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2014-11-19齐运锋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学互动大学

齐运锋

摘 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构成因素、人际互动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通过分析大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社会行为,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大学;课堂;社会学;互动

“课堂社会学”,它是“教育社会学”分支学科,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沃勒在《教学社会学》(1923)一书中首次运用社会学观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极为广泛的分析。在我国对于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由南师大教科院院长吴康宁教授主持的课题组通过实验研究,建立起我国中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社会学模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才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社会学研究,并出版了《课堂教学社会学》。

由于“课堂教学社会学”是“社会学”分支的分支学科,研究时间很短,专家们还在忙于制度的建立和理论的建构,有关该学科理论的应用研究,特别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去看待和研究大学课堂教学还具有广泛的前景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大学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属性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一个充满活力、高效与优质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中心环节。

从课堂的本质而言,它确实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作为权威的教师与有着不同家庭及群体背景的学生;特殊的社会文化——作为“法定文化”的教学内容及作为亚文化的教师文化与学生群体文化;特殊的社会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际交往;特定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社会性”毫无疑问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属性。

2 大学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课堂教学与中小学教学既具有共性的一面,也具有特殊性的一面。大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仍然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的。

1)教师:大学具有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职能,因此,高等学校教师同时肩负着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作为大学教师,不但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之职,而且有创造科学文化之职。

2)学生: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生理、心理基本成型的20岁左右的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增强使其有了较大的独立性,进入了心理的“断乳期”;专业定向又使未来的职业选择具有某种确定性;大学生的社交范围比较广泛,社会阅历和经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这些因素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在思想表现上,这一阶段正是逻辑思维基本完善,辩证思维快速发展时期,其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都较中学时期大大增强了,但也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总而言之,大学时期正是独立性,创造意识快速发展时期,这是我们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

3)教学内容:首先,大学的教学内容在广度、深度及复杂性方面都大大提高了,大学是精研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人类知识系统的最前沿,她所传授的内容是能够反映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专门的知识系统;其次,高等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就要在某一专门领域从事实际工作,因此,其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第三,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了,留给学生自己学习与思考部分更多了。

从以上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特别是对“教师”、“学生”两个课堂角色的分析可以认为,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从分工上讲,教师是主导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和能动的参与者,而不应是被动接受者和顺从者。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先知的圣者,应当允许学生对权威的怀疑,充分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意识,并努力使其向正确方向发展。

3 大学课堂教学中人际关系的社会学分析

强调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什么新课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以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为基轴的教育过程及以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养成为主线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过程。

长期以来,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而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考虑较少。不少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程式:上课之前认真备课,写好教案,上课则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突出表现。这种不注重师生人际关系、知情分离的畸形教育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今天,这种由来已久的弊端已逐渐为各界人士所认识、我国各大、中、小学都在进行全面改革,而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素质展开的。要把大学的过分专业化教育都转向素质教育。其关键就是要把过去的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改变原有师生之间的“权威—依存”关系,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师生平等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通过课堂社会中师生间的互动得以体现。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指教师与学生在班级课堂环境下进行的以教学为主的活动,是班级层面的社会互动,是师生双主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相互依赖的行为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以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为基轴的教育过程及以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养成为主线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过程。在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是多元化的,应包括教师与全班学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三种形式。当然这种多元互动不应是盲目的,而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加以引导。当经过一定时期的探索与实践,师生之间在互动过程中不断相互理解,相互调适逐渐达到对确保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所需要的游戏规则的共识,从而构建出特定的课堂活动规范。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社会角色的相互作用,师生各自扮演着社会期望的角色,遵循着各自的社会行为规范,互动总体上在和谐乎稳的环境中进行。师生课堂互动行为以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实现着知识教育和学生社会化的双重功能。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一个不断产生冲突又不断达到协调和稳定的过程。由于教师和学生角色不同,各自的个性和行为特点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课堂互动的认识和适应程度不同,彼此间不可避免地不断形成冲突。但是,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发展历史,社会已形成了一整套协调师生行为冲突的机制,师生双方都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对方和社会的要求来结束冲突,达到新的平衡的状态,以此维护和发展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共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师生课堂互动是由均衡和冲突两种状态交替出现并不断协调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既符合角色规范的要求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特征。

从以上社会学的研究中可知师生的人际互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较大的影响,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人际氛围呢?

首先就要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人际吸引.这种向心力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理解是架设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他特有的个人品质,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使教学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里去:另外,教师要宽容和关怀学生,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进行争鸣,应具有同情心,具有责任感。同时,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要以最恰当的方式把最合适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人际气氛。

4 大学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分析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格局,而该系统又主要由教师与学生这两种角色及其相关因素构成。从制度上说任何教师在课堂教学社会系统中都拥有“领导者”的身份。但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师甚至同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时候往往会对学生施加不同的“领导力度”,而教师的“领导力度”与学生的“自主程度”成反比关系,教师的领导力度愈大,学生的自主程度愈低,反之亦然。这样,从教师的领导力度及由此而决定的学生的自主程度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社会系统中的角色面目有权威、顾问及同伴三大类(见图1)。按照这一原理,在基于“双主体”的大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系统中,由于学生的自主程度比较高,因而教师的领导力度也自然是趋于下降的。如果说在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程度是居中的,那么教师的领导力度也应是趋于中间状态的。因而从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比较理想的社会学模式类型应是“建议·参考”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及其行为特征是“指点”;教师建议的性质应是原则性建议;学生基本上只是教师建议的“加工者”。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启动师生交往的现象明显增加,活动规范旨在鼓励创造,规范的监督由师生共同承担。总之,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角色面目应是一名“顾问”,不是权威也非同伴。

若以这种模式作为我国大学目前应选择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能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训练,使之明确学习的总目标和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不断探索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表现得越有力。第二,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是包办代替,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进行方向性引导,即(学记)中所说的,“导而弗常,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三,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导师而非保姆,但也并非任其自然,放任不管。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学生的主体性是一致的,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会有良好的思维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无从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发挥,但是严格要求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体验到自己受尊重时,严格要求才能收到好效果。

5 结语

大学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活动,是大学课堂情境中的特定的社会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上。传统的大学课堂上,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话语权,进行课堂控制,这种控制是教师行为的社会学本质,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且学生间的互动行为在课堂上的表现较少。这种单向的信息传输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十分不利,也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满意,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也十分不利。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大学课堂教学实际上可视为“在一定的时空内,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围绕特定的内容,按照一定模式展开其社会行为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分析大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社会行为来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李放,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穆文龙,基于“双主体”理念的大学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第10卷第2期,2003年6月

[4]何旭明,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高等教育研究学报[J],第24卷第1期2001年3月

[5]张艳芬,卡尔·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J],第2卷第4期2002年7月

[6]马维娜,大学师生课堂互动的社会学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1999年第2期

[7]沈世红,社会学视野中的化学课堂教学浅探,科学教育,2003年第5期(第9卷)

[8]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本质的社会学分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0年第6期

[9]李双龙,我国当代大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与价值重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

[10]田亚楠,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7期.

[11]杨建艳,大学课堂教学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山西大学,2011年6月

猜你喜欢

社会学互动大学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