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旅游产品角度的重庆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2014-11-19张瑾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南岸区乡村旅游

摘 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远离喧嚣,追求宁静生活的最佳方式,并为改善乡村地区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重庆具有“大农村,大城市”的特殊环境,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南岸区由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种类较多,又拥有一些颇具口碑的乡村旅游项目。根据重庆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归纳出重庆市的乡村旅游目前拥有农家乐模式、生态产业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森林公园模式、景区带动型模式等四种开发模式,并结合南岸区的个案对四种模式的运用、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评价。(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重庆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南岸区;运用

1 重庆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远离喧嚣,追求宁静生活的最佳方式,并为改善乡村地区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备受政府和学者的重视。重庆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235.32万人。除了拥有特大都市区外,重庆还拥有广阔的农村,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点,拥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潜力大、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政府重视等优越条件。随着近几年的发展,重庆市的乡村旅游才逐渐形成了规模。2006年,重庆市共有旅游农业景点5315个,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109]。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1]

2 重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种类及运用

重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到了现有阶段,具有了一定规模,也形成了一些开发模式。同时,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南岸区由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种类较多,又拥有一些颇具口碑的乡村旅游项目,因此南岸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在重庆市具有先驱性和非常典型的代表性。笔者以南岸区乡村旅游的个案为例,从旅游产品角度,来分析重庆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4种。

2.1 农家乐模式

2.1.1模式在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运用

与全国许多地区一样,重庆市的农家乐是在近邻——四川茂县出现并发展“农家乐”后才逐渐形成了,起步较晚,但农家乐在重庆市的许多地区已经遍地开花,成为了重庆市最主要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至2005年底,全市“农家乐”已达3650多个,年接待游客613万人次,实现年收入约2亿元[2]。目前绝大多数农家乐集中在主城区,如南山风景区和渝北玉峰山村等,另外还分布在主城区附近,如白市驿的高峰寺村、清和村,以及交通比较便利的区县,如武隆仙女山、江津四面山、万盛石林黑山谷等风景区周围。

目前重庆市的农家乐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度假三种表现形式。重庆的种植业主要是以种植优秀水果为主,并以此为资源基础开发乡村旅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岸区迎龙镇的吴小平葡萄园,游客在其中不仅可以观赏到各种不同种类的葡萄,还能品尝到自己刚刚采摘下来的带有玫瑰花味道的特色葡萄,这使得游客的乐趣大大增加。养殖业主要是养殖优质动物为主,不仅能为乡村旅游提供观赏性强的旅游产品,还能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发展下去,比如南岸区的鸿宇观赏鱼养育繁殖科技示范基地,拥有红白锦鲤、红狮头、五花珍珠等优质观赏鱼种类,供游客观赏。休闲度假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农家乐表现形式,主要以满足游客暂避都市忙碌、回归田园、休闲放松的需求,以南山风景区周边地区发展最快。

2.1.2模式的优势

“农家乐”是以农村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式,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和浓厚兴趣。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农家乐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3]。

农家乐模式有许多优点:

1、成本相对较低。农家乐大多都是农民在自家院落种植花卉果木,搭建庭院楼阁供游客观赏和食宿,不仅节约了土地成本,而且让游客颇具亲切感。

2、资源利用广。作为农家乐资源基础的花卉果木生禽是可以永续再生的,即便日后不再作为农家乐的资源,这些 也可以被利用起来创造经济效益。而用于接待游客的餐饮住宿设施设备本身就是农民自家的屋舍,也不存在浪费。

3、经济见效快。由于农家乐收费低廉,地理位置方便,普及起来比较快,再加上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这种模式运作起来,经济效益见效快。随着大力开发,

2.1.3模式存在的问题

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突显出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忽视对“村野文化”内涵的挖掘,简单地说就是“农”味不足。这些农家旅社基本上都分布在各大景区周围,比如重庆南山风景区周围的“农家乐”,重点放在了为周末来南山游玩的市民提供不同档次的餐饮和住宿服务,而“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这些乡村旅游内容开展得很少,甚至没有,乡情民俗的意味不浓。

有的“农家乐”,尤其是南山片区一些名气很大,经常接待商务、公务、会议客人的“农家乐”,为追求气派,把农家屋建成高楼豪宅,装饰金碧辉煌,建造得像度假村和宫殿,完全体现不出农家小院清新淡雅、悠然自在的风格。更有甚者,有的农家乐里还迎合少数游客的低级趣味,暗中从事着违法乱纪的活动。

另外,少数规模比较大的农家乐跟城市公园和社区的设施相似,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习俗、乡村生活、劳作体验等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乡村气息的旅游活动内容。

总的来说,目前游客看中的主要是农家乐低廉的消费和位置的便利,而体验乡俗民情的成分很低。

2.2 生态产业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

2.2.1模式在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运用

生态产业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是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不同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在重庆市通常并存于某一个乡村旅游资源地,因此笔者把它们归纳为一种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这种模式是重庆乡村旅游新兴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在北碚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渝北现代农业园区、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渝西高效农业科技园、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这些园区的特点都是采用现代生态农业、商贸流通和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方式,在园区内自创蔬菜、果品和肉禽的品牌,设立绿色现代农业专区,并与市内大型商场结合,实现产销一条龙。另外,还利用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增加游览项目和丰富游程,形成生产、加工、交易和休闲的产业。

2.2.2模式的优势

这种模式属于产业依托类开发模式,是以有较好经济基础的乡村为依托,立足当地规模化的农业产业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村民参与,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3]。这种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一是依托和发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见效比较快;二是引导农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农民收入,还提高了农民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三是既满足了旅游者观光、休闲的多样化旅游需求,又促进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就地销售,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3模式存在的问题

放眼重庆的生态产业园区和高科技农业园区,都不会集中分布在某一个区域,这是由于生态产业旅游资源及高科技农业园的规模通常较大造成的。另外,这些高科技生态园区需要的高科技手段和人才较多,投资成本较高,因此这也造成在同一个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的难度。此外,这些乡村旅游资源的高科技知识含量较高,对旅游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这对在旅游者中的普及无疑是一个考验,使得这种模式目前还没有成为重庆市乡村旅游的主流开发模式。

2.3 森林公园模式

2.3.1模式在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运用

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地形复杂多样,降水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造就了重庆丰富的森林景观。截至2007年底,重庆市内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总占地面积135275.82公顷。森林公园开发模式在重庆这样优厚的条件下自然应运而生,主要是指以森林公园独特的景观系统作为吸引物从而吸引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一种开发模式,目前主要分布在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江津四面山、北碚缙云山、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等。

2.3.2模式的优势

森林公园是经过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经过逐渐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观系统和森林。森林公园是一个综合体,它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和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在森林公园里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进行森林浴等[5]。这种开发模式下的乡村旅游最大的优点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地域、气候等天然因素自然形成的森林公园来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重庆市居民提供了避暑休闲场所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而且为重庆市建设园林化城市,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3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受到了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因为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地理位置也是固定的,所以给游客带来的方便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重庆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位于重庆市主城区与茶园新城区之间的南山国家森林公园,一直被誉为重庆市主城区的“绿色屏障”、“天然氧吧”、“山城花冠”,是重庆市民向往的乡村旅游地。尽管许多市民想去南山旅游,但顾虑到自己距离南山较远、来回时间太长等原因而无法前往。这种地理位置的局限性使得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客流量不太稳定,距离其理想客流量还有一定差距。

2.4 景区带动型模式

2.4.1模式在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运用

重庆自古人杰地灵,风景名胜区众多,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21个(大足石刻、南山植物园、万盛黑山谷等),AAA级旅游景区9个(渝北张关旅游风景区、北碚金刀峡、永川卫星湖等),AA级旅游景区19个(南岸老龙洞、北碚金果园、酉阳龚滩古镇等)、A级旅游景区4个(重庆珊瑚公园等)。风景名胜区带动着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如南山植物园带动下形成的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湖带动下形成的长寿湖片区、南川金佛山带动下形成的金佛山片区、武隆仙女山带动下形成的仙女山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2.4.2模式的优势

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6]换句话说,就是在著名景区周边的乡村,依托其独特而有别于景区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互补性乡村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其景区未能提供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7]。例如,南岸区的南山风景区及其周边的乡村旅游,一方面,用本来就存在的、颇具知名度和观光性的南山风景区来带动周边乡村社区的旅游发展,创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用周边乡村社区独特的乡村魅力和接待服务来弥补南山景区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的不足。基于互补性这一优点,可以有效发挥著名风景区所在区域旅游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通过景区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乡村旅游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4.3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风景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到一定程度,游客的大量涌入会逐渐影响景区的旅游资源,比如位于沙坪坝区的歌乐山,由于环境秀丽,空气清新,距离“红色文化”旅游地比较近,因此游客络绎不绝,从而带动了周围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辣子鸡一条街”。但由于保护不力,大量涌入的游客破坏了景区的生态坏境,破坏了动植物的生长,使得歌乐山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客流量越来越少,而歌乐山的衰落也直接影响了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有甚者,游客的涌入还会形成乡村景区城市化现象,因此如果保护不力会形成恶性循环。(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吴红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10.

[2]福建森林旅游网.川渝两地“农家乐”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http://218.66.59.154:9000/news_detail.php?id=663.

[3] 袁定明.论“农家乐”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7(5).

[4]叶宝忠.乡村旅游开发对策探析.理论月刊[J].2009(5):176-178.

[5]万平.走进重庆森林公园.中国林业产业,2004(3):48-49.

[6]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J].地理研究,2007(5).

[7]杨蜜蜜,龙茂兴,刘建平.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探讨.生态经济,2009(1):142-144.

作者简介

张瑾,(1980-),女,重庆市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南岸区乡村旅游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鲁能小学校开展足球赛事精彩瞬间
重庆南岸区引入第三方评估幼儿教育质量
2017年读者评刊表展示墙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
邢台微营销市场前景与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