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以南宁市为例
2014-04-17马娟
马 娟
一、南宁市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开发机遇、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①文中有关南宁市旅游数据均由南宁市统计局、南宁市旅游局相关部门提供。
(一)开发机遇
1.旅游者的多种需求。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Google发布的2012年《中国入境旅游白皮书》显示:外国游客普遍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传统文化、历史、风景,成为他们旅游的首选。在外国游客眼里,他们更加愿意踏上带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和朴素真诚民风的神奇土地。另据一份调查统计,目前,70%的游客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感兴趣;同样,国内游客对历史文化的热度也很高。如2013年2月广州市的一份调查:游客来广州旅游最感兴趣的旅游类型是岭南民俗风情,其比重最大,占51.98%。由此看来,由于民族特色文化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再加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假日不断增多,人们出游去体验异质文化、放松身心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从而使国际民俗文化旅游得以快速发展,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历史、民俗文化旅游,不仅已经成为旅游者的主要旅游目标和内容,而且也成为政府部门旅游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也都将为南宁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遇。
2.强劲的政策措施和科学的规划方案。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精神,保证南宁市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南宁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三个配套文件,在人、财、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发展大旅游,要把南宁市建设成为旅游强市。2011年,南宁市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完成了《南宁国际旅游中心》概念性规划、《南宁国际旅游中心》建设方案、《南宁国际旅游中心》项目建议书,明确了南宁国际旅游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建设方式。2012年,完成了《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南宁国际都市休闲旅游区发展规划》《南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南宁市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具体任务。
3.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随着“一轴两翼”①“一轴两翼”:2007年7月,原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此间召开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构建中国-东盟区域“一轴两翼”新格局的设想,并将这一新格局称为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这个新格局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形成形似英文字母“M”的一轴两翼大格局。南宁市作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一轴两翼”大格局中“一轴”的起点,在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中,区位优势前所未有,南宁市在中国-东盟贸易区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区域合作战略的推进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逐步构建,南宁市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作用,并有条件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国家、西南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的区域性国际化的旅游基地,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二)资源优势
1.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民族特色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南宁市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建置至今已有1695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南宁市各县、区范围内共分布有不可移动文物540处,其中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顶狮山遗址、昆仑关战役旧址、智城城址3处;列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2处;列入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8处,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47处。
2.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首府城市,居住着壮、汉、瑶、回、苗、侗、满等35个民族,世居民族就有12个;南宁市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会(首府)城市,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南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09%,其中壮族人口占50.9%,因此,南宁又是中国最富壮民族文化特色的首府城市。以上因素形成了南宁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从而使南宁具有异彩纷呈、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据统计,目前,搜集和整理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共12446条,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壮族歌圩、邕剧、壮族三声部民歌、宾阳炮龙节4个项目。以上南宁这些极富特色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南宁市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3.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南宁市培育、打造了一批市场影响力较大、吸引力较强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提升了南宁旅游的可游度,活跃了南宁市的旅游市场。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发展成为广西旅游第一节庆品牌的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都市风光“一日游”、武鸣“壮乡风情游”、休闲养生游等旅游产品,正在成为广西区内外旅游业界推崇的经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产品有青秀山风景区、昆仑关抗战遗址公园、大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广西区内有影响力的产品也有不少,如已成为广西旅游宣传品牌的“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南宁月月旅游节”,其中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南宁·东南亚国际美食节、宾阳炮龙节、武鸣“三月三”歌圩节、青秀山桃花节、良凤江森林旅游节6个节庆活动在2013年中国节庆全国交流大会上分别获得节庆著名品牌奖和辉煌成就奖。其他的还有广西博物馆、伊岭岩、扬美古镇、贝丘文化遗址、灵水-西江苑以及2013年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审的龙虎山景区、民歌湖景区等。
(三)市场优势
随着南宁市的对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不断扩大,选择来南宁市旅游,体验异质文化的游客与日俱增。2013年,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5875.37万人次,是2008年的2.28倍。其中,接待国内游客5840.26万人次,是2008年的1.38倍;国内旅游收入467.64亿元,是2008年的3.3倍;接待入境游客35.11万人次,是2008年的2.53倍;国际旅游收入达到13736.68万美元,是2008年的 3.33倍。同时,南宁市具有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目前,国内主要客源市场是广东和湖南两省,从2008-2012年,到南宁市旅游的广东和湖南游客占总客源的比例年均为26.8%左右;东盟各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则是南宁市的第一大海外客源市场,2008-2012年,东盟中的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游客占入境旅游者总数的比例年均51%左右;中国台湾游客占入境旅游者总数的比例年均19%左右;中国香港游客占入境旅游者总数的比例年均7.7%左右。随着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全面启动,南贵昆经济圈建设进程的推进,两广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都将为南宁市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稳定和扩大以商务、会展、购物为目标的客源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南宁市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1.2.1 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90例拟行无痛分娩产妇均分为3组,A组采用生理盐水复合0.10%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B组采用0.25 mg/L舒芬太尼0.1 mL复合0.10%罗哌卡因5 mL硬膜外麻醉、C组采用0.50 mg/L舒芬太尼0.1 mL复合0.10%罗哌卡因5 mL硬膜外麻醉。
(一)整体开发层次低,旅游精品缺乏
由于没有在打造特色和精品项目上做足文章,对具有国际国内吸引力的地方独特、传统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以壮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挖掘重视不够,使得体现南宁市历史文化、民族民俗风情,而且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大多仍是处于自然状态游览内容单一的初级观光产品,旅游活动可参与性缺乏,没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很多景区景点规模较小,旅游空间容量小,再加上长期以来,南宁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不足,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能力较弱,服务档次不高,导致吸引力大大降低,大量的景区景点如大明山、杨美古镇等游客量明显偏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暂,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旅游收入的增长,进而不利于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和旅游精品的打造。
(二)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难度
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也是一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极有特色,并在区内、国内甚至国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边陲古城,如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物古迹有:顶狮山遗址、昆仑关战役旧址、智城城址;获得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的历史文物古迹有12处;此外,还有列入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物古迹共125处。它们是南宁市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南宁市城市及县区亮点的一个潜在优势。但作为旅游资源,它们中的一些分散在南宁市的各大街小巷及县乡偏远之地,使得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孤立,而且其规模也相对较小,短时间内难以开发或整合提升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线路产品。
(三)市场激列竞争,造成客源市场分流
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出台后,全国各地纷纷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出台更多实惠政策,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力度,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呈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这对于南宁市进一步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尽管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总体来讲,其知名度、产品的规模、质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另外,与区内的桂林,区外云南省的西双版纳、石林以及贵州省的凯里、安顺等地相比,南宁市的同质性旅游产品居多,且还有一定的差距。显然,这对于南宁市在同类资源产品开发方面就形成一种竞争态势。因此,南宁市在区内外竞争力都明显较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数据显示,2008-2010年,作为南宁市旅游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广东和湖南两省的游客占总客源的比例年均分别为24.7%和12%,然而2011-2012年,这个比例明显下降,仅为8.5%和3.5%,严重影响到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四)民族特色旅游人才匮乏
总体来看,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缺乏人才的强力支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南宁市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人数仅为旅游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左右[8],高水平、复合型旅游人才极其缺乏,特别是战略性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策划、经营人才和营销行家严重不足,使南宁市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营销、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严重影响到南宁市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极大地阻碍了南宁民族民俗特色文化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滞后发展
南宁市的旅游商品开发历史较早,以壮锦、织锦、铜鼓、绣球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品,民族特色浓郁,传统工艺精湛,种类也比较丰富,在区内外赢得了较好的声誉和效益。但是,从总体上看,南宁市旅游商品尤其是民族民间工艺品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推广等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旅游商品的主题特色和品牌文化不突出,市场上销售的旅游商品几乎是大同小异,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导致市场影响力较弱;二是一些旅游商品由民间自发生产,生产规模太小,导致其进入市场流通的渠道不够畅通;三是没有健全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导致旅游商品设计者的知识产权屡被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旅游商品不仅价格偏高,而且不实用,消费者的购买欲不强,最终导致旅游商品难以销售;五是旅游商品制假售假、市场秩序混乱以及网络销售的冲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旅游商品的正常有序销售。以上问题,使南宁市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整体发展处于滞后状态,与国内其它兄弟省区市相比仍处于中等略低水平。
(六)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南宁市旅游业发展中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致使旅游产业规模小而散、企业竞争力不强;旅游业带动作用不够大,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旅行社、景区景点、旅游项目、旅游商品、旅游饭店等相关产业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群);依托交通网络推进南宁市与周边省份、城市、县区、乡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层次开发、跨区域组织线路等方面步伐缓慢,区域合作力度不足、效果尚不明显。由此,又导致许多旅游企业的发展问题叠出、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亏损严重,甚至还导致一些企业间恶性竞争不断、旅游市场诚信不足、秩序不稳的现象出现,最终导致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严重后果。
(七)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难度大,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保护观念的滞后、经济利益的冲击、后继人才的缺乏、经费投入的不足等等原因,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难度大,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失。如现存的作为西南传统民居的代表性样式的“干栏式”民居日渐减少,许多古建筑年久失修,随时有崩塌的可能;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日趋消竭,许多地区民族服装只是在节日期间应景穿戴,织彩带、织壮锦等等技艺因后继乏人而传承维艰;民族民俗民间艺术如壮族的师公戏、丝弦戏、壮剧、山歌剧等濒临失传,后继乏人,仅邕宁区即将失传的壮族民间艺术和绝技就有凤凰成亲、单人八音、采茶、唱师公、斑鸠舞、仙鹤舞和嘴含红犁、凳子打架、公鸡打架、竹篮打水、吹胡子等几十种;方言(白话或粤语、平话、土语或本土壮话、瑶语等)面临消亡的危险;民族传统习俗如歌圩、庙会、节日和婚丧礼俗面临生存危机:均因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据统计,2012年,南宁市列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01项,其中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76项。然而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却只有57人,有42项(其中区级32项,市级11项)[5]无传承人。显然,很多民族文化濒于失传,甚至有些已经失传了。这不仅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影响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三、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措施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建设精品,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重点旅游产品”的目标任务。2014年,南宁市提出旅游业发展新的目标: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6900万人次,同比增长17%;国内旅游收入553亿元,同比增长18%。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超过41万人次,同比增长17%;入境旅游收入达15538万美元,同比增长18%。旅游总收入超过557亿元,同比增长16%。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以特色取胜,也就是要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
(一)学习借鉴经验,科学编制规划
1.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如云南省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一些新思路、新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云南省各地区在旅游开发中充分利用自身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深挖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做足了少数民族文化这篇文章,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民俗文化,尤其是壮民族文化,这些成为南宁市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有利条件。南宁市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在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南宁市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
2.结合实际,准确把握市情,编制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南宁市及各城区、各县区应以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相关文件和精神为主线,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深入实际、认真调研、全面普查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认真编制、不断完善南宁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特别是编制南宁市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南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开发挖掘,合理整合利用资源
一是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南宁市应在保护有形文化遗存物如富有岭南特色、南宁特色的新会书院、邕宁电报局、商会礼堂、两湖会馆、“三街两巷”(三街: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两巷:金丝巷、银丝巷)等建筑物进行合理保留的同时,着力挖掘、发现、保护、延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马山县的“壮族多声部民歌”、被评为2012年年度自治区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宾阳县一年一度的“炮龙节”、武鸣县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圩;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那文化之乡”称号的隆安县的那文化、“中国嘹啰山歌之乡”称号的良庆区的嘹啰山歌文化、“中国八音文化之乡”称号的邕宁区的八音文化以及 “百鸟衣”、“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伏波庙会”、“渡河公”、“邕剧”等,使之与有形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南宁市的历史文化沉淀,共同构成南宁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二是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招商引资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科学开发、挖掘、整合、利用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优势,推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重大旅游项目和旅游品牌如东盟风情园、民族风情园、民旅特色风情街和大明山骆越古都文化旅游景区等的建设和服务工作,把南宁市打造成为具有浓郁广西民族风情的现代化旅游区域。三是要结合南宁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独特节庆文化资源,继续推出主题鲜明、精彩纷呈的“月月旅游节”等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增加旅游产业文化含量,为南宁市旅游增添新品牌、新亮点。四是依托南宁市独特的民族文化,继续推动新会书院粤剧、邕州神韵“天天演”项目,打造“风情南方”天天演项目。培育、集聚音乐名人,创作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广西、全国拿得出、叫得响、影响深、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以此推动南宁市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
(三)打造特色项目,创建精品品牌
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南宁市应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做好打造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创建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与培育壮大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文章,全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一是规划和实施一批可行性强、影响力大的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如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如武鸣“三月三”歌圩、马山“黑山羊节”等;精心打造、包装一些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壮乡文化旅游等。二是围绕打造南宁“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东盟风情、养生之都”特色旅游品牌,重点完善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宾阳“炮龙节”、横县“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品牌,以此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旅游附加值及南宁市的城市品牌效应;开发建设新的、突出地域特别是壮族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吸引物及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依托的旅游景区点,逐步打造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如2013年12月推出的精品天天游产品——“南宁天天游”,将南宁市景区(点)组织包装和串联成一日游、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其有别于现有的都市观光游班车专线,首次由旅行社提供门票、交通、餐饮、导游讲解等全程一站式服务,不仅能让游客省心省力又方便快捷,还能成为宣传南宁市旅游的一张名片。三是不断丰富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形式和内涵。当前,动态的、参与性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种旅游形式不但使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而且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南宁市的各种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好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饮食、工艺品等资源,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魅力和潜能。如统筹全市民俗、节庆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推出“那”文化旅游节、中秋河灯节、“香火龙”节、壮族八音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在给市民和游客增加新的玩法和去处的同时,展示壮乡民俗风情文化。
(四)创新营销手段,活跃扩大市场
1.创新和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促销力度,努力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促销新格局。如更新制作南宁市旅游宣传品;通过组织有关研讨会、旅游推介会、节庆活动以及积极参与区内外各种大型宣传活动等形式;发挥短信、媒体(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网站旅游专题以及各种展览、比赛活动的作用,扩大宣传层面效应,使南宁市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同时,在户外LED屏、车站电视墙投放广告,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南宁市旅游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积极组织营销队伍“走出去”推介南宁市。积极推动旅游区域联动合作,加强与周边客源地城市合作交流,组织南宁旅游大篷车到全国主要城市开展南宁旅游专题宣传推介活动;保持南宁市与港澳台及东盟各国直达航班常态运营,同时依托已开通的国际航线,加强与东盟各国政府和旅游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双方或多方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大力度做好国际、地区(如日韩)新航线开通工作。
2.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据相关部门进行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85%以上的游客在出游时都会有购物需求,也都会或多或少地买回一些旅游商品,特别是购买当地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近年来,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方面的花费比重越来越大,目前,约占到总花费的20%。由此可见,旅游商品市场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旅游商品的开发营销,首先还是要靠特色和有纪念意义取胜。也就是其不仅需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还要有旅游的纪念性,有当地的文化符号;其次是要有实用性。购买后不仅能作为艺术品来观赏,还能作为生活用品来使用;最后是要价格适中,而且易于携带或运输等。南宁市可以通过举办“南宁礼物”时尚设计大赛的形式,组织旅游商品大赛,充分挖掘节庆旅游及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推出系列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壮族的壮锦、织锦、绣球、铜鼓等,并通过在主街道或风景区规划建设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古文化一条街、民族饰品一条街、民族土特产品一条街、民族风味小吃、特色餐馆一条街、民族服饰、手工艺品一条街等的形式,最终实现旅游商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强“南宁礼物旗舰店”的建设,提升“旗舰店”整体形象与品质,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此外,推动南宁市旅游商品研发、营销资金补助管理办法出台,加大旅游商品开发扶持力度。
(五)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南宁市建设旅游强市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撑。第一,在全市开展旅游人才资源的摸底调查工作,通过了解和分析旅游人才资源的客观现状及其发展特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制定适合南宁市旅游人才的具体培训规划、标准和政策措施。第二,逐步建立健全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着重培养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尤其是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策划、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加强对旅游业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旅游人才的素质。第三,建立健全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制度,以此解决旅游业人才短缺的突出问题。同时,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惩罚机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整合旅游培训资源,构建以高等院校、旅游专科学校、职业中专和培训中心等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广渠道的旅游人才培训机制。如举办培训班、开设讲座课,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及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突出管理能力的业界成功人士等,加大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对旅游管理人员、导游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南宁市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六)培育骨干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对重点龙头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旅游企业集团化建设,从而做大做强旅游主导产业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南宁市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改制重组,培育骨干旅游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南宁市已出台的产业转型和企业改制等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和鼓励旅游行业对外开放,打破地域界限和行业壁垒,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强化招商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吸纳外来资金、管理、技术和服务,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扶强做大旅行社和高星级旅游饭店。二是积极促进综合性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国家旅游投资主渠道与国有旅游资本市场的龙头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优质旅游企业,促进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队、旅游演艺、旅游商品、旅游投资等向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七)发挥带动作用,做大旅游市场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市场广阔,关联带动作用明显,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南宁市应把各种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同时,要加快旅游投融资改革,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旅游项目,形成更多元、更广泛、更密集的多产业链聚集,并通过文化创意、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做大旅游市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应重点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产业链,不断提高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从而推动南宁市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多元化、跨越式发展。
(八)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
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和谐、促进民族团结、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改善农村环境、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有效措施之一。近年来,南宁市不断加大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引导、扶持力度,不仅打造了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上林不孤村、三里·洋渡风景区、金满园休闲观光果园、乡村大世界、“美丽南方”、横县木祥生态园等一大批获评全国、全区农业旅游示范点,而且带动了南宁市周边30多个村镇开展农家乐、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据统计,截至2012年,南宁市拥有4个乡村旅游区,6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8家广西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9家2星级以上农家乐。同时,还有其他各类乡村旅游景区景点113个。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全市乡村旅游就业人数达2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2013年,南宁市青秀区将“清洁乡村”活动与发展农村经济、“农家乐”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特色种养等产业结合起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40元,同比增长13%。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则借力“美丽乡村”建设挂牌成立了广西第一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打造当地新经济发展方式。预计到2015年,弄拉生态旅游景区建成全面开放后,年接待游客量将保持在2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也将达到2000万元以上[1]。南宁市应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同时,深入挖掘开发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品质较高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一些集民族特色文化、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1]弄拉:打造美丽景色激活生态经济[N].南宁日报,2014-01-13.
[2]陈春栩,梁莉梅.旅游商品:用什么代表“美在广西”?[N].南国早报,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