱性水、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流入,使水体的鱼产量减少,肉质变差,经济效益低,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破坏了库区渔业秩序,给水库渔业造成重大损失。
(五)水产加工发展滞后,渔业基地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大化县还没有一个上规模的渔业加工企业,水产品加工发展不快,致使鲢鳙鱼、罗非鱼、鲤鱼等商品鱼大量积压而无法得到有效深加工,产业链条断裂,渔业附加值小,严重影响了广大养鱼户的养殖积极性。同时,由于水产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跟不上等问题,水产品生产均衡上市和规模难以保证,导致企业加工产能难以提高。
(六)特色渔业不突出,缺乏名优品牌产品
大化县是大石山区的贫困县,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水平低。该县水产品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到生产的高峰期,北景乡、乙圩乡、岩滩镇的水产品出现区域性的供过于求,肥壮的鲜活鱼有压塘、压库现象,名、特、优品种的引进、扩繁和推广工作严重落后,商品鱼的单产低、品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采用新技术养殖名优新品种及渔业综合开发、规格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养殖意识淡薄,拿不出拳头产品,致使渔业特色不明显,效益难以大幅度提高。
三、渔业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渔业发展后劲
1.抓好苗种繁育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原种、良种场建设和市场苗种供应点的配套建设,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个体和民营企业积极发展优质鱼,搞好当地特色品种苗种繁育。因此,可在原大化县渔业增殖站的基础上,对部分池塘进行改建、扩建,建设占地263亩的苗种培育基地,每年培育优质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鲤、鲢、鳙鱼种1360万尾以上,主要供给岩滩水库的网箱养殖和大化水库的增殖放流。
2.加强围栏库湾、库汊养殖水体和坑塘的基础设施改造及配套建设。积极培育优质名牌水产品,提高水产养殖户的质量品牌意识,建立水产品标准体系,积极引导水产养殖户加快水产品标准的实施,逐步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养殖方式。在稳定现有养殖业规模的基础上,做好品质和效益文章,继续深入推行高效精养殖模式和标准化生产,加快养殖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升养殖业素质。逐步建立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和水产品标准体系,逐步实行对水产品、水产种苗、渔用饲料、渔药、渔业环境等渔业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验,提高渔业产品质量,保障水产食品安全。
3.积极做好渔业码头和水产品交易市场可行性研究和规划建设。为加快鱼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渔业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以及县级水产病害防治网络建设,增添器材设备、药品,建立防疫站和测报点,积极开展水产病害防治、水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一是积极建设渔港码头和渔业生产服务站。在盘阳河库区的乙圩乡果好村、红水河库区岩滩镇协和村、北景乡汉达村分别建设3个渔港码头和渔业生产服务站。码头供渔船停泊、避风、装卸和交易;服务站提供水产品交易、渔业生产管理、渔业生产技术推广、渔政渔监综合执法、水产品检验检疫、渔用生产物资补给等服务。二是建设好渔业中心大楼。在大化县大化镇古感村龙着屯的大化县渔业增殖站内建设一个1500平方米,具有渔业综合管理、渔政渔监综合执法、水产品检验检疫、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站、渔业病害防治和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等功能的渔业中心大楼。并通过完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使中心成为多功能型渔业服务中心。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渔业整体水平
1.加强、完善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建设,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要不断加强水产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建立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库区渔业乡镇应配备渔技员,其它乡镇要加强对现有水利员、农技员水产技术的培训,以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抓好水产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服务工作在配备硬件设施后,要尽快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网络技能培训,以便能上网收集、发布信息,掌握市场动态,为农户排忧解难。
3.加强渔业科研和优质水产品的引种、推广、繁育试验,推进大化县渔业向高层次发展。加快渔业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把大化县渔业发展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县人民政府要适当拨出一部分科研经费,开展水产品引种、育种与规模化养殖、水产品加工、重要养殖品种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和试验,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严重制约大化县渔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加速渔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4.鼓励水产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渔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获得合法收入。鼓励技术人员离岗从事渔业产业化经营,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可在3年内保留身份、保留职级、保留编制、享受工资晋升、基本工资照发等待遇,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视同在职人员办理,期满后可回原所在单位按原职级安排工作。
(三)加强渔政管理,提升资源养护水平
1.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渔业执法人员要加强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继续开展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创建活动,增强渔业行政执法人员献身渔业、服务渔民的意识。要完善渔业执法各项工作制度和廉政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方便群众。要增加投入,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执法办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办事效率。
2.加快大化县渔业发展步伐。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渔业发展的认识,牢牢把握农村经济发展中这一重要的增长点;要将渔业发展规划列入农业发展规划中,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落实有关的政策措施;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树典型、抓示范,及时协调解决渔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各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积极支持渔业发展,把大化县渔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抓住机遇,强化渔业管理举措
1.加强技术服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施科教兴渔战略,提高科学养殖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让业主掌握先进的鱼类养殖技术和市场动向,使产、供、销形成一条稳定的良性循环产业链。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重点普及种青养鱼、高密度混合养鱼,鱼猪结合、鱼鸭结合、鱼藕共生、轮捕轮放等生态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生产者的素质和科学养鱼水平。二是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推广高效增收模式和技术,构建名特优质和独具特色的水产品生产基地,按照防止大库污染、无公害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综合开发利用库区渔业资源。
2.加大渔业宣传力度,稳定控制捕捞业。加强渔业规划工作,严格执行捕捞许可和养殖证制度,加强渔业管理和渔政监督,大力宣传《渔业法》,严厉打击电鱼、炸鱼、毒鱼等各种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违法作业,对电捕、灯光密网诱捕等作业,通过制定禁渔区、禁渔期、限量捕捞等措施来控制捕捞量;不断增殖放流各类鱼种,保持库区自然水域鱼类资源的稳定,从而保护大水面中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推进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大力招商引资,壮大水产加工产业。 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整合优质水产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优先选择有科技含量的水产加工项目进行跟踪洽谈。目前,已引进了浙江野娇娇食品有限公司和外地大型企业等到大化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提高大化县水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规划在大化县城东侧的工业园内建设一个拥有水产饲料加工、水产品加工的企业园区。按照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为核心的质量管理规范,组织加工生产,努力创造名牌产品。继续进行银鱼的精深加工,增加出口创汇。同时,本着“重点支持、重点服务”的原则对已建成的加工企业实行贴身保姆式服务,上门跟踪问暖,主动帮助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促进项目建设早投产、早见效。对已投产的加工企业,要帮助其选择质量安全的原料供应基地,保证充足的原料供应和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为大化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品质好、价格合理的饲料;同时,解决好水产品的销售问题,保障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加快水产业的发展。
4.加大产销对接力度,促进渔农增收致富。加强水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加大营销力度,为水产品销售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水产品顺利销售,确保渔业经济效益。一要对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购销点进行规划、整合,组建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水产品集散能力。二要大力培育水产品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扶持壮大水产品营销龙头企业。三要大力发展订单渔业、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完善和落实好鲜活水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鼓励水产品品牌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和评选活动,扩大宣传范围,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逐步形成培育品牌、品牌促进的良性循环。四要利用农业信息网的平台和渔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销售渠道,拓展水产品销售市场,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水产品销售网络,切实做到生产出来、卖得出去,确保渔业增产增收。
5.发展休闲渔业,拓宽渔业发展空间。2013年以来,大化县主动融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整合各部门资金,打造红水河百里画廊景区景点,实施道路、码头、绿化、特色种植等40多个项目。因此,要借这个东风,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发展符合大化客观实际的特色渔业。在大化县境内的电站库区适当景区建设必要的设施,开展垂钓、餐饮、生态旅游观光等与渔业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满足消费需求,增加渔业收入,提高渔业品位。同时,要充分发挥库区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探索,建立起适应于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项目,使休闲渔业成为大化县的一大特色品牌,吸引大批的观光客人,以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韦红金.大化县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广西水产科技,2008,(2).
[2]黎忠,曾令,刘莉.对大化县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
[3]大化县岩滩库区渔业发展规划(2011-202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