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梦与青年文化认同

2014-11-19徐景彩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青年中国梦

摘 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本质追求。民族复兴梦以中华文化为基石,脱离文化的中国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文化危机背景下的青年文化认同问题是中国梦实现的关键问题。保持青年文化认同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根基,是国家、社会、民族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中国梦;文化兴国;青年;文化认同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中国梦是强国、富民与民族复兴的高度统一,中国梦的本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属于人民的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而青年正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包含政治大国梦、经济强国梦、文化兴国梦、天下大同梦、美丽中国梦[1]。文化是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这一世界梦的识别基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青年文化认同,是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关键。

1 中国梦与青年梦

1.1 民族复兴梦源起于青年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过明显断代的文明,并一度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历了辉煌的文明后,近代中国走向没落,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将中国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正是青年们喊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陈独秀发起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毛泽东、周恩来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正是老一辈青年革命家在民族危难之时登高急呼,为中华民族之振兴而奔走。正是有了青年的民族复兴梦与历史担当,中国得以打破旧有帝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又是在广大青年的辛勤劳动中,温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民族兴盛梦想逐渐清晰,向着中华民族复兴梦不断前进。在中华民族复兴梦的提出与逐步实现中,早已打上青年的烙印。

1.2 民族复兴梦关键在青年

习总书记提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明确了方向。习总书记强调:“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即20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而距中国梦实现的这三十六年,是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需要大批青年人才贡献力量。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国家之希望、国家之栋梁正是年轻一代。中国梦的实现,人才是关键,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这三十六年,正是当代青年成才,实现个人理想的三十六年。青年肩负着百年复兴梦想的历史使命,是推动民族复兴梦想实现的主力军。中国梦的实现,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依靠广大青年不断创新实践予以实现,青年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1.3 民族复兴梦理应成为青年梦

当今社会存在一种普遍观念,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标准。物质是人奋斗的原动力,但不能为人提供奋斗的目的与归属。社会媒体上关于人们对权力与金钱的追求现象的报道屡见不鲜,富二代,拼爹,公务员考试热,奢侈品高速增长,社会对权力与金钱的关注远超过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青年学生在就业中也存在一线城市就业就是荣耀,基层就业的人是没有能力的看法;存在普遍的盲目追求物质待遇,而忽视个人精神世界追求的现象。而对于青年来说,个体的社会价值而不是金钱与权力,才应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准绳。中国梦是全国人民追求的复兴梦、幸福梦,中国梦为广大青年的人生梦想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人生的意义,即个人与民族、个人与国家理想的完美重合,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赋予了时代的意义,理应成为当代青年的人生最高信仰和最终追求。

2 中国梦与文化兴国梦

2.1 美国梦与美国文化

谈到梦想,世界闻名的非美国梦莫属。美国梦指个人通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自由、理想、个人奋斗成为美国梦的标签,唤起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勇敢地追求个人和国家的进步与富裕,鼓舞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2]。美国的自由梦、个人奋斗梦代表的美国文化,通过文化输出影响着世界。迪士尼、百老汇、好莱坞等文化品牌把美国梦、美国精神包装后向世界传播,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主流文化,吸引世界各国人才来到美国实现自己的梦想,各国移民都是心怀美国梦前往美国实现个人梦想,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提供了人力保障。文化输出与文化外交,成为美国谋求霸权地位的辅助手段,使美国在继成为经济、军事大国后,成为一个以强烈国家意识主导世界的文化大国[3]。美国梦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

2.2 中国梦与中国文化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是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国家梦想的高度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本质追求。“复兴”一词的释义为衰落后再兴盛起来。中国梦用“复兴”一词,其本意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认可,中国在农业经济社会长期维持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创造了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为世界文明史贡献了东方智慧。近代中国的衰落唤起国民对曾经辉煌的向往,为中国梦的“复兴”一词提供了历史渊源。而“复兴”更是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希望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再次创造新的辉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民族复兴的现实步骤;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创造属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再现中华文明之辉煌,是党和人民共同追求的现实目标。中国梦之所以称之为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是因其代表的中华文化,失去文化基石的中国梦无法在世界取得自我标识,脱离了文化的中国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3 中国梦与文化兴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兴盛传承的根基,更是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文化兴国的重要性做出了明确指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兴国的实现指明了方向。文化兴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文化兴国战略的提出为中国梦的实施提供了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伴随、包含着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复兴[5]。国学热、汉语热等社会现象,孔子学院、武术等中华文化代表在国外广受关注,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先进典范。在文化兴国的道路上,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当下实际,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借鉴优秀西方文化,建设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确定中华文化地位、保持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凝心聚力,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3 青年文化认同与中国梦

3.1 青年文化危机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文化危机随着时序的迁移而不断加深[6]。建国初期,西方敌对势力就确立了“和平演变”战略,文化侵略成为新的政治手段予以应用。而时至当今,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全球化席卷而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领域的渗透,正深刻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西方强势文化对主流话语的垄断、对弱势文化的挤压,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产生强烈冲击[7]。媒体报道的裸官、富人移民等现象反映出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流失。西方街头文化、非主流等成为青年时尚的代名词,成为青年追崇的文化。吃着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穿着阿迪达斯、耐克,看着日本动画、韩剧、好莱坞大片,玩着变形金刚、hellokitty、芭比娃娃、迪士尼主题乐园,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自然受到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导致崇洋媚外心理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低落[8];失去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如何激发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追逐美国梦的青年一代,又谈何实现中国梦。青年一代的文化危机更值得社会深思,更需要予以重视。

3.2 青年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指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所属的文化的共识、认可、归属、归附,其产生过程受到个体或群体所生活在其中的环境和文化系统的影响[9]。纵观中国史,分分合合的朝代更迭中,文化融合时有发生,而文明史连续发展没有出现明显断代,因中原先进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等亚文化的吸引力与包容力,是对以汉文化为主的华夷融合文化的归属感,对同一文化的认同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在文化危机的背景下,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保持青年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得以实现的关键。在文化兴国战略中,应始终重视青年文化的建设,保持青年文化认同。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并以开放的姿态吸取先进外来文化,形成具有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开放性与现代性结合的现代中国文化;其次,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保持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青年文化发展与文化认同形成指明方向;最后,健全和加强青年文化管理,法制化建设文化市场,抵制低俗文化、垃圾文化,坚守文化立场,为青年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青年文化认同的危机是青年自我意识觉醒的表征,是迷茫与希望交织的一种主体体验,正视并予以正确引导是文化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是保障伟大民族复兴梦想成真的必要措施。

4 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打上西方文化烙印的青年必将追求西方之梦。强大的文化产生广泛的文化认同,强大的文化产生强烈文化自信。积极保障中国梦实现者——青年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有助于维系青年对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实现文化兴国梦,保持青年文化认同,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根基,是国家、社会、民族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史为磊.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2-22.

[2]陈圣来.文化强国与中美之梦[J].现代传播,2013 ,4(201):14-19

[3]胡文涛.美国文化外交的思想与实践特征及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启示[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26-31.

[4]吴祖鲲,王慧姝.民族凝聚力提升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分析[J]长白学刊,2013(4 ):148-152.

[5]张书林.试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建构[J]. 学习与实践 2013 年第 6 期48-53.

[6]田华,余映.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和文化认同问题探讨[J].文学界(理论版),2010(4):289-290.

[7]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

[8] 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09(7):36-39.

[9] 汪洪峰,黑均平.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神州,2013(12):22-23.

作者简介

徐景彩(1981-),女,西安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青年中国梦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