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

2014-11-19许力飞覃佳莉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武汉

许力飞 覃佳莉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立城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湖北省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具体要就和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以武汉市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总目标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在实证研究中以武汉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设为例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武汉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1&ZD0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03164,7110316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2011B012)

1 建立城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意义

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做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民生活提高、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2 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一)国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他们对工业化导致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是生态文明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涵。一般认为,1962年美国海洋生态学家雷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拉开了人们对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序幕。

20世纪90年代是可持续发展评价快速发展的时期。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各国的发展战略,并通过了执行这一战略的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由此引发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热潮,各国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各种类型的评价指数。

本世纪初以来,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日趋成熟。这一方面表现为评价方法更加完善。近十年来,大量学者对生态足迹法的深入研究推动了这一评价方法的快速发展。Haberl等通过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时间序列来计算长时间段的生态足迹,使得生态足迹模型更具有动态性和预测性; Niccolucci等通过引入生态足迹深度的概念使原来的二维研究变为三维研究;Wackernagel对传统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改进:扩大生态足迹的范围和应用、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生态足迹以及增强当前国家生态足迹分析的效用和强度。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指标选取原则的建立使得评价指标的选择更加规范,指标赋权在平均赋权法、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使权重的赋值更加科学。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评价对象更多的是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某一个领域的可持续性水平,如世界经济论坛2002年建立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和环境表现指数、南太平洋地球科学委员会建立的环境脆弱性指数等 。评价对象的具体化使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增强。

(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进展

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7年。中国政府于1994年率先在世界上制定并出台了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相继推出了几十种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层次,整个指标体系由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和45个指数219个指标构成。国家统计局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2004年建立了一套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科教六个子系统,具体指标分为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其中描述性指标196个,评价性指标100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的张世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建立了由社会发展、经济、资源与环境、制度四大系统共169个指标构成指标体系。此外,北京大学的叶文虎、清华大学的刘求实、中国科学院的毛汉英、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等学者和机构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二阶段是从2008年至现在。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2008年以来,针对不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先推出的是城市范围的评价指标。2008年7月,中央编译局在北京发布了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环境友好和制度保障四个子系统构成,共包含30个具体评价指标。此后,贵阳市、杨雪伟、张撬华等、覃玲玲等机构和学者相继推出了城市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蒋小平、杨开忠、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高珊和黄贤金等致力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并先后推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宋马林等、朱成全和蒋北、杜宇和刘俊昌、朱松丽和李俊峰、王文清等构建了国家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乔丽和白中科、刘宇鹏等、曾刚等学者分别构建了针对矿区、村庄、岛屿等特定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

3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一项科学、严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确定指标的指导思想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既要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指标,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研究按照相关原则,在对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生态文明状态的主要方面分析基础上,参考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从资源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经济效率较高、社会稳步发展四个方面设计了武汉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表1)

4 结论与建议

(一)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为了实现“中国梦”,还给人民青山碧水蓝天,首先就要做好循环经济的发展。武汉应该利用高校云集,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将科技转化成产品,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从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中应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减少碳排放及污染物的生产,在区域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武汉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

(二)建立武汉城市圈生态补偿基金

由省环保局出面,组织、协调武汉城市圈内的地方政府可按比例从财政、水资源费、土地出让金、排污费、污水处理费以及农业发展基金中分别提取生态补偿基金。补偿金专项用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项目的建设,包括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和管护,以日常生活垃圾处理为主的环保投入,因生态城市建设而需关闭或外迁企业的补偿等。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加强对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扶持。

(三)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环保力度

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在生态保护、生态补偿方面加强立法,制定适合武汉实际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经济的发展。并制定出完善的循环经济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消费者、公司、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对市民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宣传环保法律法规,为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在各单位和学校中开展环保主题的讲座及培训、利用地球日、环境保护日等国际纪念日通过举办大型活动的方式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监督意识。(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Haberl H, Erb K. H, Krausmann F. 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38(1): 25-45

[2]Niccolucci V, Bastianoni S, Tiezzi E B P, et al. How deep is the footprint? A 3D representation[J].Ecological Modelling, 2009, 220:2819-2823

[3]Wackernagel M. Method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footprint 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icals,2009,68:1925-1927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1999

[5]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C].1998, 16:11-24

[7]叶文虎、唐剑武.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方法及衡量指标初探,可持续发展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刘求实,沈红.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 7(4):60-64

[9]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 地理研究,1996, 15(4):16-23

[10]郝晓辉.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探讨[J]. 科技导报,1998,16(11):42-46

[11]申振东.建设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J]. 中国国情国力,2009,5:13-16

[12]杨雪伟. 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探索[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51-53

[13]张撬华,胡宝清,韦严. 生态文明示范市指标体系构建及建设途径研究—以崇左市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74-79

[14]覃玲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1,7:110-113

[15]蒋小平. 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61-64

[16]杨开忠. 谁的生态最文明—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大排名[J]. 中国经济周刊,2009,32:8-12

[17]严耕、林震、杨志华.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8]高珊,黄贤金. 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0,5:823-828

[19]宋马林,杨杰,赵淼.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一个基于AHP的构建脚本[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45-48

[20]朱成全,蒋北. 基于HDI的生态文明指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8:114-118

[21]杜宇,刘俊昌.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09,6:60-63

[22]朱松丽,李俊峰.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世界环境,2010,1:72-75

[23]王文清.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10:16-19

[24]乔丽,白中科.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金属矿山,2009,11:113-118

[25]刘宇鹏,王军,张国锋. 面向湿地的文明生态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以白洋淀村庄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0,6:596-598

[26]曾刚. 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 全国资源环境管理论坛,2011,11

作者简介

许力飞(1986- ),男,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武汉
决战武汉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