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诚互通王晓星:中关村老兵二十年后再创业

2014-11-20王晓星

中关村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产品化客户产品

57岁的王晓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关村老兵。自1993年自主创业以来,一直与中关村共成长、同辉煌。从抄板、仿制到正向研发,从委托别人生产到自己生产再到承接别人的生产任务,从注重成本到注重品质,从只求市场份额到同时注重品牌,从什么都想自己做到利用产业链分工合作,从到处找产业链到自己串接产业链并服务于客户……王晓星经历了一个中关村创业者所经历的一切,其中的甘苦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和共鸣。

王晓星的创业经历堪称传奇,他既没有获得任何风投的资金,也很少享用政府的各类优惠政策,主要的获利途径是通过技术含量不高的串行通信产品和低端制造业。但就是在这样的价值低洼地里,王晓星却累积了十分可观的资产!不仅如此,他甚至认为在价值低洼地里还有很大的潜力值得继续开挖。为此,他又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创业历程,在北方地区串接起一个优质的产业链,并用自己完备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向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全面产品化服务体系TCSS”。

在一个被人称为价值低洼地的低端制造业坚守20多年,这需要定力,更需要信念。当大多数人都急着赚快钱的时候,王晓星的淘金真经给这个浮躁的社会注入了静心剂。

从野战军到正规军

创业者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二是梦想。就生存和梦想而言,每个人各自的条件不同,面对的创业环境也不同,例如工商、税务、行业状况等。其中一个重要的环境是创业者有没有可以借助的外部资源。

我1978年高考入学,半导体机械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半导体机械厂,工作了两年多,后在北京一所高校进行研究生代培,出来后到企业做计算机辅助设计。当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对各方面的技术都有需求,我所在的企业是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发展得很好,制造出了一系列产品。后来,我们决定让产品走出去,但成效不理想。再后来,由于公司的关系,我辞职开始创业,用技术谋生,设计布板。客户把原理图给我,我帮他们做PCB布线,然后再交给厂家生产,最终的产品再拿到市场上售卖。当时,国内多是仿制国外产品,因为国外产品价格非常高,国内的购买力还不具备,所以仿制是很现实的问题。

创业初期,我手里只有一台PC机,一套软件,一张小桌,一个小马扎。通常,用户要求三天做出来,我布完线后,先到计算所做成光绘文件,再通过邮局将光绘文件寄到制板厂家生产板子。我的任务是准确完成制板。我初期的客户基本上是制板厂介绍的,后来客户群建立起来了再加上有一些单位赶工期,就开始直接找我了。就这样,我有了原始积累。

在创业过程中,我找了两个熟人做合伙人,其中一位在清华少年班学半导体器件的,另一位在原来的公司做硬件设计,我们合伙做产品,就是EDA,当时的技术在业内是领先的。我们挂在同学公司下面成立EDA部,对方提供场地,我们工作,用对方的账号和品牌,利润四六分,他们拿六,我们拿四。第一年下来,账面上赚了11万元。

我们将EDA分段,有做器件级的,有做电路板级的。电路板级的做得比较顺畅,市场基本由PCB厂家介绍。后来这家公司要上市,希望我们持有股票,但最后没谈拢,我们就打算自己单干。当时,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了,因此我们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冲动。

我们在农机院里租了一个70平米的房子,做与PC有关的业务。第一个公司于1993年5月成立,做了十几种产品,在PCB设计和仿制业务上获得50多万的收益。90年代,中关村配套市场原型开始建立,元器件贸易很盛行,只要在配套市场租一个柜台卖元器件,利润就很丰厚。我的一个合伙人就想去做贸易,为此,公司做了第一次切分。到了1993年底,公司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当时有一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就是在我们帮一家公司做仿制业务时,对方居然有400多万元的利润。于是我们决定不再只是帮别人仿制,而是自己做。这样我们进入了今日自动化领域做智能串口卡。当时市场上竞争者少,生产也简单,利润还可以。

分拆公司做分段式管理

再后来,我们甩开了初期的仿制,开始正向做产品。但在创业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一段弯路,其中之一就是多种经营,头脑发胀做了很多投资,例如投资罐头厂、做贸易公司等,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但后来多以失败告终。我悟出一个道理,创业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能太复杂。在我们的主业上,我们也想很多公司一样,致力于做技术最强的产品,一年做了十几种产品,但拿到市场上却只有一两种能卖钱。那时在中关村,一个公司迅速成长以后,往往分裂为几个公司。我们也跟着分出了一个做系统集成的公司。系统集成的业务挺难做,需要一大批人,各方面的人都得有。最后,我与另一个合伙人也和平分手了,他自己做那个系统集成公司,我还在坚守老的创业方式。就剩我一个人折腾自己的公司时,我把公司拆分成两个,一个只做设计研发,另一个只做生产,各自的财务独立。我们当时不做销售,只是为销售公司做OEM。我们的研发公司很小,结构紧凑,效率高。在这里,我们做了分段式管理,从而稳定地发展了下来。但这种独特的选择,发展速度有限。

到了2008-2009年,我们想做大公司。第一个考虑方向是把产品做多,把对手打败,把对方的市场接过来。我们设计了一款多用户卡,可以把产量提高到几十万片,但软件驱动有难度,我们找微软等大公司,对方对我们不屑一顾,设定了很多的限制,导致我们只能做部分驱动,限定在了低端市场。但低端卡不赚钱,大家竞相压价,把市场做死了。虽然产量做得很大,但谁也不赚钱。这条路走不通了,我们就调整思路换了一条路走。当时我们开始给华为、中兴、惠普等做配套,但这些大厂商对合作厂商都有资格认证,从研发到生产环节的各个环节都要考核合作方。当时我自己的公司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收购了一家公司,就是现在的融诚互通科技有限公司,并开始朝着做品牌、找市场、靠自有研发和生产这条路向前走。

当时我们自己生产线的产能有富余,就承揽部分代工业务。我们有一个代工客户,在我们这加工完第一批产品后,有4%的不合格率,需要报废,为了分清责任,客户把原材料厂家都找来了,但最终是大家吵成了一团也没有理出个头绪来。

这件事给客户很大的打击,最后客户提出来让我们全面把控质量。我们便提出对供应商的几项考核标准:规模要大、要赔得起、有一定的成立时间、客户中有比较知名的企业等。我们这样做之后,将产品不合格率降低到万分之几,客户很满意。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客户需要有一系列的服务支撑,不是代工那么简单,例如测试装配、质量把控体系等服务。北方企业大多是自己做起来的,每个环节都握在自己手上,一个环节把控不好,产品到市场上都会出问题。日本经济有很好的分工体系,产业链配套发达,这正是中国北方企业所需要的。我们决定开展产品化服务。

服务中小企业的“好管家”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社会需求的大小。苹果的伟大之处就是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将计算机、手机、MP3组合成一个手持终端。其实如果拼技术,爱立信、诺基亚、摩托摩拉的技术都不差,但最重要的是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

大企业有足够的配套,但是小微企业怎么办呢?你可能消耗的精力在你不关注的地方,国内需要有很好的配套产品化服务支撑这类企业。我们做过生产,做过研发,知道整个产业链,所以我们站出来为大家做服务,大家可以轻装上阵,把主要精力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把不擅长的地方交出来。我们也不会把企业做得非常大,而是把社会上的企业整合进来。实际上我们做的是社会资源整合,把社会上的好企业挂到产业链上,服务于能够发现市场需求的企业,这是我们的产品化服务。

基于研发阶段的客户,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有非常强的研发能力,自己做研发,我们给它完成后面的样板制作,强调快和好。一个产品在市场上一定有存在期,必须在有效期内最快兑现这个产品,才能完成利益诉求。第二类自己做完样品,我们做配套。我们找市场上专业的设计公司给企业做设计,做好专业的布板,然后完成。第三类产品的研发完成以后,跨入小批量的生产。我们在小批量设计的时候做工艺整理和可制造性分析,投入市场看一下回馈,后面是大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很复杂,有资金筹划、生产筹划的问题,按时按量保质将产品放到市场上非常重要。这三个过程完了之后还有物流、回馈的调整等问题。

我们从做产品的公司剥离出来,服务于小微企业,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是多赢的,支持客户快速把产品投放到市场上,他赚到钱了,产业链上所有企业都服务好、赚到钱,大家共同发展获利,我们现在就推这个形式。过去一个产品出来,大家一窝蜂上去打价格战,把市场打烂。产品化服务推出后,可以形成一个好的市场环境,创业者会更容易成功。

我这个人比较保守,熟悉的我做,不熟悉的不太敢做。中关村聚集了大量院校和大公司,会产生更多的配套机会,而产品化服务能不能做成取决于社会的需求。我们做事情要坚持,如果创业者是冲着赚钱去的,可能在很多判断上有失偏颇,如果偏重做事情,创业就会比较坚定。机会对大家是平等的,我们欢迎竞争,竞争是社会很好的进化方式,但我们反对低价格竞争,这对市场不利。

在低端价值行业里淘真金

我们从事的领域被称之为低端制造业领域,利润很低,很多人不愿意做,但我坚守这么多年,淘到了真金。目前,我们在产业链服务业务上已有3亿多元营收。我们没用过国家的钱,也没享受过国家的优惠政策,政府给的空间足够大,我们在中关村既不要做到最好也不要做到最差,在中间比较安全。现在投资人关注爆发式增长,我们现在做的这件事情跟他们对不上,但没关系,我们还有三板,社会应该是多样性的。我们感觉产品化服务最难的是客户对我们所做的服务产生认同。北方企业大多有采购部、库房、生产部门,很浪费,但是夺这个“权”是有难度的,我们想通过宣传让大家接受这种方式。

我们比较过国外产品和硬件成本的比例,在国外,如果1块钱的硬件成本,在市场上零售大概是7、8块钱,在国内只有1到1.5倍的利润,做不上去,没办法。国外产业链分布很均匀,但是我们国家企业闷头自己干,测试和包装设计达不到国际标准,只能卖便宜东西。如果我们分段了以后,每一个步骤都是优质的,你就可以卖到国际市场上。我希望通过产品化服务,帮助各个企业哪怕是小企业,把他的产品做成优质的好的产品。

我57岁了,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欢这种方式。我是50年代生人,当工人念大学然后走上来,更多强调工作的方法。学毛主席著作让我有两点深刻的体会:一是实践论,要不断地做,不断地整理,做错了没关系,认识会不断提升,再不断实践;二是内外因,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碰到什么事情都别急,多实践,在内部多找原因就能做好事情。

以下是现场观众与嘉宾的互动:

观众:贵公司做过哪些方案?都与哪些公司合作过?产品量产规模达到多少?配件定制能力如何?有哪些代工伙伴?又采取什么样的交付方式?利润空间有多大?

王晓星:我们做平台,外挂很多企业,为研发团队提供接口,或者做我们擅长的部分,如果对得上我们就支持,对应不上,我们可以找原厂的专业团队支持,或找外挂的专业设计公司。我们只是把社会上合适的资源配置起来,当客户有需要时跟我们对接,我们再转换到下面的企业。因为客户找专业企业时,描述不一定很准确。我们与很多元器件供应商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对研发团队很成熟。我们有一个外协负责考核外部企业,如果客户的产品合适,我们派一个工艺团队过去给他生产,然后做包装,将社会资源配置起来做好这件事情。我们提倡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我们专业我们做,我们不专业就找社会上专业的人给客户做。

观众:产品通过厂家直接发到客户那边,毛利率是否会提高不少?

王晓星:我们现在的利润来源主要是采购,而不是盘剥下面的厂商。加工生产环节的利润并不高,我们只是在自己的生产线上完成样板和小批量工艺,规模生产全部放出去。这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融到资,我们会很快进入这一层次,融不到资,就要靠自己去做。

观众:做全面产品化的服务体系,是否就是把控环节,在工业生产企业与元器件供应商之间搭建平台,或者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

王晓星:我们一开始做产品,产品需要把握市场需求。我过去做产品时,到处找设计公司、开模公司,找对了就很快进入下一步,找不对就要在这些事情上拖几个月的时间。新公司需要这些服务,他们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事上。根据这些经历,我又成立了一个服务公司,提供专业的产品化服务。我们有一个平台,厂家入驻平台前要经过考核,看其是否具备做好服务的资质,在其生产过程中,会有我们管理上的跟进。我们会按照生产能力将供应商分不同的等级,我们不排斥小企业,即使是小型生产企业,也可以做些小批量的产品生产。不论批量如何,质量是必须要保证的。所以,我们接到生产订单后,会先评估其中的风险,同时尽力将风险规避掉,如约交付订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自身不断升级,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与客户沟通时,感觉最困难的还是观念问题,所以我们希望借媒体将这种服务理念输送出去,客户理解后就容易沟通了。

观众:十几年前的电子企业创业者文化水平低,大多是工厂主,要耗费大量基础设施;而现在的电子企业创业者懂技术,善于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对行业有很好的认知,他们是否需要您的服务?如何应对来自海外同行的竞争?

王晓星:实话实说,我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客户需要,我正在做市场营销,可能后面的市场销售就跟上去了。从我对客户的接触情况来看,过去五万块钱就可以打天下,现在创业至少要两百万。创业生态发生了变化,创业者素质以及创业资金配套情况也在变化,但我感觉在北方还是有创业服务的需要。我现在的客户有七八十家,有些客户处于代工阶段,还有一些比较好地采用这种方式,将继续沿此模式向前开展。

观众:对于创业者而言,自己做和把部分业务交给他人有什么区别?

王晓星:在中国市场环境下,与外部简单合作远比自己复杂去做来得更有效。我倾向于企业做专业化的事情,将业务细分。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很精明,他从海外引入了很多先进的管理体系,但由于产品利润支撑不了庞大的管理成本,海尔于一个月前裁员,部分研发外包。就我观察,北京很多企业需要这样的服务,而且市场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之间并不都是博弈,企业内部也有更多的细分化的选择,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交给其他企业去做,不断地在擅长的领域调整自己,才能更有效地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产品化客户产品
空间天线产品化在“资源”系列卫星上的应用
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装置型号与产品化一体化工作模式初探
重大主题报道的产品化思维——《生活中的价值观故事》的探索和思考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弯道加速——筑福集团的房屋安全产品化创新之路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23
新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